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讨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理论文,经济学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各个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就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来说,首先是明确了检验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生产力标准,这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其次是依靠改革开放的实践,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济学领域空前繁荣。
实践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与传统经济理论的矛盾激发了经济学界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实践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有五个方面的挑战:
1.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点和立足点的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离开增进社会财富这个根本出发点,离开生产力的运动来研究生产关系,把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放在阐述由“本本”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上。与这种出发点相适应,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立足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把一些本来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所共有的东西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东西,从而堵塞了人们对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2.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突出弊端:一是理论的封闭性,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作为唯一的理论来源,拒绝其他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拒绝从现实的经济实践中吸取营养;二是按因果关系建立理论体系。这种因果关系以既定的原则作为“因”推导出各种理论原则,形成脱离实际的僵化体系。
3.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挑战。经济分析本来应该包括经济本质分析、经济运行分析和经济发展分析等层面的内容。而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仅限于经济本质分析。这就把本应包含丰富的活生生的内容的经济理论剩下干巴巴的几个关于经济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规定。仅包含这种内容的经济学除了起到对现行制度唱赞歌的作用外,对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不可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4.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挑战。经济分析方法既有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也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单纯进行规范分析,排斥实证分析,只关心“应该怎样”,不问现实中“是怎样”。其结果就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排斥经济实践对经济理论的检验,堵塞经济学发展的道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现象限于定性分析,排斥定量分析,不能运用现代科学工具对现实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的分析,造成许多理论因无法验证而失去科学性。
5.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生长环境的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片面强调其阶级性的一面,亲近政治,疏远经济实践,并且以经典作家的某些语录划定研究的禁区,由此形成了没有理论流派、万马齐喑的局面。一门学科没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必然是僵化、没有生命力的。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进入了变革阶段。正视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实质性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研究实践对经济理论的挑战,我们就有可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经济现实,创造出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科学理论。
实践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理论。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是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理论。这三大理论突破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理论基石。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动了人们对当前所处阶段认识的深化。在改革中人们发现,改革的一些做法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某些原理和规则相矛盾,甚至格格不入。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过程之外。显然,不明确当前所处的阶段,改革的进程难以加快,生产力也难以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实践背景下,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理论突破便是确认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的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生产力水平达到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根据实践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现阶段不能采取超阶段的政策和措施,不能以未来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标准来要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针对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超阶段的体制和政策,正在进行的改革的任务是要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使之适合当前的生产力水平,采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哪怕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采取的经济形式。
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目标。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实践证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较计划经济总体效率更高。可是在传统理论中,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因此,我国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学术界在探索过程中也几经批判和打击,最终还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迈开了重要的一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得到了确认。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没有结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由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首先是对市场经济的规定。在理论上把市场经济不是规定为经济制度,而是规定为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同实行市场经济是并行不悖的。
其次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一般的规定,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在市场经济前冠以社会主义,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不会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前冠以社会主义,是表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运行不仅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如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实现;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不能影响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按此要求,中国转向市场经济需要改革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三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规定。我国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前的中国也不可能等待市场经济的自发发展。针对现行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2.建立以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为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3.建立和完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4.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5.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6.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的这六个方面解决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企业);完善的达到现代标准的市场;不是直接管企业而是宏观调控市场的国家干预;保障市场充分作用的收入分配体制;社会安全网等。
3.关于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
所有制理论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公有制问题,存在着研究的禁区。依靠真理标准讨论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依靠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一领域的禁区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传统的所有制理论追求所有制结构的“一大二公”,现实中形成了公有制的一统天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反映这种实践,产生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认,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概括便进一步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同公有制平等竞争的地位。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由此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之初,在理论上视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所体现的思想解放就表现在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视为改革公有制的路径。具体有两个方面的理论界定。首先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含义的界定。把公有制为主体界定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不是公有企业占优势,这意味着在改革中减少公有企业的数量,但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仍然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其次是对混合所有制的规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了一种新现象,这就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反映这种发展了的实践形式,党的十五大确认了混合所有制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社会主义成分与非社会主义成分并存的结构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外部,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内部,即通过混合所有制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这种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公有资产,也有非公有资产。在这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在公有资产在其中的控制力。这样,从改革公有制经济考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不仅仅是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而是在公有制企业中足够地吸收非公有资本(在需要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中,吸收非公有资本的数量以不影响公有资本控股为限)。
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改革意义在于,将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大胆地用于公有制经济。我国在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显示了在改革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有效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因这些企业形式中包含了非公有的资本,而产生了姓“公”姓“私”之争,有人甚至给推行股份制贴上了“私有化”的标签。其结果使这些有利于公有制企业改革和提高公有制经济效率的好形式难以推广,同样也使国有企业的改革陷入困境。党的十五大所确认的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肯定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不姓“社”,也不姓“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它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践证明,规范运作的股份制由于其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而成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体现本企业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是具有较高效率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因而可以成为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改革可资选择的形式。
实践呼唤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建
在经济实践中,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生产力标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的实践已经充分检验了改革以来经济学理论重大突破的正确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已经穷尽真理。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和正在提出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的需求。现在经常听到经济理论落后于改革实践的批评。这本身反映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理论的呼唤。经济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改革的实践还是建设的实践,都不应该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
改革以来,在实践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创新理论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上述三大理论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学理论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将已有的创新理论系统化,依据改变了的实践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状况。
面对实践的挑战,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建涉及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变革。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学提出的任务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对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学不是批判旧制度的经济学,而是建设新制度的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体现两个原则:第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第二,在不同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可以各有特色。实践已经证明,不顾各个国家的特殊国情,采用一种模式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有自己的特色。
根据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任务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根据邓小平理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对理论创新有两方面意义:第一,经济理论的各种创新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按此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在以下几个已经确认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重建:
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
2.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明确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相应地,公有资产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中经营(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各种类型的合作、合资企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将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其中的支配力。
4.明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动员各种要素投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其中包括按要素投入取得报酬的原则)、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这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
5.明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体制的转变,还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目标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防止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6.明确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需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为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企业有条件也可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实践对理论的需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经济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学科。这就使这门理论经济学具有了应用性特点。在西方,经济学家要给政府提出诸如以凯恩斯主义、供给主义、货币主义、新制度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政策主张,供政府选择。实践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具有这种功能。为此,它要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体制、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学家也有责任依据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提出政策主张供决策者选择。考虑到实践提出的这些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是生产关系层面即经济制度层面的研究。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以中国经济为对象的经济学不能回避制度分析,原因是中国正处于制度变革时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既定的相对稳定的制度为分析前提。制度分析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具体地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研究经济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和发展趋势。接受传统经济学脱离实际的教训,对中国经济作制度分析,不能仅仅限于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研究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要注意现行的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实践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明确调整现行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环节,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是经济运行层面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作本质分析所规定的生产关系特征是经济运行分析的起点。经济运行涉及资源配置,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作经济运行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经济规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服从于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寻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各种具体的经济形式的配置、组织和协调。经济运行分析所涉及的层面包括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计划和市场)的分析,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及其相应的分析。应该说,西方经济学就是以资源配置为对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是经济运行分析的经济学。因此对中国经济作经济运行分析需要更多的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方法。现在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分析,严格地说,这种制度分析仍然是以市场制度和非市场制度为对象的经济运行分析,不属于第一层面的经济制度分析的方法。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用来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指出,西方经济学是以规范的西方经济为对象的,中国的经济不像西方经济那样规范,因此在用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时需要作中国化处理。
第三是经济发展层面的分析。我国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世界的后列。经济发展对中国人来说生命攸关。经济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且就经济发展来说有许多特定的规律,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吸取其他先行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借鉴别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及其理论概括——发展经济学,也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从落后状态发展为现代化状态的历史经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应该说,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为对象。因此发展经济学更接近我国的实践,进行经济发展分析需要充分的利用发展经济学的范畴和方法。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运用发展经济学范畴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时特别要注意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上述各个层面的经济分析内容表明,重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系统,它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但不排斥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经济发展的实践会不断的推动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是相对的,因此,重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2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就认识程度来说,也只能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而且这种认识程度也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入,许多经济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一意义讲,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将是长期的过程。
标签: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