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补液方法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42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于常规抢救基础上单行静脉补液,观察组于常规抢救基础上采用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法。观察比较两组病情变化情况及预后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休克纠正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死亡病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可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补液;胃肠道补液;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由糖尿病引起,为糖尿病急重并发症,于临床较常见于老年 II 型糖尿病患者群体,需及时针对性抢救治疗。其中,迅速补液为抢救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采取有效的补液途径和补液药物对于提升抢救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既往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低渗盐水加胃肠道补纯水,其抢救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静脉补液[1]。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补液方法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效果,旨在于明确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症的临床抢救方法。现将本次研究结果予以回顾性分析,兹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抢救的42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66.9±5.6)岁;有II型糖尿病史14例,入院时平均血糖(44.4±9.8)mmol/L,入院时平均血浆渗透压(390.7±18.6)mosm/L。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40~80岁,平均(67.2±5.5)岁;有II型糖尿病史13例,入院时平均血糖(44.7±9.5)mmol/L,入院时平均血浆渗透压(391.2±18.8)mos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于性别构成、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可比性。
1.2补液方法
入院经诊断明确病情后即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护、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治疗,并建立静脉通道,行补液治疗。抢救过程中,两组均给予普通胰岛素5~6 u/h,针对血糖低于16.7 mmol/L的患者,给予葡萄糖+胰岛素以注射(胰岛素与葡萄糖配备比为1u:4g)。
对照组:静注量根据失水量(体质量10%~15%)计算。先迅速大量补液2h,静脉补充盐水(浓度:0.45%)总量1500~2 000 mL,余下量在12~24h内输送完。输液过程中,当血钠数值低于150 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330 mosm/L时,剩余静注量换用生理盐水。
观察组:采用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法,静脉补液采用生理盐水,补液方法同对照组,补液总量2000mL左右。同时留置胃管定时定量补充温开水2h,300mL/h,续后胃内补液量增加至100 mL/h,补液总量同静脉补液量相当。
1.3观察指标
①病情变化情况:以患者苏醒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休克纠正所需时间为观察指标[2];②预后效果:以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检验方法采用t/χ?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情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休克纠正所需时间分别为(17.6±7.1)h、(30.2±11.8)h和(11.2±5.0)h,显著短于对照组(30.3±6.2)h、(52.4±10.2)h和(17.2±6.6)h。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又名糖尿病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急性代谢紊乱,病情进展迅速、危重,具有较高死亡率,需及时快速恢复循环容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状态,降低血糖及血浆渗透压水平,预防诱因防治治疗中及治疗后并发症。故而起病早期进行迅速补液治疗和抢救医护来纠正高血浆渗透压状态是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既往研究证实[3],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引起高糖大量摄入,造成糖类分解障碍从而导致机体严重脱水是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发病机制。而早期充分补液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可平稳降低血糖、血钠、血浆渗透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于常规抢救基础上单行静脉补液,观察组于常规抢救基础上采用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休克纠正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一般研究结论[4]基本一致。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说明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其临床效果优于单行静脉补液。分析结果产生原因,还在于大剂量静脉输注低渗性液体可诱发脑水肿、休克等并发症,因此联合采用胃肠道补液,可以降低心脏负担,缩短补液所需时间,降低脑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抢救临床,采用静脉联合胃肠道双途径补液,可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申圣爱,太鸿梅,蔡洙哲等.联合鼻饲补液法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66
[2]迟鹏威.抢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40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2):448-448
[3]吴晓艳.静脉补液联合鼻饲补液抢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128-129
[4]张亚平.胃肠内补液治疗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328-330
论文作者:李太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酮症论文; 静脉论文; 糖尿病论文; 渗透压论文; 患者论文; 所需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