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脑卒中患者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_林 静 刘春艳 黄 欣

PICC在脑卒中患者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_林 静 刘春艳 黄 欣

林 静 刘春艳 黄 欣(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93-02【摘要】PICC置管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PICC置管也日益增多。它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等。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相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肿瘤化疗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病人提供有效的途径。

脑卒中患者病程较长,经常使用大量脱水机,具有穿刺困难、高发静脉炎、静脉选择性局限等困难,因此,外周静脉穿刺是困扰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一大困难,本文主要针对PICC在临床脑卒中患者穿刺时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PICC;脑卒中;临床中的应用;并发症及处理1PICC的简介1.1PICC的概念: PIC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是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1/3的导管,避免化疗药物与外周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上腔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外周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的一种技术。

1.2PICC导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导管材料质地很软,尤其在37-40摄氏度会变得非常柔软;导管可在X线下清晰显影,以便随时了解导管末端的位置;导管的可用长度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治疗的要求对导管长度在体外进行裁剪;全封闭无菌护套保护导管,操作中导管没有被污染的危险,甚至进入血管的部分不和操作者接触。1.3picc导管的优点:降低颈部和胸部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感染等,;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保护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特别有助于高危和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发生率"3%;可由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进行操作;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中有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的患者,这样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和安全。另,PICC导管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病人洗澡,但须避免盆浴、泡浴,淋浴前病人应请将导管穿刺点和导管接口处用防水的无菌敷料掩蔽好(可使用家庭用保鲜膜在置管处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这样就什么都不耽误了

2.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2.1穿刺时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2.1.1渗血、血肿 原因:导入鞘过大,穿刺不当、创伤性,穿刺、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抗凝治疗(如服用阿斯匹林)的病人、化疗病人(凝血机制障碍,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穿刺后活动过度处理:穿刺后24小时避免过度活动;安装完毕后于穿刺点加压止血;有出血倾向病人术后第一个24小时采取加压敷裹,敷料湿了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剂。2.1.2心率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丛有关,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准。处理: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避免导管插入过长,退出导管少许。2.1.3刺激神经 原因:由于穿刺过深而刺激血管周围神经或穿过静脉瓣刺激瓣膜神经。处理:避免穿刺过深;避免在静脉瓣处进针。2.1.4空气栓塞 原因:未及时上肝素帽,空气进入血液系统,空气意外注入。表现:胸痛,气急,低血压,脉速,意识改变,休克甚至死亡。处理:预防为主,处理包括体位、通知医生、监测生命体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5导管异位 原因:病人体位不当;选择头静脉穿刺;异常静脉解剖位置;既往手术史或外伤史;测量误差。处理: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改变体位;导管进入颈静脉可用20ml生理盐水快速冲管;可以走楼梯数次,或者等24h由于重力影响,血液的流动,90%导管会自己下来。2.1.6送管困难 表现: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原因:选择头静脉穿刺;病人体位不当;选择远端静脉,血管小、静脉瓣多;静脉疤痕;静脉分叉;病人情绪紧张。处理:等待,放松。在腋窝处扎止血带后送管;一边输液一边送管。重新穿刺。预防:尽量不在头静脉穿刺;选择肘窝下两横指处进针。2.1.7拔导丝困难 原因:强行送管,导管扭曲所致;在生理角度处;处理:不得强行送管;如遇阻力,调整穿刺时的体位,暂停1-2分钟后轻力拔出导丝。

2.1.8穿刺入动脉 处理:拔管。2.2PICC穿刺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2.2.1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原因: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有关;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导管的材料过硬;穿刺者的穿刺技巧;导管尖端位置病人状况;头静脉进入。预防:穿刺技巧,合理选择导管型号,避免直接接触碰导管。处理:立即处理,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理疗;三天后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细菌性静脉炎原因:不正确洗手;不正确的皮肤消毒;未遵循无菌技术;穿刺时污染导管;敷料护理不良。预防;:严格无菌技术。处理:通知医生,根据成因处理;细菌;抗生素;拔除导管更换。

化学性静脉炎原因:刺激性药物;pH/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不合理的药物稀释;快速输注;微粒;留置时间与导管尖端位置。预防: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充分的血液稀释;合理药物稀释过滤器的应用。处理:通知医生,拔管。

血栓性静脉炎原因: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粗细不当(导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时损伤血管(血管内膜形成血栓);封管技术(导管尖端及导管内形成血栓)。处理:热敷;尿激酶溶栓;拔管。

拔针后静脉炎原因: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预防:选择导管柔软的留置产品;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覆盖无菌物品,提醒病人要防水;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2.2.2导管断裂或破损原因:体外部分:未预冲导管,撤导丝时划伤导管,不正确的固定或换药不当;高压注射泵。体内部分:损伤的导丝划破导管;(送导管时镊子损伤导管)。

处理:体外部分断裂予以修复,体内断裂设法固定导管,用手指压迫导管远处的血管,或用止血带绑住腋下,病人制动,通知医生,必要时静脉切开/血管介入取出断裂之导管。2.2.3感染原因:长期住院;无菌操作,洗手;病人的状况(如免疫力低下病人);护理措施(敷料更换频率?皮肤消毒?)。处理:预防为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感染严重停止从该管道输液,给予抗生素,如果上述治疗无效,拔出导管。2.2.4导管移位原因:病人过度活动;严重呕吐;胸腔压力改变;不恰当的导管固定,导管意外外移。临床表现:滴速减慢;输液泵警报;无法抽到回血;外露刻度增加;输液时疼痛、呼吸困难、听觉异常。

预防:固定技术;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处理:通知医生,行X线重新定位;不要重复插入外移导管;可能更换导管。2.2.5堵管原因:药物性、血栓性、导管尖端贴到静脉壁。处理:溶栓(药物沉积引起除外)或拔管。表现:液体不滴,不畅或输液泵报警;回抽血液困难或无法见回血;冲管时阻力大或无法冲管。3总结随着PICC技术的发达,这项技术已经慢慢的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不仅是因为它的操作方便,更是因为它的人性化的设计,为患者带来了方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使得患者在患病的同时得到了人性化的尊重与照顾,PICC适应了医疗改革和医疗结构改革的变化,符合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治疗经济学的要求有着很大的贡献,它符合我国对医疗福利规定的要求,也病人对个人治疗条件的要求。

对于反复静脉穿刺的拒绝,不适于浅静脉输注液体引起的并发症的疑问,以及家庭化治疗的需求,还有治疗中医护自我保护需要,病人运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现行保护医护人员法规的滞后的矛盾和对医护人员操作失误所致的并发症缺乏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患者最重要的是PICC的使用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这也是这项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医护人员认可的原因。现在社会越来越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一种人文关怀,贴心照顾,我相信PICC正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我们争取做到零失误,患者百分之百的满意。

参考文献[1]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年09期[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50例《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09期[3]深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6年01期[4]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微创医学》2007年01期[5]1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论文作者:林 静 刘春艳 黄 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7

标签:;  ;  ;  ;  ;  ;  ;  ;  

PICC在脑卒中患者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_林 静 刘春艳 黄 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