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能力社会新秩序的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秩序论文,能力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2)02-0052-06
一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有一本叫《力量转移》的书,提出有三大力量支配和操 纵着社会生活与人的生活:暴力、财富和知识,而在当代,力量正在向知识创新转移。 这就是他的“社会力量体系理论”和“力量转移论”。我则认为:有五大力量在支配和 操纵着社会生活与人的生活:血统、“关系”、权力、金钱和能力。后一种力量是最有 利于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应以此来建构社会生活的新秩序。
奴隶社会主要是“宗法血统”的力量在起作用。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基本阶 级。奴隶和奴隶主一生的命运、地位和价值,主要是由他们各自的宗法血统(先天出身 、既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规范)规定和安排的,按血统、情感远近进行分配,是这 一社会的主要特征,一般情况下,奴隶个人靠自己的后天努力和能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 命运。在这一社会,一个人遗传基因的幸运比其后天努力更重要。后来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裙带关系”、“家族关系”、“门第”、“门派”、“宗派”、“帮派”和“嫡 系”,不同程度上都与“宗法血统”有渊源关系,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 活和个人生活。尤其是在选人、用人以及社会交往中,这种影响比较明显。这是人对“ 宗法血统”的依赖。
封建社会主要是“权力”的力量在起作用。权力在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控制着社会的一切资源,在支配和操纵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金字塔”式的社会 权力结构就足以表明皇权君权高于一切,足以证明权力的“价值”。在封建社会中,利 益分配和人的思维的价值天平多倾斜于权力,多视权力为实现人生追求的本体或基础。 这是人对“权力”的依赖。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主要力量向“金钱”转移。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以及物对人的统治等,多是金钱力量的表现。一切经济活动都 是围绕利润旋转的“利润动机”、物质财富占有欲和按资分配以及资本支配一切的事实 ,无不显示出金钱的力量。当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财富和金钱,资本家要求劳动 者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能力”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也发生作用,但在本质上它是把 人的劳动能力变成赚钱活动的手段。虽然当代资本主义也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人的劳 动能力来分配社会财富,但并没有把人的能力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目的和社会 的基本原则。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出现力量向“能力”转移的端倪和趋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人对物质方面的兴趣渐趋淡薄,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却日益看重:(1)当代西 方一些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困境,明确主张把人的创造能力作为人的主导价 值取向。(2)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看到并重视人的创新能力这一力 量的作用和价值。“知识经济论”、“人力资本理论”、“技术统治论”、“管理创新 论”、“企业精英论”(未来的企业精英的主要条件是拥有管理“持续革命”的能力)和 “力量转移论”等,就是对人的能力这一力量在时代发展中日趋显示其主导作用的反映 。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3)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智力和人的创新能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它以越来越多的人的创新能力物化到产品 和劳动中去为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将爆发革命,这场革命将以开发人力资 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人们将不再以拥有土地和钱财的多少论财富,而主 要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论贫富。(4)社会历史是人的内在本 质力量的发展史。社会历史发展表明,人的主体能力及其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日益增 大,而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每个人能力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能力社会”正在向我们走 来。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的、然而比较缺乏的是创新能力。我们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竞争,平等竞争本质上是能力的竞 争。这好比运动员比赛一样,能力强者拿金牌,能力弱者被淘汰,在这个意义上,市场 经济实质上是能力经济。市场经济为我们大家提供的是“未确定性”、主体选择性与平 等竞争的机会和舞台,而这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意味着有一种压力和动力,要获得成 功,避免失败,你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它使每个人充分认识到,你一生的海 阔天空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创造出来的,你一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潜 力和奋斗程度。西方不同的思想家对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它是天 堂,有人说它是地狱,这只有拿到能力竞争面前来理解;当今中国流行两句话,有人说 市场经济残酷无情,有人说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这也只有拿到能力竞争面前来理解, 因为市场经济不相信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市场经济 是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换取整个社会的发展,它对那些不努力的懒汉和不提 高能力的人是无情的,但对有能力的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有情的,这是通过无 情的手段达到有情的目的。从现实来看,凡是参与比较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经济领域,是 必然重视能力的。因此,市场经济对每个人的最大要求是,要从对权力的崇拜、对金钱 的追求转移到充分注重自己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上来,靠能力贡献赢得权力,靠能力 赚钱。
今天,我们已步入工业时代和正在迈进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是人的内在本 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 主导力量。因此,人的创新能力价值应成为核心或首要价值。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与 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精神,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围绕人的创新能 力开展能力建设,使道德建设与能力建设共生并进。只有使道德建设适应能力建设的要 求,为能力建设服务,这样的道德建设才是有时代先进性的,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 ,因而才是具有凝聚力、社会影响力和活力的。离开道德建设的能力建设可能是缺乏正 确方向的,而离开能力建设的道德建设,其作用和意义也将是有限的。因此,倡导人的 创新能力,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能力建设的高度,对具有13亿人口这一巨大人力资源 中国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中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总之,人力资源、人力 资本,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注重人 的知识、人的智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中 国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伟大工程。
二
知识经济时代“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从时代精神的反映中提升出来的一种 超越现实的、并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具有神圣性和目的性;同时也是一种正在被 我国社会逐步实现的现实和事实,具有现实性和工具性。
建立市场经济和走向知识经济,将使我们的整个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它正在由轻视个 人的社会向尊重个人的社会转变;由一元化社会向多样化社会转变;由权力社会向能力 社会转变;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由身份社会向实力社会转变;由静态社会向流 动社会转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由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它要求确立“能力本位 ”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当代中国正在逐步走向能力社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慢些 、晚些。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解放和发挥人的能力,市场经济就是能 力经济,市场竞争就是能力竞争;我们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力王国; 我们确立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所能”的激励 机制;股份制的魅力,就在于因利益驱动、公平和追求资本增值的资本扩张冲动促使人 发挥其创造能力;非公有制企业营造的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王国,一些在国有 企业和其他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能人在这里展示了才华;下岗再就业的“残酷”现 实也启示人们,要转变观念,市场经济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能再等、靠、要,要学 会自救,而自救主要靠其能力,人必须充分发挥其能力,才会在市场竞争中有其立足之 地,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我们现在建立的民主政治,其实质就是营造一个公平的 竞争环境,为贤能之士脱颖而出提供政治保证,就是消除权力、“人情关系”、门第的 影响;现在进行的“能上能下”和“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改革,实质上也是鼓励人充 分发挥其才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避免高分低能,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把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已明确 看到了“人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
显然,那种认为“能力本位”价值观只是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因而不具有现实性的 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有人曾对“能力本位”能否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提出疑惑 ,认为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这种疑惑是正常的。有疑惑,表明这一观念在贯彻和运用过 程中会遇到“官本位”观念的反对,也表明“能力本位”价值观已触及到社会的深层弊 端及其病根。正因为社会有弊端,也发现了其病根,所以我们的态度不是听之任之,而 是必须变革“官本位”的观念和体制,确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和体制。“能力本位论”既 是一种有现实根基的理想主义,因为它要批判和超越“官本位”的现实,为人们确立符 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的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是一种现实主义,能力本位的实现是一个现 实的过程,它不但有其提出并得以确立的根据和现实基础,而且我们的现实也正在走向 能力社会,我们当今的现实是走向能力社会这一过程的一个环节。
三
“能力本位”具有特定的含义。这里的能力,是指人的内在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 外在表现。人的素质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是人的能力的内在根据。人的能力是人在实 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它包括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和 为社会而创造财富的综合能力。能力本位,是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内在 本质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要以能力 价值观为主导来统摄其他价值观。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资历、年龄、门第同能 力发生冲突时,应以能力作为裁决的准绳,应让位于能力;看一个的人价值,主要不是 看其有多大权位、多大“关系”和多大资历,而主要看其能力及其贡献;应把有能力、 有业绩的人提升到他应有的位置上。
——精神实质:它反对“官本位”和“钱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以“能力充分正 确发挥”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价值观;它反对极端整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既主张每 个人要通过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集体、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 社会价值,也要求社会为每个人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创造条件,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 挥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制度安排和运作,因而它代表民主国家和国民的利益,是与真正的 集体主义道德一致的;它反对离开道德来谈能力和离开能力来谈道德两种倾向,倡导在 当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要围绕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来理解现代道德,以 道德促进能力,以能力支持道德,以道德为前提,以能力为本位,要把道德看做是促进 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进取性道德,把每个人凭其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做好本职工作 从而为社会而贡献看做是最大的道德。因而,“能力本位”既是为强者说话的,倡导强 者价值,同时也是为弱者说话的,强调先天条件不优的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奋斗 而成为强者。
——社会价值导向:能力本位蕴涵着一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 。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能力社会新秩序及其运行机制,要依据 “人的能力发挥状况”来对社会的制度、体制、组织、运作机制和政策等进行设计与评 价。
——个人价值取向:它要求每个人把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追求的主 导目标;要凭其能力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凭其能力为社会而工作,凭其能力实现其 人生价值;要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各尽其潜、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 。
——在新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能力本位是其他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基础和核心, 要以能力价值为基础和核心来理解利益、自立、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创新和民 主等。
能力本位在实现过程中可以产生“能本管理”、“能力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按 能绩分配”的分配制度、“能力型人格”和“实力立国”的实力主义发展战略等一系列 创新性成果,但能力社会新秩序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应具备相应的条件。
为了在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贯彻、运用和实现“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需要着 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一种是“官本位”的评估,主观随意性很大。一种 是科学评估,它要求做到:具有评估的具体指标;既要综合运用以上指标,把这些指标 具体化,又要通过考试、考查、考核、评议和民意测验等方式,使评估达至严密化和规 范化;有一个客观、公正又便于公开监督的评估机构,避免评估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怀 ;以制度约束评估。
第二,从总体上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处理好贯彻运用过程中常遇到的几种关系。 作为国家,要处理好“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把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 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战略目标和有效方式,实行能力发展战略。作为组织 与领导,要处理好权力和能力、好人和能人、能力和人情、能力和资辈的关系。
第三,分析解决“能力本位”具体贯彻运用的方式和实现目标,将其落到实处。“能 力本位”将触动社会和个人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发展方式与社会秩序,就此而言,确 立并实现“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革命。这体现在经济方面,它要求由权力高 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因而要求企业由 以权力为核心的传统行政管理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主义管理转变;在组织人事制度上 ,它要求实现由过去存在的“官本位”向注重能绩本位转变;在文化建设和人的价值的 实现方式上,它要求由靠权力、金钱来实现其价值的权力价值观、金钱价值观,向靠充 分发挥其能力来实现其价值的能力价值观转变,即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 “能力依赖”的转变。
四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新秩序,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能力社会新秩序。为此,首先应在 总体上实行实力主义的发展战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往往重名分而轻实 效。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之名,忽视社会主义之 实;“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强调“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有人提出“两个凡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种思维 定势,就是凡事都预先一味地追问“姓社姓资”;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只注重外 在的形式、名分、“定性”、“贴标签”,不注重实际效果、实际内容、实力水平和客 观实际。邓小平深深体会到空谈误国的道理,并反映时代的要求,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 新。他提出的“猫论”,实质精神就是注重实力。之后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地地道道注重“实力立国”的表现。“不争论”也是主张“实力立国”的,要实力立国 ,就要扎扎实实地干,反对不真抓实干的空洞抽象的无谓争论。
在21世纪,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根本上就是实力竞争和实力较量,国与国的交往 很大程度上就是实力交往,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也来自于 实力,离开实力的支撑,将会在国际竞争和交往中处于被动。然而,我们中国在历史上 对此并不总是十分清醒的。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并称“永远不要让 它醒来”,否则,会震动世界。这里所说的“沉睡”,其中之一指的就是中国人没有真 正懂得社会发展的竞争机制,竞争实质上是实力竞争和必须靠实力立国的深刻道理,反 而长期沉迷于对竞争的抑制、对能力的控制和对不合乎时代发展的抽象原则、书本理论 、思想观念的崇拜,强调准则、规范、思想对人的控制,而不去追问这些准则、规范和 思想是否有利于人的潜能、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是否有积极推动作 用。由此,我们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真抓实干,注重实际效果 ,以本部门本单位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水平。
在21世纪,中国教育模式也应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模 式,是一味注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质量与 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制度。历史地看,这种教育模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时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许多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 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历史局限却日益显示出来。归结起来就是:(1 )重知识而轻获得知识的方法。(2)重知识而轻人格。学校和教师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 识,轻视对学生的人格关怀与素质、能力的培养;(3)重应试而轻应用。较为注重学生 的考试成绩,而不断灌输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 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大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4)重占有而轻反思。学生大多关心的是如何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尽可能完整准确地 记在脑子里,以便应付考试,而不去分析和反思这些知识,更谈不上以这些知识为资源 去创造新的知识,也不去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作为自己创造性 思考的一部分。
造成这些历史局限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而深层原 因,则是由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权本位”的政治体制和具有“等级”色彩的纵 向型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习 惯于注重“给定、既定、确定”的东西,注重“既成、既得”的事物,注重“服从、守 成、等靠要”的行为方式;“权本位”的政治体制和具有等级色彩的纵向性的社会关系 易使人们养成“惟权、惟上、惟书”等崇拜权威的心理,以及注重“名分、身份和守道 ”的意识,也容易往往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等级关系”、“服从关系”和“上级 支配下级的关系”。在这种体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就 易产生如上历史局限。要克服我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局限,就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关系,必须变革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
时代观决定人权观,人权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人才观决定教育观,也决定教育模 式的走向。要弄清并确立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向,以及教育模式的走向,就 必须首先对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向人和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加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方式来进行的,市场经 济以及知识经济对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根本的影响,这就是它使人的存在方式以及生活方 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得不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围绕“利”益、能“ 力”、“理”性和自“立”四个核心要素进行的。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人的存在方式的上 述变化表明,人仅仅具有知识或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内在要求人必须具有相应的 素质和能力,要求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确立“能力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思维方式上具有 理性思维和实力思维。
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和人才,是21世纪我国对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现实基点和出 发点,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塑造都应建立在这一基点之上。在21世纪,我国的教育应根 据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对人和人才的上述要求,在教会学生适应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以 及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下功夫。我们的教育模式应从过去一味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走 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实行以人的综合素质为内在基础的“能力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与 能力为基础和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力思维。是否重视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能力教育,是新旧教育观、 教育模式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这里决不是说不再需要和重视知识了。在任何时候都是 离不开知识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我们既需要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需要学 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素质和能 力(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才更有用),从而使素质和能力成为进一步更有效地获取、消 化、运用和再生产新的知识的基础和手段,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
建立能力社会新秩序,还要在21世纪进行能力建设,围绕能力建设进行社会安排。
在21世纪,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主要源泉、动力 与目的。江泽民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能力建 设”概念,明确强调:要注重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和培育,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 充分正确发挥。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及其能力建设的实质,就是强调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 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人的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依赖,就是强调人要依靠 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来推动社会发展、来实现其价值,就是建立一个以能力本位为核 心理念的新的社会秩序。
“能力建设”,是基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的创新能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和人的 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的客观事实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人的建设观、社会发展观和社会 秩序观。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建设”是“能力本位论”在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 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能力建设 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把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大力塑造“能力人”,积极营造“能力社会”。
——塑造“能力人”:具体来说,就是充分挖掘人本身具有但未曾使用过的潜力和资 源,为社会做到人尽其潜;充分提高和发挥人的现有能力,为社会做到人尽其能;有效 配置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为社会做到人尽其才;培养和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力求使自 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做到人尽其长;避免能力和人才的浪费,为社会到人尽 其用。
——积极营造“能力社会”:中国在先秦和隋唐时期兴盛于世,靠的是民族实力。中 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是由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由此,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场“中国热”。隋唐之后,虽然历代都有新的因素贡献于 世,也出现过“中兴”、“盛世”局面,但往往昙花一现。而到明清尤其是近代,中华 民族前进的步伐开始放慢甚至停滞,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小渔船 碰到了世界最大的军舰,中国的大刀长矛碰到了英国的坚船利炮。中国在近代所以失去 了民族尊严,就在于近代中国在实力上的衰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真正务实的理念和作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强国,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综 合国力得到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国际威望日益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 日益提高。我们又一次以实力赢得了民族尊严,再一次以实力证明中国有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能力。
未来的竞争更加激烈,且未来的国力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历史越往前追溯,人之 外的某种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越重要;历史越往后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重 要作用的因素将日益转向人本身。就未来社会的力量向知识、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能 力转移而言,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已处于相对劣势。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走向知识 产业化、信息产业化,而在我国某些地方,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依然存在,权力价 值和金钱价值高于能力价值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种未来知识(智力和人才)竞争的激烈 性与我国现实知识、人才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有可能使中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极 为不利的地位,也将遇到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一矛盾,要迎接这种挑战,就必须确立 尊重知识和能力的价值观,努力提高和增强民族实力。由此,我们必须进行能力建设, 创建能力社会新秩序。
首先是制度创新。确立一种将责权利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从而根本上能保证和鼓励人 充分正确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新制度。这主要包括:(1)所有制形式创新,即确立劳动者 个人所有制。其本质含义是,每个劳动者个人能自主地占有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及其 劳动力(核心是能力)、自己的劳动产品,为实现每个人的能力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提供社 会经济形式。(2)分配制度创新,即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基础上, 确立按能绩分配的制度。它要求人人都按照“个人能力发挥及其贡献大小”这一尺度进 行分配,其实质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使一切社会成 员尽可能充分地正确发挥其能力。(3)用人制度创新,即确立“德为前提,能为本位” 的能绩优先的用人制度。其实质目的在于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组织人 事制度,避免亲情、关系、特权和金钱等向组织人事制度的渗透,借以创造条件来保证 有才能的人更好地发挥才干。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选那些有才能和业绩的人;开阔选 人视野,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选人;让广大群众参与选举;根据人的能力和贡献大小选 人;通过考试、面试、考察等赛马式的方式,公平、公开、公正地选人。
其次是组织创新。就是要求组织形成一种学习机制,由经验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使成员在组织中能得到“终身学习”和“持续培训”;形成一种转化机制,将知识转 化为能力,由权力型组织向能力型组织转变,努力消除“人情关系”、“官本位”、“ 钱本位”在组织中的消极影响,使组织的制度、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发展战略和政 策等,都围绕着有利于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来设计、运作;形成一种创新机制, 由维持型组织向创新型组织转变,逐步实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务实的机制 ,由形式型组织向实效型组织转变,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最后是管理创新。这就是确立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 必然要求把人的创新能力作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必然注重对以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 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即能本管理。这里的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 ,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加 强能力建设,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 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收稿日期:2002-02-18
标签:知识经济时代论文; 社会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金钱论文; 权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