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特征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具有重要的调适功能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时代特征 现实趋向
一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使任何理论上和实践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都是单一的学科和单一的思维方法所难以回答和解决的,甚至是根本无法回答和解决的。只有在多种学科的高度综合和多种方法的连体运用中,才能得到圆满的回答和彻底的解决。因为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丰富与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和汇流,不仅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越来越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它要求人们从对个别事物的研究过渡到对系统的研究;从单值的研究过渡到多值的研究;从单目标函数的研究过渡到结构的研究;从单方向的研究过渡到矩阵和网络的研究。
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是在这一时代特点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既是理论的产物,又是实践的产物,并代表了一种簇新的社会景观、先进的学科观念和创造性的结构形式与思维方法,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实现丰富与发展的基本形态和重要手段,谁重视它,谁就会在当今社会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谁就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地获得新的创造与突破,就会成为领导潮流的舵手和科学骄子。
在理论思维、结构形态和方式方法上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而且是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整个人文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与联盟。正是在这种广泛的融汇与交叉中,构成了被西方学者贝尔称为“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的现代认知源和创造源,同时也形成了与传统观念和传统学科分类迥然不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亦即“STS”。
在本质意义上,跨学科研究也就是“STS”研究,因为二者之间是有着从形态到内涵的相通之处的。它们都是运用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和系统论的方法,把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同时置于人的哲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和认知范围之中,并对之加以全方位和综合性的审视与研究,找出其中共同的质点与规律,力求在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于一炉的过程中,追求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与统一,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互补与协调,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人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时引向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特别是要建立起一种人在其中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歆悦和谐而富于生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构建一种具有积极广泛的对应性和策应性的社会理论体系与价值观。
应当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科技园区、社会园区和精神园区,它的形成与建立,实施与运行,都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因此而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及其成果的光明前景与巨大作用。
二
跨学科研究不仅符合自然与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结构法则,而且也符合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结构原则,所以它有着广泛的涵盖性和应用性。不论人们在理论上是否充分地认识了它,在实践上是否有效地驾驭了它,它的存在和作用都是客观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出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科学巨人与思想巨人的同一性现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赫拉克利特、阿基米德、达·芬奇、罗蒙诺索夫、康德、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都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的鸿儒巨擘。他们每个人,都同时获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人们尽可以把他们称为思想家、哲学家,也尽可以把他们称为科学家、工程师,在所有的人类认知范畴和社会实践范畴中,他们是大师,是全才,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思维、理论、方法,从来就是开放型和大一统的,是互相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从来就不受学科壁垒的限制与阻隔。
列奥那多·达·芬奇是以画家称著于世的,但他同时又是力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诗人;罗蒙诺索夫是化学天地中的太阳神,但他同时又是天文学家和诗人;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界的巨匠和骄子,但他同时又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即使在他的非常深奥的科学著作中,也时时闪耀着哲理的光芒,透露着深邃睿智的思想性。他们这些人都是跨学科的巨人,其中的道理似乎是玄虚的,但又似乎是很明白的。客观世界的事物虽然异象纷呈、千头万绪,但其在内涵上的联系和规律上的一致性却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表面上看来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却在底蕴上和内在机制上受着同一法则的制约和同一规律的支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触类旁通就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方法了。
不同事物之间既可触类旁通,亦可相映生辉。跨学科的研究之所以往往能够收撷到以小胜大、以一当十的效果,其原因就正在于此。达·芬奇在绘画的线条结构与工程物理学之间找到了联系,实现了沟通,从而使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互促互励,相映生辉。罗蒙诺索夫作为诗人和化学家,他比别人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他能随时把诗的激情与幻想消融在化学研究之中,与此同时又能随时用化学的化合与反应原理为诗的热情与魅力增值。显然,跨学科的结果,不是分散了创造主体的才智和精力,而是给他们带来了触类旁通的灵性、相映生辉的悟性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在这方面,鲁迅和郭沫若更是两个现实的例证。人人都知道鲁迅是作家,郭沫若是诗人。但鲁迅同时还是生物学家、医学家和地质物理学家,郭沫若同时还是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其实,鲁迅和郭沫若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同凡响、卓有建树的作家和诗人,乃是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跨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美国曾经对1311位科学家作了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成就的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这一铁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深思。“博才取胜”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
从严格的意义上作考察,可以说所有的狭窄和单一的专门性学科,都是在不 同程度上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跨学科延伸和辐射的。也只有实现了跨学科延伸和辐射,才能借助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力量,有效地强化和发展本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经济等学科的许多命题中,都离不开数学;政治、哲学、文化等学科的许多命题中,都离不开历史。特别是现代模拟方法、现代图论和拓朴、电子计算机以及“新三论”、“老三论”等的广泛应用,更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成了一个整体。综合探索还突出地表现在工程技术领域中。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论证,就是同时调动了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生态、经济、环保、文物、水文、电力、航运、地质、测绘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的所有学科。此种情况,在现代社会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造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普遍。不过,还有一种跨学科的现象虽然早已存在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承认,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普及性宣传和社会性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几乎是所有的高深莫测的自然科学理论,都有意无意地在同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中为自己插上了奋翮高翔的翅膀。
自然科学也可以有效地起到对社会科学的生发、丰富、创新和传播的作用。孔孟儒学、老庄哲学、易经八卦、孙子兵法等本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学经学范畴的东西,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重自然科学而得以丰富发展和广泛传播的。人们从《易经》中发现了生命基因学说和电子计算机原理,并通过具体的大量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实践验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这一学说与原理。人们对孙子兵法所作的理论阐释和战争实践,不仅强化了其中的内容,而且也不断地赋予其有关内容以新的涵义。老庄哲学所提供的归真返璞的认识论和顺天行世的自然观,也在极其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和科学观。
追本溯源,展望未来,审视现实,轩轾纵横,都让我们既看到了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思维与实践的辉煌的过去,又让我们体验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日趋明显和广泛的丰富与发展。我们必须有一种意识,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就是不能人为地给跨学科研究的历史进程设置障碍,而是要倾全力为其充当行船的长流水和鼓帆的顺势风!
三
跨学科研究虽然古亦有之,今亦有之,但其形态和质态,表现和意义,却是不同的。古代的跨学科研究是无意识的自然行为,现今的跨学科研究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指向性行为。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这是由跨学科研究的曲折历程及人们对这历程的省悟性、总结性认识所造成的。
在中世纪以前,跨学科研究是以浑朴的形式被人们自然而广泛地加以接受和应用的。从中世纪到19世纪中叶,跨学科研究被人为地割裂了。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与人们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保守僵化的理论观念之间所产生的不协调而造成的。从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社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出现了大工业生产和生产力与生产形式的变革进步,遂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外部环境和激化了跨学科研究的内在要求。在此情况下,多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便日趋频繁与活跃。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情况,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技术先进了,生产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却造成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的畸变和道德伦理的失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心理景观;另一方面在由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随之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贫富分化以及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所造成的工人失业、人与人的关系的冷漠与疏远等。于是,社会上便产生了科学技术悲观主义和反科学技术的思潮。许多西方社会的劳动者们从切身体验中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由之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挤压和倾轧的力量,而并不是温馨之花和幸运之神。
这种“非人格化”现象的出现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崩溃与失衡,造成了社会的心理躁动和不安定因素,甚至造成了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日本的丰田模式,也出现了“丰田”击败“福特”的社会事实。人们从中得到启示:现代科学技术要进一步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同时走好两步棋——一步是实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着力于从这种渗透中获取和积攒新的力量,从多学科交叉的边沿处发现新的契机和进行新的创造。再一步是大跨度、大面积地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渗透,着力于从这种交叉渗透中追求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统一与和谐,平静与安宁,促进与激励,相知与互补。其实,这正是所谓“丰田模式”的中心内容。
显然,走出这两步“棋”乃是高度自觉和极其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和社会及自然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世界观与方法论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认识与行为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把目的与手段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使它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实践,不仅对学科自身的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完善统一与和谐,也具有重大的调适功能和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理论构建、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都必须具有一种参与和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性,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开拓力和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