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方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文章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预拌混凝土技术的工艺技术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几点预拌混凝土技术质量管理的方法。可见,做好预拌混凝土技术质量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工艺技术;质量管理
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预拌混凝土也因质量监管不善造成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程建设的发展。所以,生产企业必须把注意力转移到对生产质量的控制上来,树立全过程控制意识,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提高预拌混凝土的使用效力。
1 预拌混凝土工艺技术
1.1 材料准备
混凝土拌合物料的质量一定要符合工程施工技术合同、材料标准、规程与规范,并且要求具有质量证明文件以及减半站复试报告单等,并且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外加剂应该使用工程技术合同规定的外加剂,其掺量必须经过试验后才能确定;②用于结构工程是,应该采用 Ⅱ 级以上的粉煤灰;③应该采用卵石或者碎石,并且泥块含量不能超过 0.5%,含泥量不能超过 1%;④应该采用含泥量小于2.5% 的中砂或者粗砂,通过0.3mm 筛孔的砂,应该超过16%;应该采用 32.5 以上的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⑤当材料进场时,应该检查其是否符合工程的相关规定,合格的材料才能使用;⑥材料进场时,不能混仓,应该根据水泥的强度、品种等,进行分开放置,粉煤灰筒仓应该有明显的标志,不能和水泥混仓,并且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在储存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受潮。
1.2 搅 拌
搅拌是预拌混凝土施工工艺中的重点环节。①在混凝土搅拌开始之前,搅拌操作人员应该根据相关的任务单以及本日配合比,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原材料的数量、规格、品种等,并认真做好施工记录;②搅拌时,根据工程名称、材料配比等实行配合比挂牌制度,实验员在施工之前应该测定砂石的含水量,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每盘砂石的加水量,并做好施工记录;③搅拌的操作流程为:根据配合比进行投料,投料的顺序为投砂石→投水泥和粉煤灰→外加剂→搅拌→加水→搅拌,并且根据该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搅拌方式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当搅拌完成后,应该做好施工记录;④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该根据斗容量、坍落度、搅拌机的类型进行确定,如果需要加入掺合料或者外加剂时,应该适当地延迟搅拌时间,通常延迟25s左右;⑤ 在搅拌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坍落度的变化以及搅拌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做好施工记录。
1.3 运 输
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流程为:首先确定预拌混凝土的运输车以及运输路线;运输车装运混凝土的筒体内不能有积水;在运输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搅拌桶正常、持续的慢速运转;运输、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该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4 浇 筑
预拌混凝土浇筑的流程为:根据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以及施工要求,控制混凝土入模的温度;根据建筑部位的不同以及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定混凝土浇筑的供应速度,并且保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根据分层浇筑的流程,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完成后,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完成后,对上一层混凝土应该进行施工缝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预拌混凝土技术质量管理的方法
2.1原材料的控制方法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建筑原料,其原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提升的关键。预拌厂家实验室要对应用前的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做好取样检测,主要检测的重点原材料有: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①水泥的控检测:按照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周围的环境,要对水泥的类型、品质、标号等进行选择,在不同类型的水泥品种中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水泥进行配置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表明,水泥在强度上是不同的,一般都要比混凝土的强度高很多。②砂石:要对砂石质地、含泥量、细度模数、颗粒级配、压碎指标等进行测定。很多砂石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为此要重点测定。预拌混凝土中砂的细度模数要在3.5-1.7之间,并且砂的含泥量最好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③混凝土用水: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主要控制项目有:PH值;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等。④外加剂也是预拌混凝土中必要的物质,应对其进行适配检测,检测其与水泥的适应性,是否满足混凝土性能指标,氯离子含量是否达标等。同时,要控制好掺量,不能私自添加。
2.2 配合比的控制
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耐久性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在以往按强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中,首先按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如今按耐久性要求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首先是根据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确定混凝土的水胶比和各种胶凝材料用量。在条件许可下,尽量选用较低的水胶比,减少单方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并减少收缩量,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非常有利。
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混凝土中多加水泥是无害而有利的。存在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传统混凝土的性能评定是以强度为主,而多加水泥就能在更高的概率下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但多加水泥并不能获得高性能混凝土,因此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比原来更加严格地控制混凝土的配制,不能用高强度来代替管理,要做到设计什么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就生产什么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设计,也不高出很多。
2.3采用科学的搅拌工艺
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不仅存在物理作用,而且存在水化反应等化学作用,混凝土的搅拌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达到均匀,并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特别是在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中掺入多种矿物掺合料,如何保证多元复合胶凝材与粗细骨料和水均匀的分散而不会结团,选择合适的搅拌工艺就尤为关键。目前,混凝土搅拌工艺主要有两种:①一次投料法,即将胶凝材料、粗细集料、水、外加剂经计量后一次投入搅拌机内进行搅拌,搅拌一定时间后出料;②多次投料法,将胶凝材料各粉体材料和细骨料投入搅拌机搅拌30s,然后投入全部的拌合水及减水剂搅拌30s,最后投入粗骨料搅拌60s 出机。采用多次投料法搅拌完成的混凝土质量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根据拌合物的稠度、搅拌机的功率等确定。实践表明,总搅拌时间不能少于 2min,搅拌时间从投入固体原料后搅拌机开动时算起。
2.4运输过程的控制
在运输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专用的混凝土罐车进行运输,并且根据运输的方式、运输路线、天气、季节、路况以及运输的实践,调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该过程应该有专业的监理工程师、质量管理人员以等进行控制。
2.5浇筑的质量控制方法
浇筑是预拌混凝土应用到建筑施工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对浇筑质量控制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确保上层、下层的混凝土在凝结前完成浇筑,浇筑时要按照由远及近、由低向高等顺序,并且要按照竖直方式浇筑,在完成浇筑以后还要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降低混凝土的裂缝发生几率。在浇筑完成以后,要进行洒水养护,预防早期裂缝的出现。
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贯穿设计、生产、运输和施工。总结下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进行用水量的控制。能控制好用水量,将为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混凝土的强度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伟东.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2]容玲敏.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工艺技术与质量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4(5):359-359
[3]覃明勇.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及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J].广东建材,2013,(4).
论文作者:王加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强度论文; 水泥论文; 时间论文; 砂石论文; 材料论文; 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