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编辑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近几年来,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变化极其迅猛,给每一个媒体人带来巨大冲击。这冲击的影响让人始料未及、猝不及防,让行业感受强烈震动。原来有条不紊的传统媒体、欣欣向荣的传统媒体、朝气蓬勃的传统媒体,突然之间就被新媒体所挤占,报纸、杂志、图书,原有的读者客户迅速转向了新媒体,包括电视这样的最大众化的媒体都受到影响,足见新媒体的来势不可小觑。从心理上来讲,这种负面的信息打击了传统媒体人的情绪,压制了从业者的积极性。当下,新媒体似乎就是所有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刊物作为传统媒体同样置身其中。

       新媒体有什么特点,能这么大地影响工作和生活?“所谓新兴媒体,是指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媒介或媒体。它既必须是在形态上前所未有的媒介或媒体,又必须是一种在理念上和应用上新颖的媒介或媒体。”[1]“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压力,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如何迎合新媒体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更为持久的发展空间,成为传统媒体正在探索的问题。”[2]由此可见,新旧媒体是有巨大差异的两种媒体。目前,无论是新媒体的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计,无论是载体形式还是阅读内容,都已经形成了规模,甚至形成了使用惯性,尤其是对伴着电脑、手机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更是如此。这些新媒体都对纸质读物具有颠覆性的冲击,网络、通讯工具的短平快特征,在时间分配上很明显地抑制了纸质新闻、纸质学术论文的阅读,在获取知识方面也改变了已有的渠道。

       面对新媒体的兴起和冲击,原有的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杂志,怎样调整,怎样适应这些变化,提高我们所在媒体的水平,才能继续赢得读者的认可?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支持新技术的发展,从认知角度接受新变化。科技进步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和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欢乐。其次,我们必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变化,学习、掌握新技能,必须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发展自己的业务。第三,我们要明确发展方向,进行目标管理,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第四,我们要迎合老读者的需求,因为还是有很多作者和读者对报纸、杂志有强烈的喜好。

       2 报刊发展的前提

       不论是报纸还是杂志,要在新媒体的大氛围中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刊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那么,在具体编辑工作中,怎样才能编辑出一份“好看”的报刊呢?

       报纸、杂志的宗旨和定位是无需赘言的首要前提,这两方面内容的确定是办报纸、杂志的基础,是刊物存在的核心问题。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辑出版的学术类期刊来说,其基本宗旨就是要反映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研究现状,突出社会热点,关注各领域的全面进展等。举例来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心理学》杂志就是要转载优秀论文,集中展现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动向,为心理学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解释说明和措施建议。更细致地来讲,如果我们所提供的内容是新颖的、和社会贴合的、有指导价值的、有发展导引作用的、有吸引力的话,在宗旨和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我们的编辑工作就能够被目标读者首肯。

       然后就是在办刊的过程当中,加强对编辑内容的重视。在我们不断思考刊物的发展时,很多媒体已经同时在做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决策者们自己都在全情投入地思考自己刊物的生存发展问题,他们无不推崇一点,那就是内容为王。报纸、杂志,必须以所刊发的文章质量立足,这是根本,然后才能谈其他特色。

       3 刊物发展的内核

       3.1 编一份好看的刊物

       以《心理学》这本杂志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这本《心理学》杂志近些年来编辑发行工作都保持着平稳发展的势头,在国内的心理学核心期刊中表现不错。什么样的杂志好看呢?目前,在《心理学》杂志的编辑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抓重点、抓热点、提高实效。在具体编辑过程中,为贴近研究的需要或社会现实的需要,会尽量快速地做专题报告,在其他核心期刊就热点问题发表大量好文章之前,先展现热点问题,起到引领学术的作用。在随后的选稿中,继续跟踪热点、焦点,积累更好的文章,再做第二次相关专题。比如,汶川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马上做了第一次专题,迅速转载了专家的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外和其他地区(比如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1999年台湾9·21地震之后)的心理援助方法、效果如何等等。第二次专题,我们转载介绍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当时到汶川救灾的心理学家们的文章被选进来,一些一线的老师长期在当地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报告也被选进来。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其他专题研究也是这样的思路,例如国内刚刚介绍的具身认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有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等等。

       别外,想做好刊物,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多了解其他核心期刊的发展变化,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办刊方向,紧跟他们甚至超越他们。我们认为要了解他们的变化,了解他们改变的缘由,借鉴他们的亮点,提高我们的编辑出版水平。

       3.2 编一份能让读者能看下去的刊物

       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好看不好看,一方面取决于内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编校质量。我们所有的媒体从业者自己也是一个读者,作为各种读物的读者,差错率会很影响我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乐趣。错字连篇、用词不当的文章是没法读下去的。所以,作为出版物的直接责任人,就得减少差错,得让读者能读下去。

       我们的做法是,按流程一步一步走,这个流程就比较科学地防范了一般问题的发生。同时,我们认为,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相同的差错经常会被忽略。所以,我们会认真总结规律,帮助编辑提高自己的编校质量,呈现一份干净利落、阅读无障碍的杂志。

       3.3 编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刊物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记者说,她认为态度是她对工作乐此不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她总结得很精确。每当新一期的稿子拿在手里时我们都会想,这期稿子总体比较好,有重头文章,有大家、专家的成果,有新秀的亮点。有时候也会挺遗憾,觉得这期稿件整体薄了些,吸引力稍嫌弱了。我们要依据具体来稿情况做整体规划,权衡优劣,把每一期都做出特色。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责任体现,也是我们工作的乐趣。

       我们每一个编辑的性格特点不同,特约顾问的性格特点也不同,大家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各有千秋,每一本杂志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编辑、特约顾问的学术态度,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编辑和特约顾问的性格特点。但是,不论我们有怎样的特点,我们都在突出学术品质的大框架下,给读者传递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积极乐观的理念。

       3.4 编一份让团队精诚合作的刊物

       不同的刊物负责人有不同的理想、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让编辑有最大的编辑空间,要营造一个创新、向上的工作环境。我们可以总结不同刊物编辑的人格特点,重点突出优势能力。有的编辑选稿能力强,选文有深度,紧跟时事热点,专题能深入精髓;有的编辑编校能力强,差错很少;有的编辑两项都强。针对不同的编辑,给予不同的关注,这样就能让一个团队尽情尽兴、轻松自如地工作。编辑如果能够各尽所能,则工作效能必定很高,对于刊物来说就是幸事。

       4 未来与展望

       报刊、杂志的发展,其内容的精益求精必定是永恒的目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做出精美的、深入人心的刊物的过程。《启迪与智慧》杂志总编辑任绍伟曾说:“我们创造的是经过深度加工的精神产品……你创造的,是那种让人珍藏、愿意留存,而不是随手一扔的好作品,怎么会轻易死掉?”[3]所以,我们编辑制作出高品质的刊物,刊物就不会倒掉。也正如《新京报》社长戴自更所说:“纸媒转型全媒体的途径,确实不是很顺当,也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但是,对媒体人来说,这个关必须闯过去,相信也能够闯过去。”[4]这就是所有刊物的发展方向。

       曾经,国外著名报纸杂志和国内的知名杂志纷纷宣布停刊,给传统媒体以深深的压力。每当听到、看到这样的消息时,媒体人都陷入深深的思考,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景象不停地发生。

       然而,换一个思路,我们也可以看到光明的未来。正如《新周刊》杂志总主笔肖锋在《新周刊》2013年年终大会上说:“问及为何要收购《华盛顿邮报》时,贝索斯只回答说:‘但人们还在养马。’我想此说法来源于1964年传统先知麦克卢汉的一个论断:‘新媒体不会取代老媒体,只会将老媒体逼上一个艺术形式。就像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电视没有取代电影,而是将它逼上一种艺术。’这个说法,至今仍成立。”[5]我们对刊物的担忧是存在的,但我们的编辑理念是做好刊物的最强基石。肖锋的这段话也向我们传递了坚定的信念,传统媒体、纸质刊物是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关键是媒体人怎样来把它做好,做成经典。

标签:;  ;  ;  ;  

心理学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