内部业绩评价与外部业绩评价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绩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只有评价主体有了评价动机时才会产生评价行为,企业业绩评价主体及其目的决定着业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并沿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而不断演进。目前企业业绩评价已由单一评价主体和二元评价主体步入多元评价主体时期,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增大,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和社会化(陈共荣、曾峻,2005)。这种评价主体的演进在评价范围、评价目标、评价指标、方法选择等方面,对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性质进行划分,当前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本文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区别和联系,以期为展开相关研究和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企业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 内部业绩评价与外部业绩评价的概念
1.内部业绩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给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但这些定义解释大多讨论的是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比如,业绩评价就是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比照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判断的活动;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是由下列因素有机组成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王化成、刘俊勇,2004)。这一定义突出了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是站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员工等)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主要出于激励—约束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内部评价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对其自身、企业内部各分部、责任中心、下属各层机构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它主要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以及内部制定的指标等进行。这种评价经常与各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和激励机制相关联,使经营业绩评价成为企业达成目标的关键方面。
2.外部业绩评价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供应商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一个契约结合体。遵循利益相关者的分析逻辑,可以把绩效评价定义为对企业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评判,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了解,从而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刘江峰、夏云,2005)。因此,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相对于内部业绩评价的概念,外部业绩评价是指企业外部关系人,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客户、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或从事依靠咨询和服务的民间机构等对企业或企业管理当局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的成果、成绩作出的评价,这些评价主体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和需求进行企业业绩评价。
二 内部业绩评价与外部业绩评价的区别
1.产生的动因不同
业绩评价的思想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日益丰富,但现代意义上的业绩评价则是随着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益。早期的业绩评价就是一种简单的内部业绩评价,它出于投资者自己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后来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才产生了外部业绩评价的需求。内部评价关注的是企业个体,直接与企业管理相关联并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朱翠贞,2004)。虽然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明显受到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思维的制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业绩评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由一种生产管理工具转变成为一种激励约束手段成为企业价值分配的基础。
外部业绩评价的产生晚于内部业绩评价,其产生的动因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而产生的信息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借入债务资本成为一种必须,债权人和投资者由此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后来,随着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业绩评价的主体也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等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其中,股东、债权人、政府等主体的信息需求不同于管理者,进行企业业绩评价的目的也不同,由此产生的业绩评价属于外部业绩评价。而且随着会计准则的改进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信息的披露内容越来越多,使得外部业绩评价成为可能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的要求和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手段。
2.评价体系的构成不同
评价主体的不同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决定性影响,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也因此在构成体系上有重大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主体与目标。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经营者,其评价目标是控制管理过程,掌握和查核企业经营业绩,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发现问题、分析和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实现业绩的提升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外部业绩评价主体则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咨询服务机构等。其中,投资者对企业整体和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价值变化和投资回报率,以决定进一步的投资决策;行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则评价企业所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职工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贡献(叶志峰,2006)。
(2)评价对象及范围。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所涉及的对象包括各级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分部、责任中心及下属机构等,其范围限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业绩评价则主要针对企业整体,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对企业整体业绩进行评价,投资者则对企业整体和经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
(3)评价指标。内部业绩评价由于资料信息的充分可获得性,除了进行历史业绩的评价,更能利用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推动业绩提升的动因,比如客户服务、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改善等等(沈亦灵,2001)。因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通常将财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外部业绩评价由于获得信息局限于公开的信息,虽然可以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综合评价,同时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但其特征仍是以财务评价为主。比如,政府部门注重企业的社会贡献,一般用反映社会贡献的指标进行评价;投资者则注重的是企业的价值,往往通过和市场价格比较确定,如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或调整的经济增加值。
(4)评价方法。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评价法、价值评价法、平衡记分法和关键指标评价法。前三种属财务业绩评价范畴,后两种属综合业绩评价范畴(卢毅、黄红星、韩玉启,2006)。目前,对于内部业绩评价方法的选择正方兴未艾,在此不再详述。而外部业绩评价的方法则主要有指标排名法、加权评分法、综合指数法等,这与经营业绩内部评价系统是有很大差别的(郭璐芸、刘蓓蕾,2005)。外部业绩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业绩,而是在得出评价结果以后,还要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补充说明评价结论。其中,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财富》和《商业周刊》的评价系统;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诚信证券评价系统、《上市公司》评价系统和国有资本金评价系统。
3.评价产生的影响不同
内部业绩评价的结果一般不公开,其影响通常局限于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可以让所有者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以让经营者集中精力于那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关键作用的信息和数据,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提高其竞争实力;可以促使企业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做好对各级经营管理者、责任中心、各分部或下属机构等的业绩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外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则往往具有公开性和可获得性,市场的参与者相对容易获得评价的结果信息,因而外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范围更广。有效的外部业绩评价可以让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所需的评价信息,规避投资风险或者发现投资价值,并可能会引起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调增信用评级、获得税收优惠等;同时,可以让企业的经营者清楚地了解自己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对企业的经营者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三 内部业绩评价与外部业绩评价的联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由于评价主体及目的不同导致其在内涵、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质是要对谁创造了多少价值给出答案,是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提供创造价值途径的行为(毛道维,2001),基于这一点,内部业绩评价与外部业绩评价也存在紧密联系的一面。
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其实分属于企业治理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范畴,前者是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的综合,后者则侧重结果性评价,并且在信息数据的来源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在结果上具有互补性和相互验证性。比如,企业在进行内部业绩评价时就可以参考外部业绩评价的结果,这有助于经营者更好地实现受托经营目标。内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影响着外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外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对于内部业绩评价的结果同样具有一种调整作用,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虽然两种评价体系是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而产生的,但都是关于企业业绩、围绕着企业这一经济主体来展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日益公开化,特别是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扩展、信息质量日益提高,两者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选择等方面将更具综合性,同时会促使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进一步融合。
注释:
①陈共荣、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第65-68页。
②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第82-91页。
③刘江峰、夏云:《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第88-89页。
④朱翠贞:《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审计与理财》,2004年第10期,第29-30页。
⑤叶志峰:《企业业绩的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分析》,《财会通讯》,2006年第5期。
⑥沈亦灵:《多元主体下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第45-49页。
⑦卢毅、黄红星、韩玉启:《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权变性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6期,第95-99页。
⑧郭璐芸、刘蓓蕾:《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商业时代》,2005年第18期,第53-54页。
⑨毛道维:《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2期,第97-100页。
⑩马跃如、李海:《基于业绩评价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