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六种论文,新模式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6-0050-04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正在掀起一轮新的经济技术合作高潮。现在,东部各省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开展规模浩大、内容广泛、方式灵活的东西大合作。西部各省、市、区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欢迎东部各省市到本地投资开发,建厂办企业。从而,形成了全国东西合作的新态势。在此背景下,以科学正确的新合作模式、新合作思路来引导新一轮合作,东引西进将再创新局面、新辉煌,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水平型合作模式

在过去20多年中,东西合作是以垂直性分工为基础的,是一种资源互补性很强的低层次垂直型合作。这种合作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突露,并影响、制约着国内经济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东西合作应由过去以低层次的垂直型合作为主向更高层次的以水平型合作为主的方向发展,以谋求最大的合作效益。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地区经济的专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是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的,不是按市场规律来形成。在当时的“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下,在区域分工与合作中,东部地区以发展轻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以发展原材料、能源工业为主,为东部地区提供上游产品,从而形成一种不同生产阶段上的垂直型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中西部从事原材料的开采与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而东部完成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两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存在着利益矛盾,分工利益向东部倾斜。这种合作格局是低层次的,不利于西部落后地区的成长与进步,不利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改革以来,东西合作有较大发展,但在对东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投资倾斜以及区域优势差异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低层次合作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西部地区仍以输出资源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变动缓慢,经济发展速度慢,效益低下。1997年,青海省采掘和原料工业产值比重高达70.6%,新疆为63.8%,西藏为61.9%,甘肃为59.6%,宁夏为52.5%,这些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甚至还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以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单一资源性城市,如东川、个旧等等。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额(东—西)1990年为951元,1998年扩大到3468元;相对差距(东/西)由1990年的1.82倍扩大到1998年的2.56倍。可见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格局仍很不合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客观上需要变革传统的不平等的东西合作关系,重构东西合作新格局,推进高层次的水平型合作。这不仅符合东西部地区的长远利益,也符合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方向。当前,国际分工与合作正由以前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各区域之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工业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渐削弱。1985~1994年间,世界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年均增长9.8%,而初级产品仅为2.2%。目前工业制成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3%以上,而初级产品的贸易额却不到27%。因此,加强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水平型合作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

今后,东西部地区在继续利用两地现有优势,积极发展资源互补性合作的同时,应根据市场主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着眼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丰富与升级,推进水平型合作,切实加强东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与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切实加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在工序与零部件生产上的分工与合作,切实加强高技术产品工序与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由以往仅开发西部资源变为共同开发西部技术、资金、人才、教育、信息、生态、基础设施等要素,由以往以商品和物资交流为主转变为携手共建西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大流通,并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中央与地方两级产业倾斜政策设计,促进东西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水平型分工为基础的高层次东西合作新格局。

二、流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在东西合作中,推行流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就是以长江、黄河、珠江水系为轴,以河流为纽带,通过这三大流域轴线开发和经济一体化,推动东部经济向西部辐射、支持西部开发。

通过流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东西合作,加速西部经济发展,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探索。首先,这三大流域都横贯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它们的上游都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而下游则都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上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人才、资金、技术,而下游地区则自然资源贫乏,但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因此,两者的互补性很强,合作优势突出。其次,实行流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上、下游地区的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横向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流域产业结构,使流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进步。再次,从我国第一大水系长江来看,沿江港口城市的发展已显示出强大的辐射作用。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居中而联结南北两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外联世界、内居中原的交通大动脉。长江下游出海口的上海港,是长江流域地区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长江干流上的港口众多,其中对外开放的港口就有16个。这些港口分布范围广,跨度大,能有效地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互补互促的经济联系。沿海港口城市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发展起来后,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周边地区及经济腹地进行辐射,带动和促进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上海、宁波、武汉、重庆4大港口城市的经济辐射、扩散作用已特别显著,并形成了分别以它们为增长极的长江流域4大经济圈。据统计,上海累计在全国各地投资的企业已超过4000家,直接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其中有70.75%是落实在长江流域七省一市地区。而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以重庆市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也已颇具规模,成为带动中西部经济腹地发展的新增长极。可见,长江在沟通东西部,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通道的作用。长江流域当前所初具的这一区域经济功能,已初步显示出流域经济一体化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把流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东西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加以推广、实施。

当前,无论是黄河流域、珠江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流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都还处于自发阶段或萌芽阶段,尚未被提到中央和各流域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流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各流域省、市之间的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与联系,达成共识,加强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下游经济、沿江港口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并采取对口支持等各种形式,帮助中上游地区发展经济,通过流域经济专业化协作与综合发展,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的统一、联动和协调发展,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发挥东部地区的主力军作用。

三、宁夏华西村模式

宁夏华西村是1996年起由江苏华西村帮扶建设的扶贫移民新村。现有搬迁移民4600多人,农业人口1284人,开发土地8639亩,种树19万余株,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几年来,宁夏华西村招商引资2亿多元,建成和在建企业34家,1999年工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在2000年4月举办的沪宁经济合作会上,宁夏华西村成为商家关注的焦点,签订合作协议4项,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和600万美元,成为会上签约最多的一个单位。宁夏华西村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谓其东西合作是成功的。

宁夏华西村之所以取得如此硕果累累的合作成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它的合作模式富有特色与生命力。概括起来,其运作有3个主要特点:(1)投资开发,规模运作。东部经济发达省市从资金上帮扶,并且以点为突破口,资金集中投入到某个项目即扶贫移民新村上,投资合作成规模、成气候。该项目“滚雪球”式地吸纳了其他更多资金的投入,引来更多的“凤”,产生聚集效应,夯实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宁夏华西村于1999年得到东风农用汽车公司35辆农用车的帮扶,2000年所签订的一些项目,如美国GMS公司投资150万美元的年产1200吨地膜生产线、意大利丰高绿色食品公司投资450万美元的“果汁浓缩”项目、上海锦怡实业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000吨精胶粉项目等等,已经不是江苏华西村帮扶的“纯种”,而是“混血儿”。这些都是规模运作所产生的聚集效应的有力例证。(2)移植经验,创新路子。宁夏华西村创建几年来,宁夏华西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进江苏华西村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东西合作的新路子。他们凭借“华西名称当牌子,扶贫资金做引子,招商引资结对子,自力更生探路子”这种办法,使宁夏华西村从单一的移民扶贫走向综合开发,并取得卓著效果。(3)滚动发展,辐射周边。根据发展规划,宁夏华西村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加强东西合作,走以生态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滚动发展的路子,推进劳务扶贫,就地解决5000人就业,辐射宁南山区5万人,在5年内社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实现大发展。由于合作模式对头,宁夏华西村形成了高起点、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宁夏华西村模式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部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在西部大开发中,东部一些有实力的地区、大企业、大集团,都可到西部创造更多的“华西村”,推动东西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前店—后厂”模式

我国“前店—后厂”模式起源于粤港经济合作。从1978年起,我国推行新的改革与开放政策,中国南部特别是广东省更比全国先走一步。建立经济特区、减免税、改善设施等一系列吸引外资的开放措施逐步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行,使这一带的廉价土地和内地大批的劳动力可以为毗邻的港商利用。香港制造业在1980年初面临劳工短缺、土地昂贵等高成本压力以及东南亚廉价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等市场竞争压力下,从1980年起,大量北移到珠江三角洲一带,使广东成为香港在内地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1985~1995年,香港每年在珠江三角洲投资于制造业的资金由5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1979~1995年,港资在广东投入制造业的资金共计251亿美元,占同期港资投资广东全省总额的63.1%。1995年底,广东省属“三资企业”和其它形式外资参与的制造企业共有1.56万家,雇用劳动力280万人,总产值达4044亿元,是广东工业总产值的42.5%,这些企业的“外资”83%来自香港。另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末,香港大约有70%的大、中型工厂在内地特别是广东设有分厂或从事加工业务;在粤港两地的贸易额中,有47%与港商在内地设厂生产有关。香港在把广东作为“工厂”来发展的同时,还把自身变成广东重要的“购销店”。80年代后期,广东外贸出口的80%是通过香港实现的,进口近80%是通过香港购入的,吸引外资也有近80%是通过香港引入的。粤港两地这种生产过程基本在广东、销售渠道基本在香港的经济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前店—后厂”的经济关系。这种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是按双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形成的。它既大大增强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这种合作模式在广东与西部的合作中已得到延伸。广东利用其作为轻纺大省的优势,早已形成西部出绵纱(棉花)——珠三角深加工——产品出口香港这条轻纺产业链。在2000年第四届中国东西部合作洽谈会上,广东佛山纺织集团和江门美雅集团分别同新疆哈密地区签订了约2亿元的棉纱合同,湛江纺织集团分别与四川绵阳和新疆兵团签订了约6000万元的绵纱或棉花项目。这些都显示了“前店—后厂”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巨大活力。

“前店—后厂”模式经过粤港等地的多年实践,被证明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成功模式,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完全可以推广运用。也就是,在东西合作中,把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营销等优势,与西部资源、人力、政策等优势结合起来,在西部建生产基地,在东部开发技术、设立对外“窗口”,构成国内大跨度、大范围、大规模的“前店—后厂”合作关系。这对于推动东西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东西部之间“农工贸”一体化、“技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并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桥梁”模式

在西部大开发中,东西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到西部筑巢是重要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在西部大开发中,东部地区如果能为西部地区架起一座沟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参与国内、国外两个经济大循环的“桥梁”,那么,它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合作。它将促使西部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取得长足进步。上海对此“桥梁”模式十分看重。

上海市经委主任黄奇帆指出,西部开发,未必要演为开发潮。他认为,上海的思路不是马上弄多少项目给西部,而是立足于做缩小东西差距的桥梁,上海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做蜡烛要做“桥”。上海认为东西部间的差距主要有5种:资本市场上的差距,人才和管理上的差距,贸易流通上的差距,信息流量上的差距,引进外资上的差距。因此,上海要抓住这5个差距,搭好5座桥。上海的企业要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条件,做西部企业到上海筹资的桥梁;利用上海的交通枢纽、口岸城市的地位,做西部企业与国际国内城市间开展物资交换的桥梁;利用上海国际综合信息中心的特点,做西部企业获取信息的桥梁;利用技术基础,做西部地区人才交流、管理合作的桥梁;利用沿海城市的条件,做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桥梁。西部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开放的过程,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接轨的过程,最终达到贸易流通、金融融通、信息沟通、货物交通、人才管理合作上的畅通。在“五个通”上做文章,就会产生千军万马。

六、“工业园”模式

东部地区参与西部地区开发,可通过在西部地区建立“工业园”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在广东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企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六大好处:(1)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做到高起点、高投入、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避免陷入分散投资的泥潭;(2)有利于政府财税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对工业园的管理,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3)有利于节约土地,搞好环境保护,以保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形成类似“珠三角”的新经济发展圈,并在这些经济发展圈内建立“供、产、销”网络,以降低运输成本,节约部分原来可能会用于铺建公路的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力;(5)有利于东部省市在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时,调整、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和进行资产重组,合理进行各种资源的分配;(6)有利于吸引中西部符合企业要求的各种层次的劳动力,使这些人员“离土不离乡”,以减少由于大量民工流动所造成的对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

在开发工业园时,要将工业园分布在国家所修建的铁路、公路干线两侧,再辅之以修建通向工业园的铁路、公路支线和供水供电、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就可以形成一条经济发展带,有力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广州、珠三角经济区是有着丰富成功经验的,在开发西部经济时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些,取得更大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1-08-09

标签:;  ;  ;  ;  

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