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及后效论文_石雨

自我损耗:理论及后效论文_石雨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它是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自我损耗后效,通常涉及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其中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情绪、意志力和亲社会行为等都受自我损耗的直接影响。未来可探究三者之间潜在的因果联系,并对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关键词】自我损耗;力量模型;后效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74-02

1.自我损耗的定义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实现被他人接纳的目标,通过改变、调节或克制冲动、欲望和习惯性反应来抑制自私动机的能力(Baumeister,1996)。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力量模型,该模型认为:(1)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控制个体的行为则会消耗这种资源;(2)在当前任务中运用自我控制,会削弱之后任务中的控制行为,即产生自我损耗。

2.自我损耗与认知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损耗既影响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还影响其社会认知过程。

2.1 一般认知能力

首先,自我损耗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控制能力。孙拥军等(2013)以精英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我损耗对注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运动员抑制无关的干扰和刺激,将影响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同时也会降低处理冲突和应对干扰的能力。其次,个体对时间知觉的预估也会受自我损耗的影响。Vohs(2003)发现,执行自我控制的个体会体验到一种“延长现在时状态”,即在损耗任务中个体主观知觉到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从而损害了随后自控任务中的表现。最后,自我损耗不仅会降低个体思维的持续性和准确性,还会影响个体逻辑推理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Schmeichel,2003)。

2.2 社会认知能力

有研究认为,损耗后的个体会出现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低估自己能力,消极地评估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而且对未来的预期也更悲观(Fischer,2007)。自我损耗除了影响自我认知外,还会影响人际认知。

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总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即自我表现。当个体需要违反常规和固有的行为模式进行自我表现时,会导致明显的自我损耗(Vohs,2005)。

3.自我损耗与情绪

Tice等(2007)认为,通过观看幽默短片或赠送意外礼物的方式能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这可以抵消自我损耗效应。之后,Bray(2013)探究了自由选择欢快的音乐对积极情绪状态以及自我控制行为的影响,证实了自我损耗效应,但却对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效应的抵消作用提出质疑。随后,江伟(2015)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消自我损耗效应,但这种效应会受到注意转移这一变量的调节作用,并且情绪的强度和性质也会对此产生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袁东华(2009)的研究提出,积极情绪能够抵消自我损耗效应,主要是以类似于自我能量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而不单单是动机作用。当然,这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来提供支持。

4.自我损耗与行为

目前,自我损耗的行为后效主要集中在意志力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4.1 意志力行为

Baumeister等(1998)曾提出,意志力行为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而自我损耗会减弱个体抵制诱惑、克服困难的效果。这一观点在后续研究中被反复证明。

自我损耗不仅使得节食者抵制食物诱惑的能力下降(Inzlicht & Kang, 2010),还降低了个体对物质诱惑的抵御能力,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冲动购买行为(Vohs & Faber, 2007),也会引发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如作弊、欺骗等(Gino et. al, 2011)。

另外,自我损耗使得个体在无法解决任务上坚持的时间更短(Dewall et. al, 2007)。这种消极影响不仅出现在问题解决任务中,还体现在体育训练领域。Martin(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导致被试在骑车任务中表现更差,且在接下来的锻炼计划中付出更少的努力,甚至在今后2个月内也较少坚持锻炼。

4.2 亲社会行为

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通常不愿再次采取自我控制策略,而往往表现出自动化的行为(Achtziger et. al,2015)。一些研究支持行为自动化的结果是利他的。Rand运用公共物品困境范式,从决策时间的角度提出个体的直觉反应是合作。由此推测,损耗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直觉行为即合作行为。Halali等人(201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测,即自我损耗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合作。

而Cialdini等人则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自我控制压抑内部的利己冲动后才表现出利他行为。一旦自我控制消耗资源产生损耗,个体便会表现出自动化的利他行为(Achtziger, 2015)。任俊等人在独裁者任务中考察利他行为是否受自我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损耗组的被试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而趋向于利己(任俊,2014)。

自我损耗一方面降低了个体在假设情境下的助人倾向、帮助真实情境中受害人的志愿行为倾向、指向陌生人的助人意愿(Dewall et.al,2008)。另一方面,在面对不公平给予量时,个体更多地采用消极互惠的方式对待同伴,即损耗个体更多地向同伴施加惩罚(Halali,2014),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Dewall,2007)。

5.评价与展望

如我们所知,自我损耗对一般认知能力、情绪、抵制诱惑和冲动控制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证实,但当前研究未能将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探究三者之间潜在的因果联系。因而,今后的研究可将这三种后效结合起来,建构相应的模型以厘清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

关于自我损耗的情绪后效,积极情绪克服自我损耗的内在机制的相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来证实。此外,关于损耗后的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仍存在争议,需在未来的研究中得以揭示。

【参考文献】

[1] Baumeister.(1996).Self-regulation Failure:An overview.Psychological Inquiry,7:1-15.

[2]孙拥军,张力为,李晓东,李健&吴秀峰.(2013).自我损耗视角下对运动表现下降的理解——来自质性与试验研究的证据.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8(4),277-286.

[3] Tice,D.M.,Baumeister,R.F.(2007).Restoring the self: Positive affect helps improve self-regulation following ego deple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3),379-384.

[4] Achtziger,A.,Alós-Ferrer,C.,& Wagner,A.K.(2015). Money,depletion,and prosociality in the dictator gam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and Economics,8(1),1.

论文作者:石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自我损耗:理论及后效论文_石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