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纪念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纪念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的丰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碑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交融,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搞、为什么要搞、怎样搞”的问题。这就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市场经济理论,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都得到了重大的飞跃性的发展,并再一次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一)“实践”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任何正确的认识和理论都不是思想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几个“天才”关起门来冥思苦想得到的,而是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以实践来检验,以实践为基石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前无古人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正确,正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面对几十年人们形成的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观念,邓小平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现实状况和要求出发,冲破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领导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首先,在农村集中群众的智慧,摒弃“大锅饭”,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形成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重经济体制,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把农民推向市场。同时,抓住机遇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和我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和力度,在农村首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其次,创办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三,进行城市改革,逐步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市场主体。城市改革的模式大体是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推进的。可见,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践轨迹相一致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

(二)市场经济“手段”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长期以来,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根深蒂固地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就是在西方的市场经济也同样如是。面对这种少见的东、西方观念“趋同”的情况,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求实精神,冲破这双重传统理论,第一次为市场经济“定性”。他指出:“计划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从根本上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中解放出来,明确界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姓社姓资的分界线,而是经济手段和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它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与各种不同所有制相联系,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236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为社会主义服务,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邓小平的这些论述,首先揭示了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它们是反映全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方式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只决定经济效率的高低。由资源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的所有制问题。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它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一个是资源配置问题,一个是资源所有制问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两个基本经济问题,二者既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但又分属相对独立的两个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属社会基本制度范畴,计划和市场属资源配置方式,因而不体现社会的本质区别。

(三)“解放和发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核。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核,也是从国内国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长期以来,人们就是没有清醒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核,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解放和发展决定论,决定着选择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需要。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使社会主义摆脱了自6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困境,激发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电曾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传奇故事》为题,多次作了追踪报道。可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中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选择。

(四)“市场经济异同”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它是指“市场经济的一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封建社会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有资本主义初期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事物,要把握“市场经济一般”,只能向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习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所以,邓小平多次提到采用资本主义方法问题,他说:“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加速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邓小平讲的“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并非指这些方法本身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而是指它们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中采用的成功方法,其中有许多是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所采用。当然,有些方法并不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只是增加资本家利润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这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相矛盾的方法则不能学习借鉴。所以,邓小平在讲到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时,强调是“当作方法采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好方法和制度、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必须正确采用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方法来发展市场经济是方法、是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目的。于是,他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的同时,特别指出“也有不同”。我国所建立的市场经济,其基本规定性是:其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其二,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中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这就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和分配关系这样两个经济制度的基本方面,划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界限。其三,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人们在现代市场经济要有国家干预和调节这一点上可以说形成了共识。但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征,其作用的有效性和总的效益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其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市场经济过程中,采用资本主义的方法,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东西,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和措施,如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健全民主法制,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等。

总之,邓小平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营方法与手段,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又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五)“灵活”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色。邓小平首先肯定,作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体制,资源配置的基础,应该是市场而不是计划经济。他说,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作用,就是要由企业和个人,而不是直接由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决定价格信号,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使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和部门,避免行政计划配置不符合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所造成的浪费。邓小平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又强调这不是不要计划,计划在经济运行中起宏观调控作用,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段。首先,针对不同部门、行业和企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运用两种调节手段。其次,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灵活运用两种调节手段。对此,邓小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六)“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共同富裕始终是他突出强调并多次作出深刻阐述的命题。多年来,他坚持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共同富裕”,最终目标也必须是“达到共同富裕”。对此,邓小平曾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沿着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航向前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自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以9.9%的高速增长,生产力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已有了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到2000年人口增加到十三亿多,人均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和超过,使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在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GDP共计增长66.7%, 平均每年增加10.7%;工农业产值共计增长59%,年均9.7%; 公有成分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55%,年均9.1%。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GDP共增长46%,平均每年增加7.9%;工农业总产值共计增长41.3%, 年均7.1%。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GDP共计增长76.3%,平均每年增加12%;工农业总产值共计增长107%,年均15.7%; 公有成分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75.2%,年均11.87%。这一成就无疑证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综上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就是一场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它以其雄厚的理论实力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不兼容的障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经济学纪念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