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八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关系论文,党的作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有关方面的八个关系,对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宗旨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宗旨的关系,是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性锻炼,规范党员行为的一个最首要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一重要问题确有一些党员感到理不清,道不明,行动上无所适从。有的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削弱了党的领导,淡化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宗旨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金钱为中心”;更有甚者为了捞钱,不择手段,堕落为腐败分子。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其实,发展市场经济与党员坚持党的宗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正是党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实现党的宗旨的物质条件和最现实的实践活动,而且也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锻炼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它要求党员必须站在这一伟大实践的前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发展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为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贡献力量。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纠正和减少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应当承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对党性原则又有着消极影响的一面。比如,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唯利是图和一切向钱看,其开放性容易引来某些不健康的东西。当然,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平等原则以及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都不能违背。但是党员干部又不能也不应该仅以普通的老百姓来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是不受时代发展以及党的不同时期任务的变化影响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党性表现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关键时刻”毕竟不是经常遇到的,只是要求党员的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没有资格做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广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能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虚心假意更不行。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才能率领亿万群众同心同德,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二)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人和“官”都是社会产物,做人一世,做“官”一时。做好人是做好“官”的重要前提。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干事,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好人是不够的,在组织协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决策能力、纪律观念、思想境界等方面,理应比普通人、普通党员有更高的素质要求,应事事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为群众作出表率。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要实施领导,必须有一定的权威。而这个权威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必须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来。孔繁森同志正是以其坚强党性、公仆情怀、高尚品德、拼搏精神和优良作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信赖,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但是,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确有一些人不注意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一个岗位上没干多长时间,工作平平,就到处找人说情,跑官要官;也有一些党员虽然职务不低,可在群众中威信很低;还有个别人身为党员干部,却满脑子封建官本位思想,一门心思做大官、发大财。究其根源,主要是在人品修养、理想信念、精神支柱方面出现了偏差,说到底,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些人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决不会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势必贻误党的事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同时,要在工作实践中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壮志;有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敢于知难而上、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有自觉到艰苦的地方去经受考验的决心和勇气。要强化公仆观念,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人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切实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
(三)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权力是责任和义务的结合体。拥有多大的权力,就要负多大的责任。权力本身又具有两重性,用好了,就会造福人民;用的不好,也会造成危害。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如果权力与责任相脱节,就会成为谋私腐败的工具。用权为民,还是以权谋私,始终是对党员干部的严峻考验。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处理得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视工作职权范围为自己的“领地”,视权力为“私有财产”,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办坏事;有的认为自己的权力是自己十年寒窗凭本事争取来的,理所当然地要先为自己谋利益;还有的把权力当做砝码,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这些人真正关心的是自己,所要谋取的是私利,而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无数事实证明,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只要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就必然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敬仰;谁要违背党的宗旨,以权谋私,就必然身败名裂。那种自以为看破红尘,“手中有大权,潇洒用一回”,抱着“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态度的人,那种只要权力、不负责任,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知行使权力、不愿接受监督的人,迟早要栽跟斗。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经常反思一下:党组织选拔了我们,我们干了什么;人民选举了我们,我们回报些什么;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留下什么?正确处理好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不因“血缘圈”、“工作圈”、“历史圈”而影响公正地行使权力。要正视并珍惜手中的权力,树立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像吴金印同志那样,视人民群众如父母,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胸襟,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负好责,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其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发展与巩固。
(四)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领导方式上的具体体现。民主是集中的客观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与集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辅相成的。不充分发扬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甚至会导致独断专行;不实行正确的集中,势必出现无政府状态。目前,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既有认识上的差距,又有执行中的问题。有人说,民主集中制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认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限制了民主;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又否定了民主。这种把民主和集中看成势不两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从一些单位反映的情况看,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民主方面,有的偏执一词,自以为是,不要组织原则,无视组织纪律;有的心有意见,口中不说,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互不信任,甚至拉帮结派,相互拆台;有的好人主义思想严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党性,放弃原则,回避矛盾。在集中方面,有的党员干部怕落个不民主的名声,“求同怕异”不敢大胆集中;有的情况不熟,心里没数,不能正确集中,或议而不决,决而无果;有的在讨论研究干部问题上,不能全面把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往往采用以票取人的简单办法,致使一些干部爱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全票效应”;还有的听不得不同意见,搞家长制、一言堂,使民主发扬得不充分,走了过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质量。客观地讲,在集体领导工作中,民主与集中的适度标准确实很难完全把握准、把握好。什么时候“民主”应多一点,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集中”应多一点,多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可定量的标准供领导成员来掌握。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些单位、一些同志不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理由。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核心意识、大局意识、民主意识和谦让意识,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党与政、正职与副职、副职之间、领导与同志之间的关系,不搞无原则的是是非非,坚决反对团团伙伙,亲亲疏疏,把民主化为实际力量,保证党组织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执行民主集中制一些具体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保证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习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必需过程,也是树立世界观、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实践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特别是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的事业,加强学习,更显得重要和紧迫。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学习的空气还不够浓。有的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但事务缠身,很难坐下来学习;有的自恃“科班”出身,读了不少书,应付工作绰绰有余,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有的忙于送往迎来,甚至经常出入酒店、舞厅、夜总会,不读书、不看报,这种状况必须下决心改变。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要担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既不能当仅会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的空头理论家,也不能当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时,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来强调的。眼下,学习的内容很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全面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同时,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以及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业务知识,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此外,还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积极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尽管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任务很重,事务繁忙,进党校系统学习的毕竟又是少数,但只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是可以挤出时间来学习的,关键在于要有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的紧迫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注意一点一滴地积累,是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当然,学习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实现这种结合和统一,关键的一环,在于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工作。如此循环往复,对于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把握就会越来越准确,对新问题、新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能够避免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使工作生气勃勃并富有创造性。近年来,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注意把学习理论与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同志多起来了,这是一种好风气。要进一步倡导好的学习风气,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千方百计挤时间进行学习。特别要注意学习好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通过学习,使大家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努力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六)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的关系。工作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观点和认识,工作作风是工作态度的反映和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问题,实质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是否讲政治的反映。客观地讲,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爱岗、勤勉、敬业的,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这是主流,应当充分肯定。但也有一些同志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淡漠,作风稀拉,办事拖拉,不能带着感情为基层和群众办事;有的不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基层情况不甚了了,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处理问题往往出现差错;还有的对群众冷、横、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故意设置障碍,刁难基层,难为群众。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绪等方面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案和措施,把握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要大力发扬“三防四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时刻关心群众,坚决相信群众,处处依靠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用“团结——批评——团结”这一锐利武器,克服和纠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七)正人与律己的关系。我国有句古话,叫做“修己已安人”,“正人先正己”。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处领导岗位,大多担负有“正人”的职责,同时每个人又具有“律己”的任务。因此,首先要搞好自律,为下级和群众作出表率。“党员、干部是杆旗,身正自有号召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自身缺点、毛病很多,批评别人就理不直气不壮,工作中就很难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有的同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做不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反而在做,这就很难避免“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舞弊者得利则效仿者至,舞弊者受罚则接踵者绝进”,时间长了,还会影响一大片。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变质,就可能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可能使更大范围的群众对我们党有意见。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我们应当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领导干部手中握有权力,接触面宽,求其办事的人多,遇到的各种诱惑和考验也多,要自觉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把握住自己。要努力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必须按照《党章》、《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对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检点自己的行为;必须遵照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所指出的那样,搞好“慎独”;必须做到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拒腐蚀,永不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驾驭的能力,真正做到廉政为民、勤政为民,以承担起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历史重任。
(八)报酬与奉献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也是对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都适用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反对平均主义。这种分配方式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还必须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工资,不可能所有的劳动都不计报酬。共产党员不是苦行僧,作为劳动者,在生活资料分配方面同样执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付出较多的劳动,或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经营管理,理直气壮地获得较多的正当的个人收入。但是,共产党人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局限于物质利益和按劳分配上,要从国情、省情出发,时刻想着目前还有一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困难职工,认清自己的使命。那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苛求物质利益,斤斤计较报酬,搞按酬付劳的做法;那种两眼盯着某些行业和高收入阶层,盲目攀比的做法;那种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做法,都是与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品格完全不相符合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还要讲无私奉献精神。当然,我们讲无私,指的是不自私,而非一般地排斥、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始终保持和发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以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为崇高的价值追求,立稳人生坐标。这是党员区别于群众的根本所在,是党员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因此,广大党员在认识和处理物质利益原则与无私奉献精神的问题上,要注意克服两种极端:一是认为讲物质利益原则,就和个人利益至上划等号,不讲无私奉献;二是认为讲无私奉献,讲思想觉悟就和平均主义划等号,不讲物质利益,不讲按劳分配。只有这样,共产党人才能自觉地、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