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股骨骨折麻醉中的应用论文_罗玉金,伍国芳,贺涛 肖伟波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在儿童股骨骨折术中镇痛效果及对患儿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A组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B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记录不同时点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统计两组患儿术中麻醉药用量,观察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患儿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可以达到对儿童股骨骨折术中有效镇痛及改善患儿苏醒质量。

股骨骨折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手术,既往多在单纯全身麻醉下完成,但存在苏醒期长,苏醒后躁动哭闹等不良反应,不利患儿的康复。因此,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的联合可减少单一麻醉的并发症,增加患儿的安全性。区域麻醉可有效缓解小儿术后疼痛,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区域麻醉的一种,通过阻滞目标神经使其支配区域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1]。本研究拟评价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在儿童股骨骨折术中镇痛效果及对患儿苏醒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择期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儿32例,男17例,女15例,ASAⅠ或Ⅱ级,年龄8-14岁,体重23-35kg。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B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患儿进入手术室后进行持续心电监测,记录入室10min后患儿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心率作为基础值。两组均实施气管内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按顺序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1mg/kg、芬太尼5ug/kg,维库溴胺0.08mg/kg和异丙酚2mg/kg,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行全程机械通气。A组在全麻下实施后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使用局麻药0.2%罗哌卡因1ml/kg,总量不超过30 ml。两组患儿均异丙酚及芬太尼泵注维持麻醉,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松,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维持两组患者BIS值在50±5,根据BIS值来调整静脉麻醉药物的泵注速度。缝皮结束停止异丙酚及芬太尼泵注,并送麻醉后恢复室苏醒。

1.3观察指标:记录麻醉前(T0)、手术结束时(T1)、气管拔管前(T2)、拔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统计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观察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停药后患儿开始哭闹的时间)和清醒时间(停药后患儿对语言有反应的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观察记录术后躁动哭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循环功能指标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A组少于B组(P <0.05)。A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短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少于B组(P <0.05)。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人苏醒质量比较(n=16 ±s)

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股骨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患儿卧床的时间,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风险。由于小儿个体特殊,多数不能配合外科医生完成手术,需行全麻,但单纯全麻,往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术后易发吸吸抑制、躁动等并发症,麻醉风险增加。外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能够减少全麻药物用量,达到充分的镇静和镇痛,减少全身麻醉并发症,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2]。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观察其对儿童股骨股骨术中镇痛效果及对患儿苏醒期的影响。

骼筋膜腔隙是一潜在腔隙,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均贴骼筋膜后方走行,骼筋膜间隙阻滞可以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完善的区域神经阻滞关键在于定位,超声技术实现神经定位的可视化,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已逐渐用于手术镇痛,并取得满意效果。超声引导下骼筋膜间隙阻滞通过辨别阔筋膜和骼筋膜,直视下将针尖放到髂筋膜下方,并可观察到局麻药的扩散,阻滞成功率高[3]。小儿股骨手术多选择大腿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因此,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有效阻滞才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者中两组患者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A组低于B组,可见A组中患儿术中镇痛效果优于B组,其机制与超声引导下骼筋膜间隙阻滞通过阻止外周神经水平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降低应激水平相关。本研究者中A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短于B组,其机制为通过超声技术实现骼筋膜间隙注入局麻药药对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阻滞,实现手术部位的有效镇痛,这种复合麻醉方式,与单纯全麻比较,减少全麻药物用量,避免了使用大剂量阿片类镇痛药物带来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抑制的危险,减少呼吸道梗阻、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躁动等全身麻醉并发症,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卢亚楠等[4]研究发现术后疼痛是导致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少于B组,证实了有效的镇痛效果可以减少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可以达到对儿童股骨骨折术中有效镇痛及改善患儿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工晓林,张人志,王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骼筋膜腔隙阻滞的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9):2602-2605

[2]崔旭蕾,徐仲煌,郭向阳等.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8):702-704.

[3]魏长娜,王深,单海华等.超声引导下骼筋膜腔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10):1175-1177.

[4]卢亚楠,许冬妮,周嘉嘉等.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2):240-24.

论文作者:罗玉金,伍国芳,贺涛 肖伟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股骨骨折麻醉中的应用论文_罗玉金,伍国芳,贺涛 肖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