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要素论文,经济学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1999)03—0011—04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分配是连接国民经济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没有分配,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分配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相对来说,分配体制改革的进展有些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分配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适于稳妥推进;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惟一的分配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进行。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而要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首先必须在分配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为分配体制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按劳分配”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那么按生产要素分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1.生产要素的含义及特征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早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马克思誉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用上述形象的语言概述了劳动、土地等要素在人类生产中的作用。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
2.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作为生产要素,要具备以下特征:(1 )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所需。这是一种因素能够成为生产要素的基础,只有对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和需要的因素才能成为生产要素。(2)具有明确的产权归属。 产权是从事经济活动关系的基本保证,任何生产要素都有其所有者,不管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它们必须能够在产权上进行清晰界定。(3)各自功能特殊,互相组合。功能相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 不能使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只有功能各自不同的生产要素才能适应于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同需要,才能有效地结合进行生产经营活动。(4)范围不断发展变化。从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生产要素可能被进一步细分,或被别的生产要素所取代,同时生产要素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早期一般只包括劳动、资本等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因素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5)具有使用增值性。作为生产要素, 它们必须为人类带来新的收益,否则就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们,因此,生产要素就成了人类用来生产剩余产品或新财富的手段和工具,从这一点来说,所有生产要素都具有资本的性质和功能。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知道了生产要素的含义和特征,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指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换句话说,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则根据各生产要素的“功能”进行,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来自其对生产的贡献。其中,劳动的收入是工资,资本的收入是利息,技术的收入是利润,自然资源的收入是租金。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即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的分配方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和束缚,我们曾把按劳分配原则看成是社会主义惟一的分配原则,而把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斥之为资本主义性质而遭到否定。事实上,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共有的分配原则和手段。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判断某要素是否应参与分配,首先要明确分配的对象是什么,其次要知道这种要素是否参与了分配对象的创造,如果参与了,就应获得相应收益,否则就不应分享成果。(1 )人类真正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分配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而不是价值本身。我们知道,人类从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那么满足这种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的成果——社会财富,而不是价值。(2 )不仅活劳动而且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社会财富,这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曾把人类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认为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而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则不能创造价值,因而只应实行“按劳分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说明,作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并非是一种“死劳动”,它虽不创造马克思笔下的“价值”,但是它能创造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财富。事实上,任何社会财富都是人们投入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经营力以及自然资源等多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除劳动外,其他生产要素也应参与分配。
2.生产要素所有权归属的不同使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成为必要和可能
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要素所有者进行生产投入、转让要素所有权,都要取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样,生产成果的分配就可能而且必须在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之间、依据各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所实际作出的贡献来进行,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原则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证
从资源的市场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具有报酬,使各种要素能够进入市场流动并形成要素价格,价格信号的市场波动,引导着各种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的部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生产要素的有偿使用,迫使每一个生产经营者在进行投入时要精打细算,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以便用最低的生产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就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具有效率的秘诀也就在于此,即人们的所得必须与其所作的努力与贡献直接联系起来,收入要与投入相对应。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践中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产出贡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在这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大都进入市场,因而占主体地位的是按要素贡献分配。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直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近乎惟一的分配模式。所谓按劳分配,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诠释,就是“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不劳动者不得食”。在改革开放之初,按劳分配原则启动了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了劳动者收入,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急剧变化,对按劳分配原则这种僵化的理解,已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按劳分配也就是按劳动力分配,而劳动力只是生产要素之一,还有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因素也是生产过程所不可或缺的。但由于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过去一度把劳动力从生产要素中单纯抽出来,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各种物质资源在生产价值和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各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土地和资本得不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同时,这种不切实际地提高劳动者地位的做法,对国有企事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如“大锅饭”盛行、职工难于管理、出工不出力等等。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简单的劳动投入对社会财富创造的贡献在不断下降,而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经营管理的作用则在逐步提高。因此,在保障劳动者正当收益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和鼓励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的分配。
总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更高一层次、更全面性的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应该并列和结合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是在强调要把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句话明确指出除了劳动力外,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资本、自然资源等也都可以参与收益分配。既然所有进入市场的生产要素都要参与收益分配,那么各生产要素内部的收益又应如何分配,换句话说,就是各要素收入之间应保持怎样的比例关系呢?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对我国而言,还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即要使按劳动力分配的权数和功能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的权数和功能,这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多种所有制成分将会长期存在、共同发展,私有财产也将长期存在,劳动仍将是广大居民进行谋生的主要手段;其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家庭都主要依赖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还较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实现现阶段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最重要途径;再次,劳动者报酬在我国各要素收入分配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另外,虽然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和股份制改革发展较快,但总的来说,私营企业主和股民毕竟还是少数。因此,作为我国现阶段分配理论的显著特色,就是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如果没有有力的措施加以调节和控制,也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引发两极分化,这对几千年来形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族情结无疑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国家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作用。因此,当前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同时,除了各要素内部收益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既体现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具体来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保护所有在大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受损害;注重调动和保护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制定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确保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凡是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事业单位,一定要产权明晰,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受益,投入的过程清楚,收入的结果公开;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寻租等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必须依法惩处。
2.采取有效措施,整顿不合理收入
制定限制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的措施,对凭借对国有特殊资源要素的占有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要予以纠正。
3.在初次分配市场化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
要制定和完善以下政策措施:完善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增予税等税种,向富裕和富有家庭发行强制公债,以此调节过高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因失业、疾病和年老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活困难;通过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增加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为缩小收入差距创造智力条件。
收稿日期:199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