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_金大中论文

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_金大中论文

全面发展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为中韩建交十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伙伴关系论文,十周年论文,而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8月,中韩建立外交关系。十年来,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发展。政治领域高层交往频繁,相互理解和信任不断加深;经济领域互补互利,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军事往来已经启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合作逐渐开展。中韩共同构筑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不断地充实其内涵。

一、中韩建交

相互隔绝和敌对的中国和韩国自70年代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看待对方。80年代,中韩两国根据各自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调整外交政策,加速彼此接近。在此期间,韩国积极推行北方政策,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强调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在维持和朝鲜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坚持政经分离的原则,积极发展同韩国的经济关系,选择时机建立外交关系。

韩国积极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1981年5月8日,韩国外长在国会回答质询时说,政府基于“6·23”门户开放政策,要寻求不断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并表示接受来自中国的有关建议。韩国总统、外长等领导人为此发表了多次政策性讲话。韩国热切希望打开中国大门,实现中韩关系正常化。此时,韩国对中国的政策是:实行门户开放,扩大两国交流,首先进行贸易、文化、体育等非政治性交流,并以此推动政治方面的接触,最终实现政治问题的解决。

中国对韩国的和解表示和举措,适时适度地做出了反应。1983年5月发生的劫机事件为两国官方接触提供了机遇,中国启动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大门。双方举行直接磋商,并使用了两国的正式国名,表示今后彼此合作解决类似事件。

随着两国体育、文化交往的增多,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敌意的减少,韩国政府开始积极酝酿和推动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的突破。1988年卢泰愚宣布“北方政策”,推行“北方外交”,表示愿意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7月7日卢泰愚发表特别声明,明确表示要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方面则显得保守和被动。由于朝鲜半岛的政治现实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又不愿突破同韩国发展关系的政经分离的框架。但是,中国已经开始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不再无条件地站在朝鲜一边,在不引起朝鲜过激反应的情况下尽可能松动和改善同韩国的关系。中国对南北朝鲜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件明智地采取超然的不介入的态度,既不过分得罪北方(北方肯定会有所不满),又对南方表示了某种友善(说明中国改变了过去毫无保留地支持北方的立场,显示了在一些问题上对南方的某种同情或支持)。中国政府之所以不同韩国发展双边政治关系,主要是考虑到朝鲜的因素。朝鲜反对“交叉承认”,认为这是在分裂朝鲜民族。中国认为有责任在外交政策方面同朝鲜采取一些配合行动。从中国周边环境来说,为了避免被苏联及其势力包围也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政策。但是,中国发展同韩国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注: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着中国要尽可能扩大国际联系,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韩国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必须对韩国积极推行的北方外交、谋求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做出回应;第三,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就该半岛的缓和、安全和统一进行接触,并达成了某些共识。中国同南北方同时发展关系不但不会影响而且会有利于半岛局势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第四,中苏关系正常化,这有利于中国调整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处理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时可以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苏联同朝鲜的关系;第五,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扩大各阶层的交流。中国可以从韩国获得投资和一些不易从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的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周边国家中找到新的经济伙伴,从而减轻对西方国家在贸易、投资方面的依赖,加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提高同西方国家打交道的地位;第六,中韩关系正常化可以改变韩国同台湾的官方关系,有利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进入90年代后,中韩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不能再对韩国的建交举动采取消极的态度。多年来困扰中国同韩国关系正常化的因素已经或正在消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朝鲜半岛由于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局势有相当程度的缓和,南北关系开始解冻和改善。中国改善同韩国的关系不至于招致朝鲜过度的反应和公开的谴责,况且苏联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同时还应看到,经过几年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日益增长的经贸关系,中韩双方相互有了新的认识,消除了一些误解,国民已经有了中韩接近的心理准备。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中韩两国外长在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公报称“根据两国人民的愿望,决定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同意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持久的睦邻合作关系”;“大韩民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尊重中方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之立场”;中国“尊重朝鲜民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愿望,并支持朝鲜民族自己来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注: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韩国政策文件汇编》(下称《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611-2612页。)中韩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政治关系发展顺利,高层往来与接触不断。韩国三任总统、两位总理、三位议长先后访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相继访问韩国。(注: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互访的领导人。韩国方面:总统卢泰愚(1992.9)、金泳三(1994.3)、金大中(1998.11);总理李洪九(1995.5)、李汉东(2001.6);议长李万燮(1994.1,2002.1)、黄珞周(1995.12)、金守汉(1997.1);7任外交部长:李相玉(1992.8)、韩升洲(1993.10、1994.6)、孔鲁明(1996.3)、柳宗夏(1997.5)、朴定洙(1998.7)、李廷彬(2000.4)和崔成泓(2002.3)。中国方面:江泽民(1995.11.13~17)、李鹏(1994.10.31~11.4,2001.5)、朱róng基(2000.10.12~17)、乔石(1995.4.12~17)、李瑞环(1999.9~15)、胡锦涛(1998.4.26~29)、钱其琛(1993.5.~29)、李岚清(1993.9.26~10.3)、唐家璇(1999.12.10~12)。)在互访中,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广泛交换了意见,促进了互相了解与信任,签署了一系列协定,提出了全面深入发展中韩关系的设想。

1.韩国总统卢泰愚和金泳三相继访华

卢泰愚总统在1992年9月27~30日实现了对中国首次访问。它标志着中韩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卢泰愚总统举行了会谈。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会见了卢泰愚总统。中韩双方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以及关于设立经济、贸易、技术联合委员会的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这些协定为中韩经济技术关系的全面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障,为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9月30日,双方发表的《中韩新闻公报》称“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中韩建交,认为两国结束过去不正常的关系,在建交公报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定将积极开展在经济、贸易、科技、交通、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缓和不仅符合全体朝鲜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和平与稳定,这种缓和进程应继续发展下去”,“双方同意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经济机构内进行合作”。(注:《汇编》,第2618页。)

1994年3月26~30日,韩国总统金泳三应邀访华。在为期5天的访问中,江泽民同金泳三总统举行了会谈,李鹏总理和乔石委员长先后会见了金泳三总统。金泳三在中韩民间经济协会和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江泽民在同金泳三的会谈中强调中韩关系的发展应着眼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着眼于亚洲地区的发展与繁荣,着眼于21世纪。江泽民说:“现在中韩友好关系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还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尤其是在加强和深化两国经济互利合作方面前景良好。”他建议两国可以对具体的产业部门进行合作及其方式做些探讨。江泽民在谈到朝鲜半岛局势时指出:“中国政府真诚希望朝鲜半岛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主张”。(注:《汇编》,第2643-2644页。)金泳三总统的对华访问带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成立了“产业协作共同委员会”,签订了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的协定和韩中两国文化协定。上述这些举措为扩展两国的经贸关系,扩大产业协作,加强文化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2.发展中韩经济关系四原则

1994年10月31日~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了韩国。这是对卢泰愚总统、金泳三总统先后访问中国的回访。李鹏总理同韩国总统金泳三举行了会谈,会见了韩国国务总理李德荣、韩国国会议长黄珞周。中韩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加强双边的经济关系以及朝鲜半岛形势广泛交换了意见。李鹏总理首次提出了发展中韩经贸关系的四项原则。第一,和平共处,长期友好。虽然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这并没有也不应该成为两国发展关系包括经贸关系的障碍。中国真诚希望朝鲜半岛局势能够长期保持稳定与和平,赞赏韩国奉行的“一个中国”的政策。第二,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中韩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领域非常广阔。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时期。从现在起到20世纪末的时间里,中国将优先发展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而这些正是韩国的优势所在,只要双方都有发展合作的愿望,这种合作就大有可为。在基础科学、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开发方面,两国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国不仅愿意同韩国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而且也愿意同韩国的中小企业合作,不仅欢迎韩国企业界到中国沿海地区投资,也欢迎到中国内地和边远地区投资。第三,加强磋商,真诚合作。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总体上的是好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是发展双边贸易的原则和基础,只要双方加强磋商,增进了解,共同做出努力,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第四,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预计将保持年均8~9%的增长速度,相信对外贸易至少也将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样中国就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欢迎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界参与公平竞争。(注:《汇编》,第2670页。)在访问期间,中韩两国政府在汉城签署了三项合作文件:《中韩两国政府民用航空临时协定》、《中韩两国政府和平利用核能协定》以及《中韩两国政府合作开发民用客机备忘录》。根据航空协定,北京和汉城实现了直接通航。根据和平利用原子能协定,韩国向中国提供的装备、设施和物资将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措施。根据联合开发民用航空客机的协议,中韩将合作生产100个座位的中型客机,主要用于中国的国内航线,计划耗资12亿美元,韩国三星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负责,由第三方提供技术。

1995年5月9~15日,韩国国务总理李洪九应邀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在访华期间,李洪九总理同李鹏举行了会谈,分别会见了江泽民、乔石等中国领导人。双方赞扬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交换了对朝鲜半岛局势和台湾问题的看法。中韩对加强两国军事交流和设立中韩原子能共同委员会取得了一致意见,签署了协议书。

3.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和两国高层政治对话的加强,必然冲击政经分离的原有模式,要求建立更为密切的政治关系。1995年11月13~17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韩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江泽民主席同金泳三总统举行了会谈,会见了韩国总理李洪九和韩国国会议长黄珞周。江泽民在韩国国会发表了讲话,广泛接触了韩国各界人士,参观了韩国的名胜古迹。

江泽民在同韩国领导人的会晤中提出:希望从长远眼光出发,着眼于大局,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整个半岛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来处理中韩两国的关系,为这一关系的健康、稳定、全面发展做出努力。江泽民重申: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基本准则是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中国支持半岛实现自主和平统一,支持有关各方为缓和半岛局势、改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合理主张以及为此作出的建设性努力。中国在半岛问题上从不谋求私利,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保持和发展与南北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而继续努力。江泽民在韩国国会发表了题为“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共同繁荣”的讲演,批驳了“中国威胁论”,表达了发展中韩关系的强烈愿望。

金大中总统于1998年11月11日至15日对华访问,并在11月19-20日访问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金大中总统在成行之前接受中国新闻机构驻汉城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能够在两国间建立起一种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江泽民同金大中总统举行了会谈。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同金大中进行了会见。金大中总统在北京大学就中韩关系发表了重要演讲,出席了中韩经贸研讨会,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江泽民和金大中就两国关系及其它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广泛的共识。中韩签署了《中韩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中韩关于简化签证手续和领发多次签证的协定》、《中韩两国政府关于青年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和《中韩两国铁道部门铁路交流与合作协议》。中韩发表的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商定本着《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中韩建交公报的精神,在两国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公报充分肯定了金大中总统访华的成果和中韩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注:公报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双方对建交六年多来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取得令人注目的发展表示满意,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各自的发展,而且对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第二,双方商定本着《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中韩建交公报的精神,在两国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第三,双方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为克服这场危机加强信息交流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第四,双方重申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韩方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第五,中国重申对朝鲜半岛问题的一贯立场,双方表示通过四方会谈逐步在朝鲜半岛建立永久和平机制。第六,双方同意在21世纪继续扩大、深化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产业科技、信息通信、环境、能源、资源、农业、林业、和平利用核能、基础设施建设、铁道等领域的合作。第七,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并扩大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多种交流。第八,双方同意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参见《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4日。)金大中总统的访问获得了巨大成果,特别是中韩决定携手构筑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的跨世纪发展确定了框架和发展方向。这是中韩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当人类进入21世纪,中韩两国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推进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全面发展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四点建议

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总理朱镕基应金大中的邀请访问韩国。朱镕基同金大中举行了会谈,会见了韩国总理和政党领导人。双方同意并决心将业已建立起来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双方应继续保持高层往来与接触的势头,加强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朱镕基提出了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四点建议。第一,全面推进中韩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二,积极拓展经济合作。第三,加强双方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协调。第四,及时、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

在朱镕基总理访韩期间,双方就一些合作事项达成了共识。其中包括:第一,扩大产业合作的领域,决定在环保、高新技术、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第二,以积极的态度,即以扩大平衡方式解决双方贸易逆差问题;第三,双方同意成立中韩投资促进机构,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投资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扩大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国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双方同意中国在汉城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第五,中国原则同意开展两国间军舰互访的建议。(注:中韩军方交流已经启动,稳步开展。双方使馆均设置了武官处。两国国防部长实现了互访。韩国海军参谋总长、空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先后访华。2001年和2002年实现了两国军舰的互访。这些交往促进了两国军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相互了解。)

2.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

中韩关系的基轴是互补互利的经济合作。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双边贸易增长迅速;韩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产业合作不断深入与扩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协作加强;各种合作、对话机制正在形成。特别是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推进经贸合作关系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中韩建交十年来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两国的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59.1亿美元,增长6.1倍,年均递增24.4%。2001年中方出口125.21亿美元,进口233.89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中韩双边贸易为85.45亿美元,同比增长5.5%。据韩方资料:1992-2001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由26.5亿美元增加到181.9亿美元,增长5.86倍。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增长到12%。同期,中国对韩出口由37.3亿美元增加到133亿美元,增长2.57倍。(注:“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所引用的资料除注明出处者,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网站(http://www.moftec.gov.cn)提供的材料,其中包括中国驻韩使馆经参处的材料。笔者在此不一一注明出处,请见谅,并表示感谢。)

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贸易不平衡,1993年以来中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地位。2001年中韩贸易逆差高达108.68亿美元。另据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的材料,截止2001年韩国对华贸易累计顺差321.4亿美元。其二,农产品贸易中的摩擦。农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韩国则严重依赖进口。韩国政府试图利用关税来限制进口中国农产品,引起两国的贸易战。2000年中韩之间爆发的大蒜战就是其中一例。其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国某些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对韩国的产品市场带来冲击与挑战。韩国贸易协会发表的报告称,2000年韩国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904种商品(出口总额1628亿美元)同中国相应商品的竞争力在下降。2001年1-7月,韩国上述商品的出口收入为841亿美元,中国则为897亿美元。1990年韩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占3.7%,中国占3.1%。1997年韩国下降到2.7%,中国上升到7.2%。(注:《东北亚研究》,2002年第1期,第7页。)尽管在中韩贸易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双方都对双边贸易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充满信心。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韩互利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二,韩资成为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中韩建交后,韩国在华投资不断扩大。1992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271项,金额为2.06亿美元。随后投资项目和金额大幅增加。截至2001年底,中国批准韩商投资18517项,协议金额222.8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2.2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韩国在华投资664项,协议金额11.44亿美元,实际投入4.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1%、57.4%和51.9%。过去十年韩国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投资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平均金额为100万美元;第二,主要投资领域为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组装、石油化工等工业制造业和饮食等服务行业;第三,投资区域集中在山东、天津、辽宁、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第四,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品位不高;第五,盲目性较大。两国建交后,韩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许多韩国企业争先恐后到中国投资。这些企业把中国定格为“(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2年3月19日。)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低档技术能力”、“廉价人工费”。他们指望很快就收回投资,并获取高额利润。他们没有注意中国市场的不成熟、法制尚不健全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韩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韩资纷纷撤出中国。1998年以前韩商在华投资的1万多个项目存活下来的只有20%。因此,有的韩国专家认为韩资第一次进军中国是一次“失败的进军”。目前韩国企业家开始了向中国的第二次进军。这次投资热潮多了一些理性:投资方向从过去的加工出口转向内销;投资规模由小变大;产品从低级向高级推进;从长计议,依靠技术优势;占领中国市场,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中韩已经开始了产业合作。1994年6月,中韩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成立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协定》。中国先后成立了经济促进委员会、产业合作委员会、投资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双方产业合作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汽车、高清晰度彩电、程控交换机、能源、环保等。韩国一些大企业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采取了重大举措。以汽车产业为例,据韩国有关部门的预测,2005年中国的轿车市场规模为310-350万辆,到2010年可望达到550-65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市场。韩国汽车生产企业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努力,但一直未能获取中国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现代一起亚在江苏成立了“江苏现代悦达汽车有限公司”,计划生产能力2004年为15万辆,目标是年产30万辆。大宇汽车也曾经谋求同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厂进行整车合作。2002年4月29日,现代汽车集团同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确定建立全面战略合资合作伙伴关系。5月28日,两家在汉城签署合资合同,决定优势互补和共同开发国内与国际市场。

第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十分活跃。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虽然开展了某种程度的合作,但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之中。韩国对开展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态度积极。韩国提出和实施环黄海轴心、环黄海经济区和环南海轴心,以期加强同中国、日本的经贸与产业合作。金大中总统在1999年提出了加强三国贸易的倡议。2001年11月,中日韩三国首脑在文莱"10+3"会议期间认定经贸、财政和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日韩三国财政部长会议”和“中日韩三国财界论坛”。年底,三国官员和专家在汉城进行了有关东北亚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方案的讨论。2002年4月,烟台会议就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是,由于三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心态不一,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中日韩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当务之急是通过协商提供贸易便利化和推进产业合作。在建立区域合作的进程中,除了官方机制,还应该广泛开展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3.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加强文化交流是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的重要环节。从1994年中韩签订文化交流协定以来,在双方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两国的文化、教育、科学和学术领域的交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韩国学者认为:“我们历来对中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如今韩国人对有关中国的一切越来越感兴趣,这一迹象表明停滞已久的两国文化关系正在走向正常化”。(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2年3月19日。)

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双方成功地举办了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交流电影、电视节目;在新闻广播方面进行合作;开展各类体育比赛。第二,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韩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和进修生2000年底为16787人,成为在华留学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在韩国学习和进修的人数为1615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1年版》,第5页。)中国到韩国留学的人员还在不断增加。第三,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双方举办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在中国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置了韩国学研究中心,对韩国的文化、历史、文学、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并翻译出版了韩国学者的学术著作。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资助中国学者对韩国的研究和著作的出版。财团还在一些大学设置基金,鼓励从事韩国学研究的青年教员和学生。第四,人员友好往来不断增加,双方成为国民出访的重要目的地。1993年6月29日成立了中韩友好协会。到2000年底,中韩结成了58对省、道(市)友好关系。2000年10月6日,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成立,由韩国前政要、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界知名人士组成,旨在推动韩中关系的全面发展。两国相互访问的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130万韩国人和48万中国人到对方旅游。2002年的世界杯和为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而开展的国民交流年(注:2002年3月27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开幕式。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南官镇出席主持。朱镕基总理致信祝贺。在交流年中,对方将互派各种代表团,共同筹备一系列纪念活动,举办研讨会、文艺展演、经贸洽谈等。),有更多的韩国人和中国人访问自己的邻邦。随着交往的增加,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据韩国《中央日报》的舆论调查显示,韩国民众越来越认定中国是最优先合作的对象国。

然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的差异,阻碍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中韩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的某种亲近感,为扩大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并在不断加强这种交流与合作。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两国的交流既不广泛也不深入。第一,冷战时期所形成的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以本国为中心以及意识形态对立的教育,特别是敌对的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在起消极作用。它们在时刻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观念。第二,建交后的了解与相互影响,更多是表面和肤浅的,同时也有片面性。中国人更多关注的是韩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奇迹以及扩大经济合作的可能性。韩国人崇尚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看重广大的市场,而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很少了解。第三,学术交流与接触明显增加。但是,由于两国科研体制的不同,学者立场与观点的差异,学术交流还有待深入化、定期化和制度化。需要双方选择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进行探索,并把研究成果变为国民的共识。

四、中韩关系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中韩关系的发展存在许多有利的条件。第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中韩两国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近邻。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都希望对方发展、稳定、繁荣与强大。第二,中韩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在反对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两国在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供相互借鉴。第三,现今两国都面临着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需要相互支持。两国在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中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彼此协调的余地(注:例如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问题、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半岛的非核化、一个中国的原则、美中朝韩四方会谈;亚太经合组织、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图们江流域的开发、美国的NMD和TMD、日本问题等等。)。第四,两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在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第五,两国面临着新的共同挑战,提供了进行全面合作的良好机遇。

中韩两国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时尚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中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制定和推行对对方的政策,影响两国的平等协商和互让互谅以及在解决分歧时的相互信任。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双方的预期。安全方面的合作未取得显著进展。两国在经济合作领域同样存在矛盾和问题。但是,目前两国关系友好合作是主调,对于存在的问题都心照不宣,不主动提出挑起争端。中韩两国都真诚推进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决心“本着友好的精神,通过协商妥善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朱镕基2002年3月28日会见韩国外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3月29日。)因此,上述制约因素不会成为两国全面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障碍。

发展中韩关系需要我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真正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精神通过谈判解决分歧。我们应该重视影响两国建立和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外部因素。第一,中韩关系中的美国因素。韩国同美国保持着军事同盟关系。处理同美国的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和核心。美国把韩国纳入自己的亚洲战略,向韩国提供安全保障,并且在韩国驻扎重兵。韩国在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时,必须会受到美国战略和政策的制约。在当前的东北亚战略格局中,从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而言,韩国同美国站在一起,同中国实际上处于对立状态。一旦中美发生严重对立和对抗,韩国必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国一边,进行战略配合。这样,在中韩之间根本上说来存在着一个信任问题。中国不能不时刻提防和警惕美国和韩国的行动。值得庆幸的是,韩国政府同美国的东北亚政策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某些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这有利于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第二,中韩关系中的朝鲜因素。中国在谋求改善同韩国的关系时,不能不考虑到朝鲜的利益和接受程度。中国同朝鲜有着特殊的关系,存在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在朝鲜半岛推行朝鲜政治、韩国经济的政经分离的政策。但这种政策越来越受到挑战:其一,韩国感到不满。随着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韩国要求在政治上、安全上和外交上更多的合作。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一些经济问题都必须通过政治途径才能得以解决。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也需要有政治上的保证。中国在发展同韩国政治关系中又要考虑到朝鲜的利益与要求,显得谨慎小心,甚至受到某种制约,这样必然招来韩国的埋怨。其二,朝鲜看到中韩关系的迅速发展感到失落,要求中国给它更多的关注。这样中国在发展同韩国的关系时不得不照顾朝鲜的利益,给它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因此,中国在推行朝鲜半岛政策时要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度”,在适度的范围内开展外交。这个度就是要同时照顾到朝鲜和韩国的接受程度。鉴于中朝的特殊关系和友好条约,韩国对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公正性自然会产生怀疑,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中韩双方存在的不信任感必然会影响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

回顾过去的十年,中韩关系在各个领域都有长足发展,成果显著。展望新的十年,两国关系正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进一步丰富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为此,中韩需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以信任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协商解决两国关系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标签:;  ;  ;  ;  ;  ;  ;  ;  ;  ;  

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_金大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