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投资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宏业人才当先”。今天,世界各国都将教育作为兴邦立国、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党的十四大要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充分的供给和保障。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相对滞后、僵化的教育投资效率模式得到革新发展,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体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育投资定义的界定及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育投资就是指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称为教育资源。其中的财力是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形式,如果用于教育活动的资源都用货币形式表示,教育投资可称为教育费用的投入,它根本区别于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它通过教育产品(劳动力能力)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一国教育资源投入量的大小,增长速度的快慢,教育资源分配和投入方向是否合理,还直接关系着教育经济效能的发挥,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等能否合理、协调、稳定地发展与增长,关系着社会生活各领域能否有效地运行。因而正如邓小平所谈到的:“教育投资和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促进其良性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把握教育投资的定义、研究教育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密切注视它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保证教育投资的数量、速度、结构、比例的合理性、协调性。理解了教育投资的定义和意义就不难理解教育投资体制,笔者认为所谓教育投资体制就是有关教育投资方面的政策、法令、制度等,是从宏观方面去讲的。
那么在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如何呢?从总的趋势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走人民办教育的道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注重教育投资的增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都做出过明确的政策规定,从而使教育投资呈逐步增长之势,例如:从1978年到1987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教育经费增加2.45倍,年平均增长14.7%,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为8.7%,前者较后者高出6%,1987年教育总支出为274.62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1.2%,比1978年提高4.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教育投资在保证教育发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确实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也仍不可避免地有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从来源上看,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内有计划的拨款,包括国家预算安排给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部分。此外,由于我国仍存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所有制经济,存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形式,以及各类教育的不同管理和组织形式,所以在教育来源上也有多种渠道,例如:有教育费附加,厂矿企业利润留成,事业单位计划内外资金用于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职工教育的经常性费用或基建费用以及集体企业、乡村集资援教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总体上去分析、权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育投资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单一化”轨道,还留有计划经济下的深深的烙印,“单一化”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等、靠、要”现象还普遍存在;另外,国家对地方、学校的放权不够,对学校的经营权、自主权统得过死,包办太多,致使多渠道性“谋资办教”没有灵活性、开创性,没有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虽然改革方向明确,但没有突破性进展,教育投资来源仍有“杯水车薪”之感。
(二)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同世界各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或许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埃及)等相比,还是显得投入量较低,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本科生虽然每人每年费用2000多元,但大约只相当学校实际需要的1/3到1/2,据报道:从1992—2000年国家财政对高教的投资最高额为240亿元,只能满足高教需要的60%,尚存40%即160亿元的大缺口。
(三)教育投资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一直高于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造成了严重的倾斜面。据调查,培养一名本科生国家每人每年出资2300多元,而培养一名小学生、中学生的人均投资却只有100-300元左右。这种巨大的差额,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中是罕见的。
(四)省级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行政领导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在目前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投资热于经济开发,亟待调整。
(五) 公用经费缺口大。在教育投资的分配体制上,目前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教育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比重越来越大,而公用经费增加甚少,后者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32.3%降到1991年的26.58%。公用费的不足已严重影响着诸学校教学活动的正
常进行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 普通中小学在校人均经费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因各地农村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方或群众集资的差别,致使平均费用差异更大。城乡差异显著。广
西省一城市小学生人均费用120元,而相应的其一农村小学生人均费用才仅20.89
元。所以本来人口平均教育投资量就低的我国,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别更增加了形势的严
我国教育投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忧虑,而新的市场经济也在呼唤着教育投
资体制尽快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投资体制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产权化、社会化的经济,要求一切社会经济生活都要通过市场,因而
市场也必然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投资要遵循供求关系
和价值规律,要以市场为基础,使一定时期的教育投资恰当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具
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 市场经济的迫切性要求始终保持教育投入的超前性。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
投资,教育事业是一种生产事业,市场经济下世界各国都重视人才开发,大力投资兴教。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长,未来建设人才需
要提前投资培养。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大批量的,且具
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投资必须超前,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家
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否则就将导致
人才供给不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要求建立教育投资的信息反馈机构。教育投资和市场经济
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决定着教育投资的规模、比例和速度,当供
过于求时,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反之则将造成资金的短缺,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灵敏的信
息网络,及时预测和研究市场所需人才的层次、类别和数量。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反馈机
制主要是以国家为中介,沟通高校与社会的信息,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
而纵向的信息传递网络不能及时对市场的新要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致使教育投资不能有的
放矢。只有建立起短捷动态的信息反馈机构,才能为教育投资按上“指示灯”。
(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要求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机制下,竞争是
无情、激烈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要求教育投资应在均衡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突
出其经济效益。对办学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市场需要的学校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对一些办学效益差、无质量、无活力、拖后腿的学校,可以在允许范围内让其“破产”
,减少有限经费的无效使用。
(四)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建立起完备的教育投资“回收机构”。它是社会经
济领域重要的投入产出部门,它可以对其向社会、单位提供的科研成果及人才输出回收“
培养费”。从而为国家和学校留出回旋的余地。
(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教育投资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灵活性代替
了过去计划经济的统一性、死板性,这就要求教育投资要尽快摆脱“单一化”、“空洞化
”的模式,要广开门路,引导、确立、完善社会各有关机构投资兴教的责任和义务,拓宽
教育的经费来源。
(六)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的特征要求《教育投资法》的尽快产生,从而使我国的教
育投资早日走上民主化、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必然激励着我们对“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体制”去认真地探索
三、对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涉及面广,制约因素也比较多,本义将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
就有关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经费应由各级政府负责统一筹措。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中等以下的教育,除大政方针和
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学校的领导、管理,责任和权
利都在地方,实行教育行政权以地方分权为主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实行分级分口管理,
主要是中央和省两级办学。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
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体制,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决定着投资体制,市场经济下
为了适应教育体制和财政改革的要求,教育必须实行由各级政府统一筹措经费的办法,分
级管理,分级负担。由各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办学需要和财力情况来确定其经费筹措的
方式方法,使其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教育经费的筹措,
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事业的发展,其根本权利应由中央决定,以加强教育经费的宏观决
策,由此形成一个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分级办学、分级统筹和管理的
教育投资体制。
(二)确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目前,在我国的全部教育投资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是主要部分、主要来源。究其原因
,是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导地位,财政收支是由政府掌握的,具有高度的
集中性。从受益的观点讲,办教育的受益者首先是国家和社会,所以教育经费仍应以国家 财政拨款为主,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所决定的,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投资不应
该全由国家一方面包下来,而应走多渠道辅助筹措的道路,这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紧缺的
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试行征收教育税制度,取消城乡教育附加。城市(含县城)凡交纳产品税、增值
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按三税的2%左右计征;乡村及个体企业按销售收入的0.5%
左右计征;城镇就业职工按工资总额的2%左右计征;农民按人均纯收入的1%—2%左
右计征。如此按照中央关于教育投资的方针政策建立起层层完备的教育税系,将成为教育
经费的稳定来源。
2.设立各级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各级学校的校舍设备的正常维护或更新,填补公用
费用缺口。教育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从预算调节基金地方分成
部分提取,从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费中提取;社会集团购买专控商品附加费的全部,从超计
划生育罚款中提取,以及加上勤工俭学的收入等。
3.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和杂费标准。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标准,让家庭分担一定的教育经费。上学交费,尤其是上大学要交费,是世界多数国家普
遍采用的办法。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情况看,担当一定的教育经费是完全可能的。
4.大力发展高校的科技开发创汇和增加校办产业创收,增强学校自身内部的“造血
功能”。高校拥有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和尖端设备,完全可以部分面向市场提供科技服务或
开发科研成果创作。校办产业作为校院内的一种“特殊”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
条件(例如税收息率低,国家原材料价格优惠,高校的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
等),扩大投资,扩大规模,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投资
5.改革现有的办学体制,减轻国家负担。目前我国的办学主要是公办,统一要求,
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如果将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改为民办或民办公助,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
校“齐头并举”的多元道路,在无形中引进社会上许多有钱人的资金办教,将缓解目前教
育经费紧缺的困难,将减轻国家教育经费的负担,促进教育资金的有效周转。
6.实行有偿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要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教育成本补偿
,作为教育投资的部分回收费使用。
7.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提倡、鼓励集
体、私人及海外华侨投资办学。同时,注意精简学校内部机构,加强管理,严格把关,消
灭教育经费的浪费现象。
(三)要区分各种教育类型,合理确定各类教育的投资形式,要使教育投资具有分向
性、针对性、确定性、稳定性。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特别是小学、初中
属义务教育阶段,按计划在2000年要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其正
常办学经费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要充分调
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职教的局面;各级各类政府要
拨给部分经费;正常公用经费要靠学费和校办产业收入解决。普通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各
方面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各级政府要保证其办学经费和建设基金的
需要;同时,要逐步增加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负担比重,提高学杂费标准,自费生、委培
生做到按实际培养费收取,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办学经费应有各企业、单位、部门自行
(四)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投资分配体制,适当突出经济效益。教育投资的分配体制是
指教育经费在教育领域内部如何分配的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的分配极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小学生、中学生年平均费用偏低,而大学生年平均费用偏高,其差距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的侧重点,应增加初等教育的投
入,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国民的素质教育工程;另外,对于许多边远、贫困地
区的教育,国家应多给予“扶贫”援助,尽量避免教育的停滞和萎缩;面对于许多资源充
足、收入多、效益好的学校,国家可以减少或取消拨款。市场经济下,教育投资分配体制
在综合平衡、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应当提高某些高校教育中应用专业、社会市场急需专业
的投资,突出经济效益,而对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应压缩拨款数,或勒令其“破产”,避
免资金流向“误区”。一句话:我们要建立起合理的教育投资分配体制,促其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良性循环,争取以有限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益。
(五)应健全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教育投资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是
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我们进行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还要切实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管理,
理顺并建立起各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例如:从省到县、乡人民政府都要成立多渠道筹措
教育经费委员会,负责各地的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要建立各地教育投资的信息反馈机构
,及时研究市场需求动态,研究各个层次、领域教育投资的比例同市场的配置,研究世界
各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成功经验,进行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使投入能够始终扣住市场经济
的脉博;要成立教育投资检查评估和奖惩制度,由教育、计划、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
教育经费的筹措、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好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差的要通报批评,做
到奖罚分明;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要求制定《教育投资法》、我们只有尽早推出《教育投资
法》,才能将国家的教育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统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可靠地保证办学
经费筹之有道,取之有理,来之有源,用之有法,把教育投资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就教育投资而言,它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地进行研究
和探索,才能完成教育投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建立起富有成效
的教育投资模式,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经费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教育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