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分析论文_朱春丽

五常市土地整理中心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五常市 150200

摘要:借助GIS,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能客观表达土地整理实施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也丰富了土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为土地整理规划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评价土地整理景观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对此,本文将对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进行分析。

关键词:GIS;土地整理;景观生态学;景观效应指标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的实质是对土地生态系统的重塑,整个过程必然会打破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因此土地整理的生态效应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的学者运用能值分析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生态足迹、数学模型等方法定量化研究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有的学者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角度探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应评价。已有的研究深化了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的方法,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但是基于景观过程和功能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价却较少。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的原则

1.1景观生态原理指导原则

与传统土地整理追求的“渠相通、树成行、田成方、路成网”不同,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是以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注重的是在一定尺度内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斑块、廊道、景观异质性的影响和对土壤环境、 水环境、 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乡村景观融合原则

在传统土地整理中,获得更多的有效耕地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很少考虑农田景观效果,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注重景观特质保护,维持景观异质性,在具体施工中还要考虑与乡村景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数据及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双龙村(32o28’52.8”N一32 o31’23.7”N,118 o 36’14.3”E一118 o 38’39.9”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西面,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941.6 am,年均气温15.6o C。研究区面积635.9 hm2,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园地、林地、住宅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总体生态环境较好。

2.2研究方法

首先,依据新版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将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分为7大类11小类。然后,借助土地整理前的l:l万土地利用现状图、l-l万地形图、1:2 000勘测定界图以及整理后的l:2000土地整理成果图,利用MapGIS 6.7、数字化成图软件(南方cags 7.0)以及Excel 2003软件进行图形属性(面积、周长、斑块数量等)分析和统计,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结果如表l所示。

论文作者:朱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基于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分析论文_朱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