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湾经济的困境与出路_台湾经济论文

当前台湾经济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台湾经济就处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攀升、股价暴跌不止、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的不景气之中。现在台湾气候已是盛夏,经济却进入“寒冬”时期。

为什么一年来台湾经济会如此不景气,朝野各有各的说法,“行政院长”张俊雄认为全球经济大幅衰退是台湾经济衰退的主因(注:台湾《中央日报》2001年5月27日社论。),陈水扁说“在野势力在国会的纠葛,让我有些事情寸步难行”(注:台湾“中央社”2001年5月4日,陈水扁答美国《今日美国报》记者问。);而在野政党和民间认为台湾新当局财经政策摇摆不定和各部门政策不一致,是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列举了7条:(1)政策前后不一致。(2)不当股市护盘措施。(3)核四厂停建政策反复。(4)3200亿元新台币提振房地产市场措施失效。(5)轻率承诺不加税,“政府”财政日益恶化。(6)4500亿元传统产业贷款暨信用保证专案陷入风险。(7)8100亿元扩大内需方案不切实际。(注:台湾《台湾时报》2001年4月25日社论。)

而解决当前台湾经济困境的出路何在呢?当局、在野党和民间各有说法。其中分歧最大的是如何处理海峡两岸经贸关系问题。在野党主张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和两岸“三通”,萧万长提出“两岸共同市场”,首先实现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企业界人士不但要求当局解除“戒急用忍”政策和实现两岸“三通”,而且兴起第三波对祖国大陆投资热潮;台湾新当局则以台湾安全为名,拖延解除“戒急用忍”政策和“三通”,对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设置障碍,扬言要征“国安捐”,放话“国人对大陆热过了头……应有忧患意识,敌我观念”。台湾《自由时报》今年5月20日发表《中国热不能解决台湾的经济问题》的社论,指责鼓励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和“三通”是错谬的观念和主张。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当前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当前台湾经济出现困局的原因之前,有必要对台湾经济体、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主要特征作一概括的分析。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劳力密集产业的工业化时期至今,台湾经济体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1989年,中小企业家数占总企业家数的97.39%,到1999年仍然占97.73%。中小企业的优点在于经营灵活,能根据市场需要较迅速地调整生产和营销。但其主要弱点在于,资本小、技术力量薄弱,要创自有的品牌比较困难。

第二,以出口为导向。以1998年为例,台湾当年出口货物价值为36 932.69亿元新台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22%。如果扣除非货物的生产总值,则可以说台湾制造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销售产品。这种外向型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其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兴衰直接影响着台湾经济的兴衰。

第三,台湾制造业工业的代工性很突出。

在6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化时期,台湾企业主要利用当时美、日等国家转移劳力密集产业的机遇,吸引了这些发达国家劳力密集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渠道,使台湾劳力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掌握在日本等国的手里。进入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台湾在发展技术密集产业时,基本上还是走工业化时期的老路,成为外国资本特别是日本资本的代工。因此,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上是脱节的,高新技术不能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由于台湾经济的这三个特点,在当前台湾内外政经环境恶化的形势下,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第一,新世纪的最初一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美国经济今年以来不再快速发展了,已处于衰退之中,经济增长率大为下降,失业率向上攀升,连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都在大量裁员,即使几次降低利率,经济仍未明显起色。日本也是如此。台湾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其主要出口对象国经济不振,明显影响其出口增长,从而抑制了台湾制造业工业的增长,以及整个台湾经济的营运。如果没有祖国大陆和香港大量进口台湾产品,并使台湾获得贸易顺差,恐怕台湾经济将出现更加严重的衰退并出现贸易逆差。这就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不仅产生对美、日等国的较大依赖度,对祖国大陆和香港也同样存在这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由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特性自身所决定的。

其次,中小企业是台湾出口的主力军,更使台湾经济对外竞争力具有脆弱性。台湾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上、中游产业主要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则是下游产品生产,因而大企业产品主要为内销,中小企业产品则主要为出口外销。而中小企业又以劳力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台湾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原来因内部投资环境恶化以后,就已经在台湾苦撑着。如今加上外部环境经济不景气,生存就更加困难了。欲继续生存下去,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向投资环境较好的祖国大陆及东南亚转移,二是搞技术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别的出路是没有的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台商走的是第一条出路。台湾中南部是传统产业的集中地。现在工业区普遍出现厂商歇业、停工现象。工业区内仍在开工的传统产业,有的营运良好,有的咬牙苦撑,有的已不再生产。台中幼狮工业区在2000年时,有20多家厂商登记购买新开发的土地,最后核准了19家,如今却只有一家厂商动工兴建,至于其它厂商原定的投资计划,有些是暂时按兵不动,有些则已决定移至祖国大陆了。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4月,台商来祖国大陆投资的金额,是1993年至去年上半年的10倍。(注:台湾《工商时报》2001年4月24日。)台湾“经济部”今年5月15日公布,今年1-5月,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金额达10.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18%;件数也增加72%,达441件。

第三,台湾代工性质的科技密集产业,主要是从日本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加工装配出口至美国等地,形成“日本—台湾—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进口依赖日本,出口依赖美国,结果是台湾对日贸易产生大量逆差,而对美贸易大量顺差,实际是日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台湾只是赚取加工费而已。当前由于美日经济都出现不景气,这种三角贸易就被减弱,贸易竞争也更加剧烈。台湾技术密集产业在内外环境恶化的压力下,今年也出现赴祖国大陆投资热潮。今年1-5月份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金额中,技术密集产业就占45%,精密器械类也占7%。两者合计超过一半。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说明,台湾经济在今年将是不景气的一年。其第一季度增长率为1.06%,全年经济增长率,“行政院”主计处向下修为4.02%,但如果扩大内需方案至年底都无法有效执行,主计处预估将跌落至3.5%。而失业率却在走高。今年1-5月份平均失业率达3.8%,5月份狭义失业率已超过4%,广义失业率达到6%。加上股价大幅下跌、房价下滑,民众的财富及所得双重缩水,民生百货、量贩店、超商等消费市场疲弱,不能不影响经济增长。

二、提振台湾经济的途径

上面分析台湾经济衰退的原因,其中既有短期的因素,如国际经济景气因素,也有长期的因素,即台湾经济本身的问题。要提振台湾经济,就得针对这些因素寻找解决的途径。

今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经济滑落而出现衰退,以美、日为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台湾经济,当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台湾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的出口对象,这就是祖国大陆和香港。由于台湾当局至今还对祖国大陆贸易采取限制政策,一方面限制大陆产品进入台湾市场,因而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另一方面又采取间接贸易的办法,台湾产业要经过第三地才能进入祖国大陆,浪费了时间和运费。如果台湾当局在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时采取积极的态度,使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那末台湾经济即使遇上美、日经济不景气,也不会对台湾经济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可是台湾新领导人并不这样看,张俊雄在4月23日回答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专访时说,“假若我们全然把经济生机着根于中国大陆,那又会刚好没有生机”。台湾《自由时报》5月20日的社论也认为:“我们也发现一些错谬的观念与主张依然笼罩着政经界的天空”,“一些国内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大讲三通,鼓励台商到中国投资的谬论,好象不取消戒急用忍政策,台湾产业就会丧失竞争力,失去中国大好市场,政府只要开放台商到中国投资,一切的经济问题可迎刃而解。”并且说这种观念“不但无知、幼稚、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台湾的现实利益。”现在我们根据客观事实来分析一下,是谁无知、幼稚、不合逻辑。

第一,从90年代以来两岸间的经贸往来来说。台湾《工商时报》2001年5月20日刊登一篇文章,列举事实批驳有人认定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贸金融关系是“钱进大陆,债留台湾”的说法,认为不是一个客观科学的推论。(1)据我外经部统计,至2000年底,台商在祖国大陆实际投资金额为264亿美元。而这些在祖国大陆投资者,生产所需的半成品或原料有45%仰赖台湾供应,因此近年来随着祖国大陆输美大幅成长,台湾对祖国大陆输出也同步成长。去年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即高逾260亿美元,对祖国大陆所享有的贸易顺差即达200亿美元。1992年,台湾对外贸易顺差为94.64亿美元,其中,台湾对香港贸易顺差为136.34亿美元,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为7.46亿美元(注:台湾《经济统计年报》1999年,第22页。),两者合计顺差金额达143.8亿美元。台湾出口香港的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转口至祖国大陆的。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早在1992年,如果没有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对外贸易就已经呈逆差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对外贸易的顺差,越来越依靠祖国大陆。以上情况说明,开展两岸贸易互蒙其利,对台湾经济来说,利则更大。特别是世界经济处于不景气,惟独祖国大陆经济仍然快速增长的时候,两岸贸易大大减少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台湾经济的冲击。(2)两岸经贸互动中,并不是台湾资金流入祖国大陆,而是双向流动,流入台湾则更多。台湾当局以为两岸经贸交流,特别是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使台湾资本流入大陆。实则不然。上述的两岸贸易台湾顺差额,也是一种形式的资金回流。从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期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金额264亿美元,是台湾资本的流出,但是,同期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金额高达1670亿美元,其中顺差额达1372亿美元,远远大于264亿美元,实际资本回流比资本流出多1108亿美元。(3)据统计,近年来由于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的增加,盛行着“台湾接单、大陆出货、台湾押汇”,三角贸易的净汇入款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2.2亿美元升至2000年的60.4亿美元。这对台湾来说,也是一种资本回流形式。

两岸投资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行政院主计处”。载于台湾《工商时报》2001年5月20日。

第二,内部政经环境恶化,台商不外移就可能坐以待毙。

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一年来,政经环境严重恶化,整个社会充满着惶惶不安的信心危机。在政治上,“少数政府”面对着在野党居“立法院”多数的强大制约。对具有强烈争议性的政策,如停建核四和两岸关系问题的处理,一意孤行,引起朝野的不断恶斗。陈水扁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甚至不表白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不仅使两岸关系僵局无法突破,也使台湾中间偏统的选民对“政府”厚望落空,其政治威信受到严重打击。李登辉在台上的最后3年,已把国库花空,“国家”预算赤字严重;陈水扁在竞选时又开出许多福利支票,诸如轻诺上台后不加税,又逢经济严重衰退,税源萎缩,财政收入与预算收入不一致,加重财政危机,致使许多福利支票成为空头支票。出现这些严重难题以后,又采取画饼卸责的态度。例如遭遇组阁危机时,就设置“国策顾问团”为陈水扁挡住其党内卡拉、抢位的压力;遭遇财政危机时,先后成立了“全国财政会议”、“全国财经会议”、“全国科技会议”、“全国知识经济会议”,现在又出现了“超党派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还有各种“专案小组”,台湾媒体称之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民间讥之为“以会养会”。总而言之,陈水扁上台一年来的内政,媒体归结其最大病根是“不诚无信”。

在财经政策上是摇摆不定,以及政策不当。为股价滑跌不止而调动“四大基金”去护盘,结果是亏损1000多亿元新台币。台湾股价原来就因为人为炒作而飚升,股价暴跌是泡沫经济破灭的表现,不应该去护盘;护盘实质就是以行政力量去干预经济的行为,是一种不尊重经济运动内在规律的行为,护盘失败也就成为必然的事。至于台湾当局为扩大内需而设置8100亿元新台币推动公共工程方案,台湾《台湾时报》4月25日社论批评为不切合实际。因为现在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台高筑,将实际上只有874亿元的新增公共投资计划,虚张声势为8100亿元,误导民众视听。总之,原来投资环境就已经恶化,台湾当局又财经政策施行不当,这无疑是火上加油,加上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台湾百业萧条,民间投资意愿不高,消费不振,经济严重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这种恶劣的经济形势下,资本向岛外转移是很自然的事,企业主的资金是不能闲置的,否则就违背资本的性质了。祖国大陆的土地价格比台湾低得多,每个劳工的工资平均只有台湾的十分之一,又有广阔的市场,是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因此,私人台商强烈要求台湾当局调整戒急用忍政策,推动两岸“三通”。如果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实现两岸“三通”,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可以带动两岸贸易,对两岸都起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台湾经济严重衰退和国际经济环境不佳的时候,对台湾经济更有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说民众的这种要求是无知、幼稚和不符合台湾的现实利益呢?

第三,陈水扁等台湾新领导人口口声声尊重人民,热爱人民,以人民为父母、为主人,为什么却对民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取推诿和反对的态度呢?说到底就是台湾新领导人的“台独”情结在作祟。因而在政治上,陈水扁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否定有“九二共识”。而在经济上不兑现对“国策顾问团”作出的松绑“戒急用忍”、实施“三通”的承诺。因为一旦松绑“戒急用忍”和实现“三通”,两岸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祖国大陆将真正成为台湾经济的腹地,台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大陆,在客观上将形成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中华经济圈。同时,两岸民众的往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增进两岸人民同根、同宗、同族的亲密感情。这样一来,民进党想搞“台独”或“一中一台”就相当困难了。

标签:;  ;  ;  ;  ;  ;  ;  ;  

当前台湾经济的困境与出路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