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知识教学”的两个原因--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知识教学弱化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加强“语文知识教学”的两个原因--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知识教学弱化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语文知识教学”应该强化的两点理由——课改背景下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知识论文,课改论文,两点论文,理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20世纪末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争执愈演愈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虽然基于应试教育机械灌输知识的弊端、革新教法和学法考虑,提出了“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但“淡化”而非“弱化”,“淡化”是针对枯燥的授受式知识教学方法而言的,倡导语文知识教学方法的生动化、多样化,而不是语文知识教学本身的弱化;“弱化”是针对知识教学内容而言的,实则是语文知识教学的边缘化,甚至是虚无化。“淡化”是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变换着花样来加强语文知识教学:“弱化”是不顾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肆意削弱语文知识教学。

因此,为了纠正新课改背景下有关语文知识教学的错误认识,并从根本上阻止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现象的发生,我们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角度,从“新课标”本意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强化语文知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使然

(一)从教学本质角度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属教学活动范畴,因此,要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可以从搞清教学活动的本质着手。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本质观虽有所不同,但都肯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王道俊等主编的《教育学》这样界定教学:“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其中明确指出“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当代教育学者黄甫全给狭义教学的新阐释是:“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提升道德品质。”此概念与传统教学概念的不同在于:“教”是一种引导,“学”是一种效仿,“教学”是一种特定文化的交往活动,但同时也丝毫没有否定“知识”在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提升道德品质上的基础作用。

也就是说,不管是哲学取向的传统教学理论还是心理学取向的现代教学理论,在概括教学本质的时候,都会正视这样一个本质:教学活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陈述性的和程序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其他的任务和意义。

(二)从学校学习特性角度认识

学校的学习活动与耳濡目染“习得”式的社会学习活动不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专人传授的学习规范母语的理性途径”,是一种“学得”活动。在学校学习中,“学得”是“习得”的基础(这一点一些“语用家”往往忽视)。也就是说,在学校学习中,虽不排除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习得”,但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前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即知识。由此,学校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语文作为一种学校学习活动,必然要以获取语文知识为前提。

(三)从知识与能力关系角度认识

现代知识和能力观认为: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程序性知识是能力形成的中介。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没有知识就难以形成能力。当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会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结果。能力是在知识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技能训练而获得的。即使社会上的“习得”,像师傅带徒弟,也要靠师傅传授相关知识与经验。由此可知,要形成语文能力,必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换言之,不管中学语文教学的外部形态如何千变万化,其内在本质都应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再进行“言语”、“语用”训练(当然知识讲授可以随文相机进行)。

(四)从语文学习主体的知识状况角度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中学生。中学生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体现在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知识的迅速增加,智力的不断增长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换句话说,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素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在发展。发展意味着“缺失”,缺失意味着需要“填充”。缺失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失知识。填充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填充知识。因为知识欠缺会带来学习困难,从而影响人生的发展进步。头脑空虚就要填充使之充实;知识结构残缺就要修补使之完整。所以要在中学生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的大好阶段加强知识教育。在这个阶段加强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的知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只要依学习心理去做,方法得当,也是完全可行的。

(五)从语文学习客体——文章的特征角度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的客体是“文章”。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写作文章,显然都要明了“文章特征”。“文章特征”主要指语言、文体和表现手法等文章学的知识与原则。而只有遵从这些知识、原则并采用相关方法去阅读和写作,才是高效的语文学习,否则就是低效的“四不像”的语文学习。所以,从语文学习客体来讲,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就应该是把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为基础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强化语文知识教学同样是新课标的追求

“新课标”虽然基于“主动认知与建构”“认知与情意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淡化知识教学”,但并非“弱化知识教学”,而是要在革新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巧讲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效能感。

(一)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涵盖的语文知识

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在其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依次要求了解和掌握的有汉语拼音知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知识、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和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等。

为什么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呢?因为它们是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了解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的知识,利于认字、写字、说普通话;了解常用标点的知识,利于断句和体会不同句子的语气;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利于开阔视野,认识历史社会与人生,陶冶性情;了解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利于写作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以及日常应用文,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缩写、扩写、续写和改写。如果连这些本体性的知识都不了解,显然是无法进行典范汉语的基本学习与交流的。

(二)高中新课标中涵盖的语文知识

1.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和“应用·拓展”部分,提到要“通过阅读与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不管在阅读鉴赏还是在写作实践中,都强调了“多元文化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显然对高中生阅读和写作必备素养知识的要求比初中生高了许多。

2.在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到要“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这些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各种文体的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对现代汉语知识、阅读鉴赏知识、文言文词法、句法、章法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到在书面写作中要“培养理性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些要求显然比初中高出不少,而就写作知识而言,也提出了对“思维”“个性”和“兴趣”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与要求。

3.在选修课程目标中,共有五个系列的要求。这五个系列里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更高。像“诗歌与散文”系列里提出了“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要求,“新闻与传记”系列里提出了学习“特写、报告文学”的要求。而要进行第五个系列“文化论著研读”,那要掌握的百科知识就更多更深了。就写作知识而言,除第五个系列“文化论著研读”外都有写作要求。也就是说要达到选修课程部分的写作要求必须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的相关写作知识,掌握“新闻”“传记”“应用文”三大实用文体的相关知识。

如此看来,新课标并不轻视“语文知识教学”,相反还从广义的角度来重视“语文知识教学”。其知识涉及面极广,不仅包括“语文本体知识”(语言文学写作知识),还涵盖“语文背景知识”(百科知识)和“语文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过传授知识的方式可以发生从“授受”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改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这里强调的语文知识主要指“陈述性知识”,但我们也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二者的学习也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对语文教学而言,陈述性和程序性这两类知识都很重要,都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但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弱化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单纯强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使失去基础的程序性知识学习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形式训练的窠臼”,所以我们要正本清源,特别提倡“还陈述性语文知识教学以基础地位”。

总之,没有知识指导的语文学习是不科学的学习,没有知识指导的语文实践是“暗胡同”里的盲目实践。所以,我们要正视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要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要扭转当下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局面,要科学地按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去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标签:;  

加强“语文知识教学”的两个原因--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知识教学弱化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