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 北京 100101
摘要:北京前门鲜鱼口传统街区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鲜鱼口的传统物质环境与新的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基于当前历史保护的“整体性保护”观念,以鲜鱼口传统街区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街区商居混合居住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保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街区;商居混合;整体性保护
引言:鲜鱼口传统街区位于前门大街的东侧,整个鲜鱼口街区的传统商业基本都是以家庭式的小型零售和作坊商业构成的,传统的小型店铺构成了鲜鱼口地区的商业建筑群。这种业态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同时决定了传统商业建筑的规模及建筑面积都较小。本文将对鲜鱼口街区传统商居混合特色进行分析,并对鲜鱼口街区传统商居形态的保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上住下商”和“前店后住”的传统商居混合的形态特色
1.“商居混合”的建筑形态是鲜鱼口街区独特的物质文化特色
鲜鱼口街区现存的传统“商居混合”的建筑以独立式建筑为主,整个建筑的功能都沿建筑高度方向垂直展开,建筑高度二至三层,有些还有地下一层,建筑的底层为店铺,上面的一至两层作为居住用途,即所谓的“上住下商”。独立式建筑一般开间小,进深大,其中纯粹作为商业使用面积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以上。
院落式布局的商业建筑形式,是由四合院发展来的,建筑的功能是从临街向内展开,为争取营业面积,合院的临街部分通常加为两层并全部作为商业用途;内院建筑多为一层,在使用功能上有的作为经营者居住使用的称为“前店后住”,也有的内院建筑作为商品制作加工铺房的被称为“前店后铺”。
2、“多目的、多功能”的商居活动是鲜鱼口街区文化的特色
鲜鱼口街区的特点来自于丰富的功能混合,不仅拥有商业、休闲、文化娱乐,还拥有居住、交通等功能。另一方面,居住功能使得鲜鱼口街区成为了充满人性化的居住、生活空间。人与人结成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网络,人们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使得特定的城市空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力量,使鲜鱼口地区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二、鲜鱼口街区商居混合居住形态的保护探析
鲜鱼口传统街区的整个历史风貌不仅仅是由弯曲的胡同肌理、传统店铺和传统居住院落简单叠加而成的,而是所有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形态的历史遗存体现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同时深植于这些历史遗存,它们共同形成了鲜鱼口街区的特色。所以,要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整体性保护措施。
“整体性保护”,即是要保护鲜鱼口街区的传统建筑,同时要保护街区环境及生活方式,包括传统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并且在保护规划上与前门地区的保护相结合,避免孤立呆板的保护。
鲜鱼口传统街区是一个有其自身发展历史的区域,对于鲜鱼口街区传统商居形态的整体性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保护 “人性化”的街巷尺度和传统建筑
鲜鱼口街的街道走向为曲折的东西向,两侧的传统商业建筑招牌、幌子较多,街道的二次轮廓线丰富。在保护中,应该延续这种街巷尺度,它使人有内向的亲切感。传统街巷主要是以步行者为主体来考虑的,所以它的空间尺度是宜人的、丰富多变的。
鲜鱼口街区大多数传统建筑处在道路狭窄、环境脏乱的环境中。保护中应减去外部环境中杂乱、无价值或价值低的部分,去除如私搭乱建的简易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绿地、广场,以满足购物休憩的需求。同时增加小品、植物、市政设施等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街区传统建筑一般2至3层,开间比较小,进深大,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在保护中应该延续街区的肌理,这是与历史街巷尺度相呼应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采用传统的体量、比例、细部关系,其门面、外部装饰必须做到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与毗邻房屋相匹配;与整体格局相适应。以清末民初的风格为主,根据老照片、史料的纪录,重新恢复鲜鱼口街区曾有的建筑,例如拍子式、暗楼式等。
鲜鱼口街区中有1.85公顷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对重点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的保护,应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要求。在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整治过程中,加固结构体系,增加配套设施,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历史建筑本来的面貌,包括原始的材料、斑驳的色彩,以及细致的细部等。
2、保护并传承“多目的、多功能”的商居文化特色
对保护和激活鲜鱼口传统商业街区,应充分考虑用地使用现状、区位特点、交通条件、传统商业基础、历史文化内涵、土地价值等因素条件,充分考虑用地平衡,在延续传统商街“逛”、“购”、“吃”、“乐”多目的、多功能特色的前提下引用现代“体验经济”理论和主题性商业的新模式,采取各功能“分”与“混”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预期的功能导向和具有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划。
应根据史料恢复鲜鱼口传统商业街区,重塑鲜鱼口街的传统商业氛围。传承传统商业融逛、购、观赏、交往、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市井文化,精心选择业态、业主,营建北京传统商业文化。发掘提升老字号的价值,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充分发挥马聚元帽店、天成斋鞋店、便宜坊烤鸭店、天兴居等传统老店的京味特色。
居住文化和人文特色代表的是人们内在的精神要求,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今后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它决定了人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街巷空间的背后,包含着人与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民族宗教信仰与建筑空间布局等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
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形态是对以家族、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而演化出的居住文化,体现了礼制、等级的理性精神。传统四合院的特征就是“院”,它是住宅的中枢,是家务劳动、亲朋交往、节日聚餐、儿童游戏等的良好场所;利用庭院的空间形式调节温、湿度,达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街巷的公共交通功能,为生活在鲜鱼口街区的居民交往提供了可能,人们在这里交流他们共同的生活观念、兴趣和价值观。鲜鱼口街区的居民熟识程度高达70%-90%,这种稳定的邻里交往结成了丰富的人文社会网络,使居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社会网络一旦失去,一方面人们会产生情感上的失落、心理归属上的茫然;另一方面,要重新建构一个新的网络要再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再也难以找到过去那种邻里之间亲切宜人的生活空间气氛。
在鲜鱼口街区居住文化的保护中,应该采取居住者与老建筑同时保护的途径。我们不只是保护历史建筑,更要留住居住在其中、长期在其中繁衍生息的生活者,原有居民的保留保证了社会结构、传统的街道生活、民风民俗等传承下去,是对历史中心区生活“原生态”的有机延续,是对整个城市生活的保护和继承。
鲜鱼口传统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马上就要实施了。希望在保护过程中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从多角度进行保护方法的探索。这样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吕俊华 邵磊.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探索性方案:南池子危旧房改造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明前.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
[3]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阮仪三,王景惠,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
论文作者:郝金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鱼口论文; 街区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商业论文; 街巷论文; 形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