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 836599)
摘要:在实现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电表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加强线损日常管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开展营配贯通的数据对应工作。通过系统的核对和现场的核实,将变电站-线路-配电房(公变台区)-接入点-表箱-用户的拓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对应。营配数据对应率大幅,为全面开展基于营配贯通的台区线损以及分线线损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建立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营配协同化”机制,包括制度协同、人员协同、指标协同、流程协同等等;建立加强基层有效执行的“规范化流程”,特别是提升现场工作的效率;建立线损整治提升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制度对数据变化进行了规范。重点提升台区线损准确可算率数据,形成基层线损整治提升的倒逼机制。台区线损准确可算率是运用营配贯通平台验证营配数据对应的情况,涵盖了公变的营配对应率、公变及用户采集覆盖率、采集成功率、低压营配的拓扑对应率、公变及用户的计量准确性等多项概念。
通过“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监督落实”管理手段,以治理台区线损为抓手,提升营配贯通数据质量,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配贯通业务平台的应用水平,为同期线损的计算和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提高低压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经济效益。
扎实开展营配数据的对应,实现台区线损准确可算率的快速提升,总结科学合理的线损异常排查方法,详细分析台区线损异常的原因,建立台区线损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台区线损准确可算率稳步提升,同时对分线线损的计算和分析提供基础支撑。
二、主要管理做法
首先实现营配协同化:即制度协同、人员协同、指标协同、流程协同、流程规范化。
台区线损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台区电量的采集、用户电量的采集、对应关系的正确、计量装置的精确等等。如果没有规范的处理方式,任由工作人员自由发挥,治理效率将会很低,根据以往台区线损治理的经验,制定台区线损治理的管理流程、现场普查的流程。工作人员按流程环节逐步执行,直至线损恢复正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台区线损的影响因素较多,一个台区的线损异常可能由多个原因引起,从台区线损的计算公式看:
台区线损=
计算台区线损,首先要取到台区总电量和用户总电量。使用公变终端电量代替公变侧关口电能表作为台区总电量,公变终端的采集出现问题,整个公式分母为0,无法计算线损;公变终端计量不准确,整个台区的线损亦会不准确。公变终端的异常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用户侧的计量采集问题。如采集存在问题或用户计量不正常,则也会影响线损,然而居民单个表计对线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一般在排除了公变终端异常后再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
根据分析,实际目前线损不正确的台区,有60%以上是因为公变终端或是用户侧采集引起的问题。
因此重点抓内业的分析,正是所谓的“由内而外”,尽量通过内业分析尽可能多的找到影响台区线损的原因,对公变终端、采集、计量装置作出详细的分析,确认影响线损的因素,对症下药。
高低压线路设备的拓扑关系是提升线损质量的基础,特别是台区很多都是纯电缆线路,电缆挂牌的错误或是丢失对表计电源的判别是相当困难的,现场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先处理公变侧、用户侧两端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先两端再中间”。直到问题处理完毕无法解决,方到现场进行普查。
在进行台区的线损治理时,无论是主站分析还是现场普查处理,都履行“试算”机制。因为一个台区线损的异常未必只由一个原因引起。因此“试算”机制相当有必要。例如在主站计算时,发现公变终端一相失压,但按电量退补公式比例计算发现即使恢复该相电压,线损仍离正常值偏差较远,因此可以判定台区还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而在现场普查时,工作人员普查完毕后发现的用户电气连接错误,必须与主站进行沟通,待主站人员用之前的电量“试算”台区线损在正常范围后方能离开。
其次实现机制常态化:即增量、变更数据常态化机制、存量数据波动常态化机制、建立台区线损异常的闭环机制。重点完成重新核实线路、公变、专变用户对应的正确性和解决多个系统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同期线损系统线路关口电量来源于电能量采集系统,而公变、专变用户的电量则是从智能公用配变监测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取得。为避免多个系统之间接口数据不对应问题,杭州公司加强重点治理,发现各系统内倍率值各自维护,缺少统一的同步更新,按照自身的倍率独立计算。经过全面复查,发现有15条线路和37台公变的倍率在不同系统内有偏差。整改完毕后,制定了相关的维护制度,明确维护部门和流程,确保后续新投设备各项参数正确性。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台区线损的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瓶颈,提升的难度会更大,应针对目前的疑难台区,需加强现场技术力量,同时提升计量设备精度。
论文作者:李万翔,安运志,王大军,麻宝山,黄潘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线损论文; 电量论文; 终端论文; 用户论文; 数据论文; 机制论文; 流程论文; 《河南电力》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