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常州市的调查研究论文

关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常州市的调查研究论文

关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常州市的调查研究*

施苏苏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 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与广泛推广,是推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朝创新、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社区教育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从聚焦模式,明确内涵,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和抓住关键等方面来促进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关键词: 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聚焦;内涵;制度;平台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培育一批优质学习项目品牌。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社区教育课程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将助推社区教育增质提效。江苏省常州市作为全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的城市,目前已开发8期共700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形成了一支具有550多人的社区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近3年来,“送教进社区”的全市社区选课次数分别达到966次、1010次和1345次,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日益高涨对课程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常州市鼓励社区教育教师大力探索开创多种课程教学模式,旨在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教育课程服务。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众多社区教育面授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种,本研究将以此为主要对象,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当前运行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纪念蔡元培先生150周年诞辰………………………………………………………… 孔祥光(1.108)

一、调查过程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开展了关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调查主要以常州市应用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视域,采取了参与教学观察、实地听课考察、访谈等形式,获取一线资料,收集典型案例,获得调查结果。其中,参与教学观察的关注重点是探索当前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特点,为推广这种模式的流程设计积累实践素材;实地听课考察是针对一些应用此种教学模式的典型课堂进行实地听课,调查重点是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条件,收集居民的学习反馈情况;访谈主要针对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常州市从事社区教育课程管理和服务的相关人员,重点调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现有制度及开展条件;第二类是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关注他们遇到的主要困难;第三类是居民、社区相关人员,重点收集他们的听课反馈和改进建议。此外,课题组成员还调阅了常州市2016年至2018年的3期共300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开发目录和近3年常州市“送教进社区”选课统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发现问题,探索对策。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施总体情况

常州市近三年的课程开发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总开发课程300门,采用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数量分别是14门、25门和25门,占当年总课程数的14%、25%和25%。课程类别主要分布在休闲娱乐类、现代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涉及的课程主题排名前三的是手工制作、健康养生、艺术赏析等课程。

从三年来的选课实施统计数据来看,2016至2018年,选课总数分别是966次、1010次和1345次,其中,选择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的数量高达263次、316次和427次,约占总实施数的27%、31%和32%;涉及的课程类别分布在休闲娱乐类和现代生活类,课程主题主要集中在创意手工、健康养生这两类。

预习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果只给学生课本,让学生预习,学生将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任务,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运行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条件

在调查中,针对“你是否愿意参加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这一问题,大部分正在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表现出开发兴趣,但是会考虑到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不愿意长期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有的已经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反映,有些社区无法达到他们的授课预想效果,影响原因主要是场地等条件不够,居民的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这主要显示出开展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条件还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愿意主动探索开发此类课程的教师较少;二是部分社区不具有开展此类课程的环境条件;三是居民对部分课程活动环节的设计目的不明晰;四是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缺乏激励机制。

(三)教师实施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困难

在访谈中,针对已经尝试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师,当问及“遇到哪些困难”时,大部分表示“开发这类课程要花费更多精力时间,平时课务繁忙”、“缺乏指导”、“感觉在孤军奋战”以及“无法全面获得课堂反馈”。当问及“对推进这种教学模式有何建议”时,教师们的普遍回答是“希望建立一些平台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教师们遇到的困难来自多方面,缺乏引领和提高平台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授课对象对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反馈

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这类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认为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有趣”、“创新”、“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听课,调查组观察到多数居民愿意参与进课堂活动环节,并愿意分享活动收获。但访谈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每年的选课目录中这类课程太少”,“有的课程标题不明显,难以判断是否属于活动类课程”。可见,当前虽然已有活动式课程的开发,并获得居民和社区欢迎,但开发数不能满足需求数;此类课程的标题设计和编排工作也需要改进。

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想被广泛推广应用,首先应得到重点关注,并对此展开教学、管理以及科研上的聚焦。通过聚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一般流程、实施条件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得到关注和总结;通过聚焦,教师的社区教育课程的研发思路得到开阔,研发兴趣得到激发,研发方向得到引导,有助于突破原有的课程研发和实施习惯,从而为社区教育课程的创新开发、多向发展以及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聚焦的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听课评课、录课展播、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等,意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聚焦途径营造课程的研发氛围,塑造一支专向类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一批优质的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此可以得出,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供求不平衡,此类课程受到居民的广泛欢迎,但是总体开发数量较少,涉及的课程类别和主题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氛围有待激活

随着常州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课程数量每年以100门的速度增长,课程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教师授课型教学模式。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尝试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开发相关课程,但无法满足社区对此类课程的需求;而且目前有些社区的条件和环境无法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一部分有兴趣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构成了阻力。此外,由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尽管有些教师感兴趣,也因课务繁忙而望而却步。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氛围有待激活。

推广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应是先明确其概念内涵、价值内核、基本特质、一般流程等,明晰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区别。结合调研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基于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1],通过在社区教育课程中设置恰当、有趣、可操作性的活动环节,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促进学习者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自省自学,享学互学的教学目标,从而整体提升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核是通过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课堂成为学习者更容易、更深入、更有效接纳社区教育的一条捷径。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五大特质是开放性、代入性、同步性、动态性和理解性。开放性包括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开放和接纳,突破了传统课堂对形式和内容的限制;代入性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指的是学习者因在课堂中参与活动,有感而发,自动投入教学过程,从而收获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步性是指教师与学习者双方的关系、角色及状态,包括学习进度、学习目的和教学效果的同步。动态性是指居民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心”的流动型、渐进式的获得感,学习者的知识、思维在不断的被“颠覆”中获得满足。理解性是针对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而提出的,是通过学习者对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独立理解性和对学习知识的差异理解性,促进学习者本人及学习者之间进行认知结构重组。此外,要想进一步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流程包括5个环节,即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课前充分准备,有序实施课程以及总结反馈与完善。[2]

(二)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工作尚需推进

结合目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受到了居民的欢迎,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课前设计不够合理。部分课程主题存在与居民需求不符、设计环节不够科学等问题。有的情况下,虽然是多个教师从事某个共同专题的课程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团队备课,还是以教师的自我独立开发为主。二是课中实施存在困难。基本表现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授课条件存在场地不足、材料道具不全等情况;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待提升,活动、分享等环节的节奏控制力尚需提升;授课对象受到的关注不均等问题。三是课后缺乏反馈环节。授课后,教师无法全面获得居民反馈和社区建议,也缺乏同行和专家的建议和指导。四是课程教学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尚没有扎实科学的教学考核和督导机制,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稳定保证和有效提升。

(三)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常州市近年来在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分别建立了拥有550多名专兼职教师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三批共35个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培育了4个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有40多名社区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但是在教学研发团队建设方面,专门针对某个教学模式的教师研发团队未能形成。当前尝试应用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师数量较少,缺乏领军人物和新活力注入,且基本处于单兵作战、零散组合的状态。大多数教师仅凭兴趣和对社区教育的热情在独自摸着石头过河,访谈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渴望团队的建立和帮助。这反映出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教师的课程开发动机缺乏激励和引导,二是针对这类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服务有待完善。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教师的开发投入,如何有效激发教师的开发积极性,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机制,是加强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四)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推广的基本条件尚未完全实现,包括教学模式的内涵提炼、价值内核、特征总结、流程梳理等环节尚未被系统提出和论证。对于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已有应用课程还尚未被聚焦研究、被学习交流、被公开推广。此外,此类教学模式的推广途径还有待深入打造和着力拓宽,譬如采用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并没有在公开发布的选课目录中明显标注,对此类课程的标题和提纲撰写没有规范标准等。

四、构建和推广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当前,活动式课程教学模式还处于零散性、尝试性的个别应用阶段,尚未满足提炼推广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盲目性得不到根本性缓解。但从居民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欢迎程度以及社区对此类课程的需求状况来看,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推广工作晚做不如早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开展“诗词诵读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诵读材料,在小组内部推选出一个诵读的代表,进行小组之间的诵读竞赛,教师和学生一起做评委,推选出诵读“能手”,并且针对这一次的诵读活动,学生都要写一份感言和体会作为诵读活动的“结尾”,把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经典的感悟等转化成自己的词汇、文体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整个经典诵读中实现自我的内在升华。

(一)模式聚焦,营造创新与研发氛围

3.5 定期更换无菌敷料及正压接头 更换无菌敷料及正压接头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M透明敷料在穿刺后24 h更换,以后与正压接头一起每周更换1次。若3M透明敷料污染、潮湿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更换透明敷料时观察导管外露长度是否与记录相符,有无脱出。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和条索状静脉炎等表现。更换透明敷料时,如毛发生长过快影响透明贴膜的粘度,应再次剃发。剃发时,需两人配合,一人负责安抚患儿同时固定导管,另一人负责剃发,剃发时要使用婴儿专用理发器,禁止使用带利刃的刀片,以防利刃损伤头皮及外露导管。剃发后需仔细清洁皮肤,严格消毒待干后再固定。

(二)明确内涵,提炼模式特质与流程

冷冻电镜有三个关键因素:冷冻固定技术,显微技术,以及对图像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的技术,而高性能计算平台正是实现图像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从电子显微镜拍下的“照片”到立体的生物分子结构,这中间就需要超级计算机的能力了。所以,“未名生科一号”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析出电镜拍摄到的很多二维照片与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中心词是名词词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分,充当中心词的一般是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16]。例如,在例句(20)中,“让”字结构充当了小句的中心词,如图1所示:

(三)完善制度,加强教学与团队管理

在推进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服务与指导制度。社区教育相关负责部门应深入社区、深入教师中,开展调研,明确各方需求,为教师的课程研发与完善提供积极指导和周到服务。二是要建立课程研发团队管理制度。既注重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注重课程团队的有效建设;既关注课程的研发过程,也关注课程的研发结果;既要发挥金牌讲师、社教名师等的先行优势,又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开发创新课程;既激励个人课程的创新开发,也提倡集体备课凝结团队智慧,最终形成既统一管理又富有活力的课程研发团队。在具体团队建设中,建议以课程授课对象或课程主题内容为团队建设依据,比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团队,或专门研发提高居民情商的课程团队等。三是要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学考核与督导制度。在切实发挥已有制度实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考核制度促进课程研发,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基于目前教师开发课程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从调整绩效考核政策入手,明确年度考核指标,或采用课时转换制,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数通过劳动力评估合理换算为课时,打破原先社区教育无法计算纳入考核的局面。[3]同时,借鉴校内课程的督导机制,注重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工作,实时全面地总结课程实施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渠道。

(四)搭建平台,优化课程研发环境

要提升教师理解和应用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能力,平台搭建工作势在必行。其中,引领和提升是平台建设的关键点。具体的建设方向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树立榜样,模范展示。可通过优课现场展示、录课展播、名师点评等方式发挥优秀教师的先锋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其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是主要方式,普及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建设经验等,是减少其他教师摸索成本的有效方式。第三个方面是开展竞赛,相互提高。竞赛可以作为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例如,确定某个比赛主题,鼓励教师参加备课、说课和上课,在比赛中相互提高。竞赛可以定期举行,形成常态提高方式。第四个方面是扩大交流,激励促进。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邀请名师作为授课顾问,针对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困难,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答疑、指导和示范;也可以组织座谈会,增加不同课程负责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组织对外学习活动,集体前往社区教育发达地区取经借鉴;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交流活动。

(五)抓住关键,发挥教学模式最大优势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色和限制,抓住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应用问题,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发挥。对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而言,在明晰它的概念、价值内核和五大特质的基础上,还应特别掌握两大关键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哪些课程适合这种教学模式”。事实上,不是每一门社区教育课程都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运用失当,反而会影响课程实施和课程目的的达成。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应至少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课程目的具有激发学习者反思的空间。二是课程内容具有活动操作性。例如,某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仅是让学习者了解过去一段历史,那么就不适合采用活动式教学模式。再例如,某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只是让学习者了解运动与养生的关系,那么就不适合采用。但如果课程内容是教会学习者手指操的健身益处,就可以在课程中设计教学手指操的操作环节。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转化成本土课程”。本土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符合当地学习者需求而设计实施,旨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类型,它的内容与实施方式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形态相耦合。[4]本土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是提高地方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恰当应用有助于本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应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紧贴本土需求。在活动式课程设计的环节,应联合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管理部门、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和课程开发团队,共同评估当地学习者的需求,探索活动式课程设计正确的方向和重点。值得一提的是,需求评估并非一蹴而就,充满复杂性和变化性,需要根据社会与居民生活的变化阶段性地进行。另一个方面是尊重本土方式。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学习者的活动习惯,采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常州市已经开始了“游学”的积极探索,即充分利用当地学习资源,设计边游览边学习的活动线路,受到了学习者的一致好评。

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是缺乏可鉴经验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推广,无疑能满足社区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现实要求。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与广泛推广是推动课程建设工作朝创新、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聚焦模式,明确内涵,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和抓住关键,是构建完善与全面推广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淑贞.杜威活动课程思想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5):13,14.

[2]施苏苏.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常州市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39,43.

[3]蔡廷伟,钱旭初,施苏苏.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思考——以常州市为例[J].终身教育研究,2017(6):57,61.

[4]杨立艺.社区教育活动课程建设刍议[J].成才与就业,2014(15):35,38.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385(2019)01-0063-05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以常州为例”(课题编号:JSS-C-2017012);2017年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常州为例”(课题编号:2017-098Y);2018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供给侧改革视阀下的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建设研究——以江苏为例”(课题编号:JSS-C-2018015);2018-2019年常州社区教育科研课题“族群文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SJY018)。

收稿日期: 2018-10-16

作者简介: 施苏苏,女,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社会学。

标签:;  ;  ;  ;  ;  ;  

关于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常州市的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