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
摘要:中日竹文化关系虽源远流长,但由于地域及民俗差异造成两国人民对竹子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在衣食住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竹文化内容。
关键词:中日、竹文化、比较、审美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甚至还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而中国竹文化在传到日本之后,不仅被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竹文化。日本竹文化源于中国,又不同于中国,在衣食住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竹文化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个国家对竹子这种植物不同的审美与精神追求。
一、竹子的开发利用
竹子因其生长周期、成才时间短、坚固不易腐烂等特点,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开发利用。在中国,汉代之前的文字材料,都记录在竹简上。有史书记载,孔子当年整理“六经”,就是将经书写于竹简之上;魏国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正是因为其用竹简制成而得此名。我国南方潮湿多雨,少数民族同胞利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这一习俗沿用至今。竹子制作成竹笼放于井下,既可以保证水井周围的泥沙不掺入水中,又可使水质甘甜,这一方法应用在我国大惊南北。更有记载,竹子被勤劳聪慧的中国先人制作成了各种工具,比如弓箭、毛笔、竹篓、竹筏等等。以毛竹为原料的竹炭,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烹调、美容及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而在日本,涂有朱漆的竹梳在绳纹遗址中被挖掘出来,更是引人注意到了日本竹文化。日本多以竹子制作餐具,并且还是使用竹子制作筷子的最早国家之一,如今竹制筷子甚至被推广到了全球。而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竹制生活器具,甚至多达60余种,到了唐宋时期数量增加到了近二百种。有炊具、饮具、玩具、甚至家具。日本小孩也经常玩竹蜻蜓这种用竹子制作的玩具。
日本最早的古书《古事记》中,还记载了日本古代很早就已经开始食用竹笋了。在中国使用竹笋制作的美味佳肴也是不胜枚举。《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了人民食用竹笋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历史。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载:“竹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另外,受到中医的影响,日本也有将竹子作为药材食用开发的习惯。在中国竹子提取的原液被叫做“鲜竹沥”,广泛用于祛病养生,有镇惊利窍的功效。现代人认为竹笋低脂肪、低糖、多纤维,食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还有助于消化,是春季最宜食用的时令蔬菜。
竹子还是园林景观的一大常用植物。《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因竹影绰约,引得黛玉多少雨泪滴露。而在日本庭院造景的常见植物也是竹子。另外由于日本多地震,日本人还曾将竹子作为房屋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另外,日本人还在充分意识到竹子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竹根网状延伸的特点,通过种植竹子来治理山体滑坡、稳固河堤。
现代,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智慧,在攻克多项难题后,更是利用竹子发明了竹纤维这一材料,成为了继棉、麻、毛、丝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广泛用于制作各种服装以及纺织制品。而日本人经常将竹子绘制在衣服上,十分清秀雅致。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的文化特性。
二、象征意义与审美
在中国和日本“梅、兰、竹、菊”自古就被文人墨客称为四君子。竹子因其身姿挺拔,极具韧性,中空而有节,就成了刚直不阿、宁折不弯、虚怀若谷、虚心而有节操的化身。竹子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同时这也是竹子的审美价值所在。
我国魏晋时期有几位著名的风流名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据说这几个人成日谈诗论酒,笑傲山林,故称“竹林七贤”。而唐代,又有“竹溪六逸”。唐朝天宝年间,李白到山东任城云游,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该结社于竹林,故号“竹溪六逸”。竹席上畅谈,竹林中嬉乐,可见我国文人墨客欣赏竹的独立孤傲,坚韧不屈。
中日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笔墨渲染了竹子这种植物的象征性形象与意义,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竹子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节。清朝郑燮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路过荆棘岭,被几个树精藤怪摄去与他们会友谈诗。这几位树精化身为四名隐士,分别为“劲节公”、“孤直公”、“凌空子”和“拂云叟”,其中的“拂云叟”便是竹的化身。他在自我介绍中的诗中有云:“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不杂嚣尘终冷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饱经霜雪自风流”。虽然这是“拂云叟”自我吹嘘的诗句,但是不难看出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竹塑造成一位能吟诗作对的老者,与我国自古以来对竹的喜爱与高度评价是分不开的。
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的著名诗人萩原朔太郎,也在其诗“竹”中描写了竹子的生长强势,用以赞叹竹子顽强的精神。中国的《诗经》中也有大量的咏竹之作。而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收录的咏竹诗有三十多首,赞叹了竹的常青不凋、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喜静好雅的审美意识。
日本故事《竹取物语》,讲述了以制造竹器为生的一个老头,在一次砍竹子的时候,发现一位美丽少女的故事。故事里,这位老人收养了那个女子,此后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这个日本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对竹子的向往,对竹子具有的美好寓意的确信与崇拜。同时竹子里走出来的女孩子,也说明了人们对竹子旺盛生命力的崇拜。中国更有文人主张“不可一日无竹”。
竹子更是画家眼中植物绘画的最爱,北宋文同开创的“湖州墨竹派”,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之鼻祖。更有画竹大师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总之,竹子在中日文化中都是竹子都是精神文化极为丰富的代表,中日两国人民都赋予了他强烈的人格特征,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文化符号
竹子作为一种被赋予了人格以及象征意义的植物,在中日两国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其中包括特定的宗教意义、民俗含义以及审美意识。竹子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展示内心世界,寄托精神追求的特定符号。
在中国,“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自宋代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盛放,故称“岁寒三友”。其中,竹形状消瘦,与“寿”同音,竹虽瘦却坚挺,故寿宴之时,人们多用竹装饰。而竹笋中的“笋”与“孙”同音,在古代大婚之喜时,大门左右两侧常会张贴“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有添丁增口的美好祝愿。
在日本绳纹和弥生时代,人们认为神会附身于竹制的“篮”中向凡人传达自己的心意。
在日本,有关竹的习俗甚多。正月时,日本的家家户户会摆放“门松”,“门松”是指在家门前摆放一对松或者竹子,寓意来年平安顺遂。男孩节时,有男孩的日本人家会悬挂鲤鱼旗,鲤鱼旗必须用竹竿悬挂。
日本自中国传入了七夕节。在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七夕节除了有乞巧的习俗以外,还有将愿望写在五色纸中,悬挂于竹子枝头的风俗。竹被日本人赋予愿望成真的寓意。
日本冬月酉日庙会时,会贩卖神福竹耙。据说买了这种神福竹耙,就可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从该现象可知,竹被日本人赋予了招财进宝的寓意。
日本皇宫中举办神事活动时,阴阳师会燃烧毛金竹,人们认为竹子在燃烧时会发出清脆的炸裂声可以赶走恶鬼,可见日本人为竹子赋予了辟邪消灾的寓意。
四、近代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视,我国的竹文化研究正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目前发表在各类期刊杂志的文章众多,相关学术论文有10余篇。内容涉及到日本《竹取物语》与中国藏语故事《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中国竹文化小史等诸多方面,为我们今后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而日本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塑料代替品的增加、民族学与经济发展不景气等原因,日本竹文化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迷。近年来,日本日本研究者开始重视竹文化,注重发掘竹文化的历史意义,保护本国传统竹文化。但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竹文化方面略有欠缺,主要有滨田甫、岩松文代等人。
有关中日竹文化的文章较少,论文大多概述,很少展开。因此,笔者认为,中日竹文化的比较,今后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竹文化与中国竹文化同根同源,在各自历史的发展中衍生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中日两国关于竹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民间习俗众多,为两国研究竹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近年来,两国都开始注重竹文化,相关研究正日渐增多,但是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在中日竹文化对比方面,相关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将在今后继续进行中日竹文化的相关研究。希望能对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 毕雪飞.日本竹文化现象及其内涵[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3): 371- 375。
[2] 篠田暢之.生きる知恵と日本文化——人·自然·宗教:竹と日本文化[M].東京:戎光祥
出版, 2007。
[3] 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 2001(7): 48- 51。
[4] 任敬军,李红娥.《记纪》神话与日本竹文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7- 14。
论文作者:孙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竹子论文; 日本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论文; 中日论文; 日本人论文; 竹笋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