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发展新论——由“人畜共粮”转向“粮饲分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人畜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粮食生产的“人畜共粮”与粮食需求日益分化的矛盾集中表现在饲料粮供求上。“人畜共粮”所表现的“粮饲不分”无法使粮食生产满足粮食需求,出路在于从粮食生产到粮食需求由“人畜共粮”转向“人畜分粮”,从“粮饲不分”走向“粮饲分治”,按粮食需求的不同用途组织粮食专业化生产,按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要求,口粮优质化,饲料粮多元化,在分工分业基础上使种养业互补互进,协同发展。
粮食作为最基本的农产品,其供给能力日益受到耕地资源锐减和人口常量扩张制约变得越来越脆弱,加上外部粮源不足,进口有限的压力,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变得更为艰难。粮食供求问题愈演愈烈,不仅使本已突出的人增地减问题更为严重,还衍生了“结构调整的退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粮食”观念和用计划经济手段抓“粮食发展”,最终仍然无法摆脱这样的“怪圈”:粮食增产后调减粮食生产再抓增产而产量仍然下降,粮食生产波动率越来越高,粮食供求矛盾越来越大,而且越抓粮食生产越难有新的发展。
我省粮食生产发展极大落后于粮食需求变化。由于粮食需求在以满足温饱为目的的口粮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以口粮为主的粮食指导思想已不适应粮食需求的变化,饲料粮成为最突出的粮食需求项目。传统粮食发展思路中的主食、饲料粮和加工用粮不分的“大粮食”观念是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根源所在,问题在于在粮食需求构成发生本质性变化之后仍然走“人畜共粮”的小农式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之路,以饲料粮为主导因子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大粮食”思路已难于维系,必须作出新的战略调整,从“人畜共粮”向“人畜分粮”转变,将食用粮与饲用粮分开发展,由“粮饲不分”转为“粮饲分治”,按照人用粮与畜禽用粮的不同要求作粮食生产专业化发展,实行口粮优质化和饲料粮高产化的不同目标的粮食发展模式,推进种植业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促进种养业互补互进,这将成为我省“九五”农业改革中最具活力的内容之一。
一、粮食生产停滞不前,人均粮食产量水平降低,需要对传统的粮食发展思路作出深刻反思
粮食供求状况主要取决于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资源的拥有量,没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尤其是没有足够的粮食耕地面积,也就没有粮食增长的资源基础。在一定的粮食数量前提下,由更多的人分享一定的粮食产量将会降低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因此耕地和人口是影响粮食供求最基本的两大要素。但我省近年总人口以每年35万人的速度增长和粮地资源以2.2万公顷的速度放量下降,使粮食生产形势异常严峻, 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模拟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没有理由乐观,而粮食需求预测表明粮食供求差距将越来越大。
1.粮食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粮地面积持续下降,粮食生产基础越来越脆弱。我省粮食生产在80年代初期超常规发展后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境地, 在熨平年度波动后按5 年平均的粮食产量分析, 从“六五”的1631万吨和“七五”的1578万吨下降到90年代初期(前4年)的1508 万吨,年均下降数量由53万吨扩大到69万吨,年递减由0.66%扩大到1.12%,1994年降到1404万吨。
粮食产量放量下降主要由粮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所致。我省粮地面积1978年尚有152.8万公顷,到1994年降为127.3万公顷。按5 年平均计算,“七五”年均下降1.53万公顷,90年代初期年均下降2.21万公顷,年递减率由1.04%提高到1.6%。 粮地资源减少使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七五”比“六五”的粮食面积年递减率1.14%,90年代初期比“七五”年递减率扩大到1.72%,其中,水稻面积年递减率由0.9 %扩大到1.55%。
2.总人口常量增长加剧了人均粮食产量水平的降低。全省“七五”比“六五”年均净增40.9万人,90年代初比“七五”年均增加34.9万人,年递增率分别为1.01%和0.83%。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下降的合力使人均粮食产量水平下降并直接影响肉类产品增长。人均粮食产量1984年455公斤,1994年降到323.4公斤,为1978年以来最低。按5 年平均计算,“六五”人均粮食产量412公斤,“七五”379.2公斤, 90 年代降到350.8公斤,下降8%和7.5%,年递减率由1.66%扩大到1.93%。
3.粮食需求旺盛,主要表现为饲料粮需求扩张。粮食需求中的口粮总量从80年代末1120万吨下降到1994年的1010万吨,工业和行业用粮由90万吨增长到140万吨,饲料用粮由285万吨增长到435万吨, 种籽用粮由83万吨下降到68万吨,实际的粮食需求总量由1587万吨增长到1778万吨。粮食需求总量每年以21.3万吨的速度增长,年递增率1.28%。而我省粮食产量年均下降24.1万吨,年递减率达1.58%。粮食需求与产量的逆向运行使1985年尚有35万吨余粮,到1994年缺口达374万吨, 实际粮食自给率只有79%,粮食供求缺口率高达21%,粮食需求增长最大的是饲料粮。
对我省1985年到1994年间的粮食需求构成分析表明,口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率由70.5%降到56.8%,饲料粮由14.5%上升到24.5%,种籽粮由5.2%下降到3.8%,工业和行业用粮由5.2%升到7.9%。由于饲料用粮需求数量激增,在粮食需求构成中所占比重快速提高,每年以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改变粮食需求构成[1]。因此,饲料粮需求激增是诱发粮食需求扩张最重要的因子,并在粮食产量下降和需求增长的反向运行中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
二、粮食产需预测表明前景并不乐观,供求缺口扩大,传统的粮食发展思路无法弥补这一逐渐扩大的巨型缺口,必须考虑新的粮食发展思路
1.粮食需求增长走势仍然居高不下,饲料用粮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到2000年,按最低需求预测,我省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826万吨,其中口粮下降5.6%,种籽用粮下降11.8%,饲料粮增长14.9%。 如果按开放的粮食需求预测,到200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在1902万吨以上,口粮所占比重将由1994年的56.8%下降到52.1%,种籽粮下降到3.3%, 工业和行业用粮增长到9.3%,饲料用粮将在24.5%基础上提高到27.4%。 可见,无论按“紧缩型”方案预测还是按“宽松型”方案预测,粮食需求总量都将有较大增长,增长最大的同样是饲料用粮。
2.粮食生产预测结果并不乐观。为了较好地把握我省粮食生产发展走势,用两种方法预测,一是常规的速度递推法,二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法预测结果虽有差异,但都说明,我省今后人增地减、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水平继续下降这是我省粮食发展中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用速度递推法以1985年为基础预测2000年粮食产量只有1276万吨,耕地面积和粮地面积分别降到154.7和117.3 万公顷, 人均粮食占有量280公斤。若以1990年为基础推算2000年耕地面积和粮地面积分别按1.3%和2.73%的年递减率发展只有151.2万公顷和107.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按4.29%递减为210.7万公顷,粮食产量按3%递减为1169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59公斤。由于9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而粮地资源和粮食生产下降速度加快,以1990年为基础比以1985年为基础推算的粮食生产形势更为严峻,用两种基期预测的粮食产量区间为1169—1276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仅为259—280公斤。
综合考虑过去粮食生产变化规律,用时序向量自回归(TVAR)预测技术利用自变量序列和时间序列建立的数学模型[2]模拟精度都较高,到2000年主要预测结果为:总人口4588万人,耕地160.9万公顷, 粮地面积121.4万公顷,粮食产量1441万吨, 推算出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8.9吨(597公斤/亩),每公顷粮地产粮11.9吨(亩产791公斤),人均耕地0.035公倾(0.53亩),人均粮地面积0.027公顷(0.4亩), 人均粮食产量314公斤,比1994年下降3%。“九五”预测值与“六五”相比,每公顷耕地面积产粮由8.94吨(每亩596公斤)提高到9.31 吨(亩产621公斤),单位耕地面积产粮水平比“七五”提高4.9%,比90年代初期增长3.3%;“九五”年均粮地公顷产粮水平将达到11.83 吨(亩产789公斤),每公顷比“六五”提高1.03吨(69公斤/亩),比“七五”提高0.96吨(64公斤/亩),比90年代初期提高0.51吨(34公斤/亩);人均粮食产量水平338公斤,比“六五”的409公斤下降17.4%,比“七五”的371公斤下降8.9%,比90年代初期的348公斤下降2.9%;人均占有耕地将由“六五”的0.046公顷(0.69亩)和90年代初期年均0.039公顷(0.58亩)下降到0.036公顷(0.54亩), 粮地占耕地面积百分比将由“六五”的82.8%和“七五”的81.8%及90年代初期79.6%下降到78.7%。
3.未来粮食供求差距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将更为尖锐。如果按人均403公斤的粮食需求和自产粮食1441万吨计算,我省2000 年前后粮食需求的缺口为310万吨,如果按90年代初期粮食生产变化趋势, 粮食缺口将在500万吨以上, 这样大的供求缺口按目前抓粮食生产解决粮食供求显然无法平衡,如果要靠国际市场进口,推算全国需要进口粮食将由目前的2000万吨扩大到2亿吨以上, 全国粮食进口量占国际贸易量比重也将由8%提高到1/2,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国际市场粮源还是国内市场省间粮食交易都无法平抑这样庞大的粮食缺口,而粮食需求的增长却刚性极强,难于抑制,粮食生产增长不足和粮食需求旺盛的缺口必将越来越大,其出路必须从粮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方面进行改革。
三、粮食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粮饲不分”走向“粮饲分治”
在粮食需求构成变化条件下,需要改革传统的主食用粮、畜禽渔业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在生产上不分的弊端,按需求功能结构和不同用途将传统的“大粮食”作分工分业,做到粮食生产专业化发展,从“人畜共粮”向“人畜分粮”发展,粮食发展方式从“粮饲不分”走向“粮饲分治”。
(一)按粮食需求功能作粮食生产专业化发展
由于我省粮食需求构成从1986年以后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由以前主要以口粮需求满足为主转为饲料粮需求成为重要项目之一,饲料粮需求构成稳步提高,饲料粮成为最重要的项目推动粮食需求总量稳定增长,口粮需求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因此应按粮食需求的不同用途对口粮、饲料粮和加工用粮三大块作粮食生产专业化发展。
粮食需求构成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提出了不同要求。我省城乡口粮需求的90%以上是稻米,其中主要是粳米,对杂交米也有一定需求,饲料粮实际上相当部分是稻谷,约占饲料粮的50%。不同用途的粮食需求特征各不相同。口粮要求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增加花色。近年对主食米的粒型、颜色、光泽、洁精度、香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种优质长粒米、香米和有色米应运而生,粳米需求大增,因此今后人们主食用粮应把优质放在首位。加工用粮的啤酒大麦和饲用大麦对大麦的营养成分有不同要求,酒类和味精生产所需要的大米类型及营养成分也不同,加工粉丝和年糕对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要求相差很大。而作为饲料的粮食,主要要求高蛋白质和高能量,发展饲料粮还应该在具有高产特性的稻谷生产上作文章,走粮食生产专业化的路子。
(二)由“粮饲不分”向“粮饲分治”发展
谷物饲料是精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饲料,扩大饲料源,从作物生产角度可从二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利用粮食作物高产特性发展高产的饲料粮,如高产饲料稻、饲料大麦等;另一方面在粮田适当种植高产牧草和利用农作物阶段生长的高产累积特性割青作饲料,这二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其应用前景以后者更有基础。
1.“人畜共粮”的突出问题在于不科学、不经济性和增加粮食需求压力。我省农民自留粮中有20%的粮食留作饲料,而稻谷作饲料占其20%,加上80%以上的农民家庭兼养猪鸡鸭等耗粮型畜禽,养殖一直作为种植业生产的副业以解决自用的肉禽蛋等动物食物需求,人畜粮饲不分,全省农民留粮中有25%实际用作饲料粮,1994年饲料留粮高达360 万吨。不仅农民家庭在粮食使用上粮饲不分,而且粮食生产的宏观指导思想上也是粮饲不分,这种人畜共粮和粮饲不分的粮食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人为增加对粮食供给压力和对土地粮食产出的压力。
2.转变“大粮食”观念,以“粮饲分治”作为新的粮食发展观的突破口。计划经济下的粮食增长方式显然根本无法满足饲料粮增长产生的粮食供求巨型缺口,同时也难于满足主食用粮质量提高的需要,还将极大地抑制食物需求多样化发展。以饲料粮为基础的饲料问题将成为我省“九五”期间农业生产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此既无法靠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也不可能靠进口解决,更不能长期抑制养殖业增长而维系,其出路就在于:改“人畜共粮”为“粮饲分治”,口粮优质化,饲料专业化,人畜分粮。适应食物需求变化而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尤其要重点推进种植业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饲经三元结构转变,改革传统的“大粮食”增长方式,加速饲料专业化发展进程,尤其是饲料粮的专业化生产,使种养业生产在新的增长方式下互补互进。
3.实施“粮饲分治”已有一定的科技基础。目前解决“粮饲不分”最突出的两种思路和科研技术都应引起重视,一是发展专用饲料粮,最有代表性的是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就,培育出来的品种粒大产量高,播面产量高达11.25吨(亩产750公斤)以上,我省可以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第二种思路是在草场草坡较少的地方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和利用农作物禾苗(包括牧草)生物产量和营养产量成倍于粮食籽粒产量的特性割青作饲料,特别是在粮食作物籽粒形成初期收割青饲料与作物多次割青加入少量精饲料代替饲料粮生产的科学试验,在我省多处试点深受基层欢迎,并引起科研学术界广泛重视。
4.实施“粮饲分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我省金华、湖州、嘉兴及杭州等地在养牛、养羊、养鱼、养鹅和养兔等草食性动物养殖方面,农户规模养殖已基本行成,田边荒坡种草已根本无法满足其动物养殖用饲草饲料的需要,有些养殖农户不但在粮田种植高产优质饲草,有的还利用水稻、小麦、番薯等粮食作物割青直接作饲料,结果不但减轻了饲料粮的生产压力,也较大地促进了当地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又如我省临安三口乡的“1112”种植模式,一亩粮田通过作物割青和种植一季杂交晚稻,青饲料可养一头奶牛,收获的稻谷可作为2 人全年用口粮,比较好地解决了田少、粮缺、收入低和发展畜牧业的矛盾。
5.进一步抓好“粮饲分治”重点在于做好科学试验升级和扩大试点。利用粮田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割青由收获粮食籽粒改收青贮饲料的科学试验,是对目前现行的粮食生产思路的一大挑战,为推进“粮饲分治”进一步拓宽粮食发展思路作科学探索,政府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作为解决我省粮食供求矛盾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关键要组织联合攻关,在科学技术研究、技术试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一步作深入研究,今后应重点在两个方面有更大突破,一是在科研方面加强农业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研究深层次合作和系统研究,一是科研要与基层试点结合,扩大试点面。
(1)组织联合攻关, 加速形成“粮饲分治”的配套技术以利推广。由于“粮饲分治”涉及到新旧粮食观念、粮饲生产体系和供求体系,不仅要从农业科研技术方面进行科学试验,也需要从社会发展、经济机制、计划统计等多方面进行配合研究,因此需要组织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统计等专家进行多学科的粮饲联合攻关,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科学探索,加速形成粮饲分治的配套技术,便于选择适当的点进行推广。
(2 )对基层利用粮田种植饲草和利用农作物割青作饲料的情况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以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我省粮食需求构成的变化,将此结果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的最低数量确定粮饲分治的调整空间。由于传统粮食概念和“粮饲分治”后“粮食”概念的不同,通过农业统计制度改革试点或研究确定新的指标对原口径的粮食数量作出修正。
(3 )由于农作物割青技术已由科研人员在我省一些基层试点并获得初步成功,政府部门应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必要的形式加以肯定,并选择几个县在县级范围进行“粮饲分治”综合改革试点。由于试点的面不宽,范围不大,因此对粮食生产和发展畜牧水产业并没有风险,而且可以先享受“粮饲分治”改革所带来的利益。
注释:
〔1〕粮食需求量及构成系按浙江省统计局农业统计年鉴、 省粮食局粮食购销资料和省农业厅粮食生产资料有关数据综合计算整理而成。
〔2〕用1978年到1994 年有关统计数据建立的粮食生产时序自向量回归模型(T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