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电网自动化在我国电力自动化管理领域中占据的地位是较为重要的,在对其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电力调控领域中不会再像以往一样出现孤岛区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应用成效
1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
(1)在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大多数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都是遵循国际标准中提出的明确要求的,在信息交互总线发挥出来的作用,可以在各个系统中实现信息交互以及共享集成这样的目标。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信息交互原则中提出的要求的,针对信息交互总线展开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使得不同应用领域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孤岛系统得到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制定出来标准化和统一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数据交换模型了,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2)配电网的信息类型比较多,结合业务实际类型和其他报道等可知,在自动化管理中要做好信息交互管理,实现业务集成化分析。以相关系统作为基础,在集成化分析和指导中,要以交互管理作为基础,在共享管理中,突出最大化作用。根据数据控制形式和要求等可知,在交互处理的阶段,实现新的高效应用。以现有系统作为基础,如果存在交互管理不到位或者异常等现象,直接对系统安全造成影响,为了实现信息交互管理,必须做好稳定性控制工作,提升整体优势。
(3)在配电终端领域中施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工作,可以使得配电网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依据实际网络具体构成结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施行科学合理的措施,针对配电终端展开调整工作,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得各个系统设备的运行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将配电自动化覆盖的范围提升了,从而也就可以在配电网故障定位工作、抢修工作以及调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依据供电分区类型,科学合理的针对终端类型展开配置工作,在A类型供电区域当中,新建成的改造线路应当将安装“三遥”终端作为主要目标,FA将集中方式当成是主要内容;针对B/C两种类型的供电区域来说,架空线路馈线自动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是就地重合模式,以及电缆线路馈线自动化集中模式。当在架空线路中使用就地重合模式的基础上,“二遥”终端和故障定位装置就可以安装上去了,与此同时电缆线路之上也是应当配置三遥抑或是二遥终端的。主干线的分段开关之上应当配置三遥抑或是就地重合式二遥终端,主干线分段之上安置的终端的数量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分析的是不应当超过3个的,在联络开关之上也是应当配置一个三遥终端的,与此同时分支线路之上可以安装的是二遥动作型终端。
2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应用成效分析
2.1经济效益分析
(1)提高供电可靠率,减少售电损失。 配电网发生故障,即有电送不出,售不出电就不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经营收益。按照现行的配网调度故障处理流程,故障处理全部依赖人工参与,查找和隔离故障点很多的时间耽误在去各开闭所查看故障巡指器指示或沿架空线路巡查的路途中。配网自动化系统建成后,能够及时、准确的定位故障点,缩小故障影响范围,加快供电恢复速度,从而达到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率的目的,减少了因停电造成的电量损失,直接增加了售电量。
(2)优化运行方式,减少异常运行方式的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网络损耗。配网自动化系统建成后,通过对馈线开关、配变等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实时监视,可以为配电网调度运行和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运行参数(如负荷分布、设备状态等),一方面有利于调整运行方式,使馈线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下,在减少线损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潜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配电运行状况,合理决策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从而节约电网建设资金。
(3)提高供电安全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过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实现配电生产信息的共享,为各应用部门提供及时、正确、一致的设备运行工况监控信息和图形及数据资料,大大降低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避免各类潜在因素对电网安全供电的影响。
(4)减轻配电运行维护工作强度,压缩运营成本。除提高供电可靠率带来的直观收益外,配网自动化系统通过以“两遥”信息为基础的故障自动/半自动定位和以遥控为基础的开关远程操作,还可以有效减少电网故障处理、运行维护的工作量和工器具使用费用,从而实现压缩企业运营成本的目标,间接提高盈利能力。随着电网运行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帮助电网企业不断提升运营绩效。
(5)配电开关实现“三遥”,故障处理高效快捷。
配电线路负荷开关实现“三遥”后,可以在主站系统中精确定位故障点。具备实现“自愈”的配电线路,能够迅速隔离故障点,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对于线路结构复杂尚未实现“自愈”的配电线路,通过配电线路开关的远控,省去了等待人工操作的时间,有效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保证了可靠供电。
2.2社会效益分析
(1)提高供电可靠率,改善电能质量,减小停电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电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是一刻也离不开。用电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需求。试点区域为天津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国际、国内等重大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保电任务十分艰巨,在某些特殊场合和敏感时段的失电甚至会带来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试点区配网自动化项目的建成,可有效提高该区域的供电可靠率,进一步改进上述活动期间的供电保障能力,与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需求相适应。
(2)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形象。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交互总线,可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集成,完成信息和数据共享。如:与调控 OPEN3200 系统、GIS 系统、SG186 系统集成后,当监测到配电线路保护动作掉闸后,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自动生成包含停电范围的停电通知,并上传到客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停电咨询服务。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避免了遗漏通知和通知错误。加强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政府和老百姓对电力行业的满意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拉动内需,增加就业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购置大量的自动化装置和设备,应用系统和相关软件开发都依赖第三方的协助和合作完成。将为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总之,配网自动化建设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符合智能配电网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建设坚强电网,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必然要求。该系统的实施,将打破现有的运行管理模式,促使配电网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向高效、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推动配电运行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结束语: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优势明显,在整个建设管理中需要明确技术的应用类别,实现自动化管理。结合技术经验和实际情况等可知,在自动化管理中提出新的意见和简易,在试点工程管理中需要明确自动化技术的实际要求,保证自动化技术进入到绿色环保的发展状态,促进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林涛.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网自动化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
【2】张小庆.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配合的配电网故障处理[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16)
【3】赵红河,陈新,林涛等.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网自动化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
论文作者:叶体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终端论文; 工作论文; 试点论文; 故障论文; 信息论文; 电网论文; 配电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