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股份合作制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股份合作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产权为中心的国有小企业改革率先在县域经济中推开的原由
早在1992—1994年期间,国有小企业改革,已在广东顺德、黑龙江宾县、辽宁海城、四川宜宾等地进行,很快取得明显成效。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有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出现大面积亏损。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自1984年展开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凭其灵活的机制,迅猛发展。国有小企业处于乡镇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模大、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优势,国有小企业都没有;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规模小、素质低、社会化程度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僵化、吃“大锅饭”等缺点,国有小企业全都有。这就决定国有小企业一进入市场必然打败仗。进入90年代后,县域国有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80—90%,这一严峻形势,迫使干部和职工从改革中去寻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第二,县域是计划经济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带,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县域经济处在城乡结合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末梢部位,计划管理薄弱。在这里进行改革,变更产权,不触及现行体制中的条块利益,阻力较小。这就为县一级党委和政府在作出改革决策时,提供了较大的活动余地,为推动改革提供了组织和领导的保证。
为什么股份合作制成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有一大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涉及所有权的变更。我国已有的国有小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日用百货或为大企业配套的产品;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严格的章法,内部的凝聚力差。严格地说,这些企业从建立之日起就根本不具备建立国有企业的条件。在新的形势下,它不利于生产发展的弊病,很快就暴露出来。只有改变所有制主体,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才能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
其次,股份合作制是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广大职工愿意接受的一种新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国有小企业改变所有制关系,可以把净资产卖给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也可以卖给企业内部的职工。实践的结果,多是卖给企业内部职工。因为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统一的一种企业制度。它改变了国家所有制,却没有改变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它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1)保持了联合劳动的基础和互助合作的性质;(2)职工普遍持股,股金主要来自多年劳动的积累;(3)职工作为企业财产的主人,对生产资料实行占有和使用,进行民主管理,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由职工民主选举,不合格者可以随时罢免;(4)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这里解决了传统的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产权关系不清楚的问题,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得以紧密结合。这种改制,既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认识水平,又使职工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强化了主人翁责任感,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
第三,社会主义人民政权的存在和国有经济的的主导地位,决定股份合作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改革过程中实行的股份合作制,有强大的人民政权支持和国有经济的领导和帮助,不是孤立的经济关系。这种外部环境,有利于其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推进股份合作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审慎地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产权关系是深层次的利益关系,是十分敏感、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利益和要求,都会影响改革的成功。在改革中,首先要确保国家利益。国有资产要足值有偿转让,企业的前期负债由购买者偿还,政府不再背企业亏损的包袱;出售的国有资产在营运中要不断增值;更重要的是国家将从企业发展中获取更多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使政府宏观调控获得财政支持。为了使企业改制后有发展后劲,诸城市的作法是,出售资产回收的货币资金再以贷款的方式注入企业,以启动新机制运转,使企业在改制后有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正常周转所必需的资金。这才可能把改制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落实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部分资金的注入,等于把一个新的企业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有可能在良性循环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广大职工认购企业股权的数额,既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承受力,又要有一定的风险压力,从而发挥联股、联利、联心的激励作用。
第二,改革一定要配套进行。试点地区的配套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进行企业制度的全面改革。通过净资产的转让,职工不仅是企业的劳动者,而且也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产权清晰,使企业职工的主人地位得到了直接、具体的体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为了把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改制后的企业建立了新的领导体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并相应地建立健全了党团工会组织。在新的企业体制下,企业加强管理、加大技改投入、有效营运,得到迅速发展。另外,产权转让后,国有资产退出改制企业,推动政企分开。企业获得了切实的经营自主权,必须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再依靠政府。由此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得以根本转变。二是以企业改革为中心进行其它方面的配套改革。这些先行的改革措施,为后来企业的改革创造了比较好的外部条件。而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的建立,既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要求,也为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微观基础。试点地区的领导抓住了改革的机遇,除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外,还利用企业经济发展快,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的有利条件,立即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在改制后,原有企业债务在结转中得到落实,推动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和平等竞争的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试点地区的改革是成功的,其经验的宝贵之处在于,依据中央改革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在积极探索中前进。改革中究竟该采取哪一种形式,最终取决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选择,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