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课堂论文,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客观看问题等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今,初高中的教材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教法上,要求教师以史实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避免满堂灌;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学活用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这样,开展课堂讨论,在历史课中就显得很有意义。
1.初中历史教材的课堂讨论
初中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一课中基本上都有思考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由于能力的限制,一般不适于开展较大的课堂讨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就是围绕思考题展开讨论。
第一册第12课思考题:“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小政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在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这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培养了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对该课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巩固。
又如第三册第7课思考题:“应当怎样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下面是课堂实录:
师:为了满足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是怎样做的?生: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制度和一些改革措施。师: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生:《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全国土地收归公有,不论男女,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
生:还有,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师:农民革命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从封建剥削下争取解放的农民,到底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每一次农民革命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从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第一次给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环境下所能做的、最完整的回答。他们的愿望是好的,却不可能实现,为什么?
生:他们希望“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生:绝对平均的思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熟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由此也认识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和不切实际的一面,增强了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大量的思考题,为我们开展课堂讨论带来了方便,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加上正确,适当的引导,必定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2.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课堂讨论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容量大,头绪多,有些节,一课时上不完,而两课时又太宽余。如果适当选用课堂讨论,把它变为两节课,反而更好处理。如教材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一课,包括“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共四个目, 这些内容要讲清楚、讲完整,45分钟是很吃力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用一节课先把前三个目讲完,余下“西安事变”一目的内容,让学生课下认真预习,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背景)2、如何处置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学生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二节课对“西安事变”进行课堂讨论。
关于背景,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强调日本的大举进攻,有的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的赞扬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的肯定张、杨的转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把西安事变的背景归纳为:
1.日本为了摆脱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困境,加紧侵略中国,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亡我东北,进逼华北,亡国灭种迫在眉睫。
2.蒋介石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推行“不抵抗政策”,继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签订卖国协定,大举“围剿”红军。怂恿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及时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如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国民党内冯玉祥、吉鸿昌、蔡廷锴、李济深等举起抗日反蒋旗帜;一二·九学生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5.张学良、杨虎诚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全国救亡运动推动下,怀着国仇家恨,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通过讨论,联系了第三节的知识,又巩固了第四节的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至于如何处置被张杨扣留的蒋介石,经过讨论,学生认清了何应钦亲日派的险恶用心是夺取统治权,也理解了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主张不杀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免发生更大规模的内战,争取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由此,学生真正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增强了对党的爱戴之情。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可供开展课堂讨论的内容很多,如下册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课,就可按上述方法,在讲完第三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哪些教训”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用具体史实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
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可开展“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国的社会状况、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腐败、愚昧,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的及宏观看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优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还很多,如我校及市里开展的历史小论文演讲比赛,乡土历史征文,历史晚会等,都不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