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大米:“高品位”背后的秘密——对区域公用品牌“盘锦大米”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盘锦论文,大米论文,高品位论文,区域论文,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和2012年,盘锦大米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一名。在2013年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国际品牌农业发展大会上,盘锦大米获“中国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盘锦大米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是盘锦市政府大力宣传推介的结果。凭着过硬的质量,盘锦大米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很多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
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湿地之都”——辽宁盘锦地处辽河下游,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核心地带,地面覆盖着深厚的淤积物,是在河流冲积和海洋沉积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表,构成了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面积31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80%。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生态的稻米,铸就出中国名牌——“盘锦大米”。
先有盘锦大米后有盘锦城。据史料记载,1907年盘锦开始种植水稻,之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28年,张学良创办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先河。从那时盘锦大米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48年,盘锦解放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垦荒造田,兴修灌溉网,改良土壤,尤其是以国营农场为单位进行农田开发建设,为盘锦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盘锦大米的“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盘锦城是在盘锦垦区的基础上成立的。
在盘锦水稻种植历史上,独特的“移民文化”促进了稻作文化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数以万计的“五七大军”和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盘锦,开发“南大荒”。他们参与农村生产建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推动了盘锦水稻耕种技术的进步。在他们与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满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大片的稻田。随着70年代末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家乡,“盘锦大米好吃”这句话传遍了全国,盘锦大米逐渐开始“名声在外”。
如今,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8万亩,年产优质水稻100多万吨,成为我国著名的优质稻米高产区。盘锦大米的“名声”越来越大。盘锦市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市领导孙占明对记者说:“盘锦大米好是客观的,但好的区位优势能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盘锦大米也需要打造品牌,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业化经营推动品牌提升
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使盘锦大米浓缩了水、气、土之精华,成为天然的生态佳品。盘锦因此被誉为“中国生态稻米之乡”。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盘锦大米?孙占明告诉记者:“我们坚持把目光投向全国,投向海外,在提高盘锦大米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上,着力做精、做强,不求最大。”
围绕提升盘锦大米、河蟹等主要农产品国际化品牌进程,目前盘锦市在建和投产的超10亿元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有12个,超亿元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项目3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3个,带动农户20万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95个。“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
盘山县沙岭镇四合村农民孙宪录家有20亩地,去年种了企业订单品种,企业收购时一斤要比市场价多2毛钱。虽然产量低,但仍比种普通水稻一亩地要多收入200多元。到2012年年底,盘锦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3元,同比增长17.5%,居全省第三位。
盘锦大米在2011中国粮油榜推介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佳粮食地理品牌”。在2012中国优质稻米(盘锦)交易会上,盘锦正式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生态稻米之乡”称号。在2013年中国优质稻米(盘锦)交易会上,盘锦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粮食城”称号,并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大米河蟹展销会,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盘锦大米在市政府的推动下进入高端市场。已与北京首农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盘锦大米为首农集团大米类唯一保供粮,并采用质量可追溯二维码准入制度,进入首农集团北京连锁超市。与中国饭店集团签订了盘锦大米供货协议,与北京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盘锦河蟹供货协议等。盘锦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今年继续在北京举办大米河蟹展销会,扩大盘锦大米的影响力。
质量赢得品牌生命力
“质量决定品牌,打品牌关键抓什么?抓品牌质量,靠质量赢得品牌的生命力。”孙占明向记者阐述了他对品牌质量的认识。目前,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168万亩,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130余万亩,占种植总面积近80%。
如何种好水稻?盘锦市政府前几年一直在搞“四子工程”,第一项就是稻子工程。注重高产生态栽培,大力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工程,2013年全市共落实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58个,全省承担创建任务最多。全市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水稻生态栽培和单季水稻产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注重推进规模经营,制定推进农民土地流转专项鼓励政策,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土地托管模式,全市土地流达到62.1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7.6%,土地流转率居全省首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
盘锦市农委主任梁建柏向记者介绍,他们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了水稻新品种,盘锦水稻种植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盘锦紧紧依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的优势,建有机大米、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三大生产基地,同时创造性地实施“稻田养蟹”模式,实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季双收”最佳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如今,“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田养蟹新技术已在全市农村全面铺开。
据统计,目前盘锦全市河蟹养殖规模达152万亩,其中稻田养蟹75万亩。河蟹是生态的标识,因为它对化学品非常敏感,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影响河蟹脱壳,因此养殖河蟹的稻田不能打农药和除草剂。河蟹在对稻田环境起到监控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病害发生,稻田养蟹采用宽窄行增加了通风效果,减少了发生稻瘟病,同时河蟹可起到除草作用。河蟹的粪便还能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稻蟹共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生产优质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配合稻田养蟹工程,盘锦在水稻、河蟹主产区,全面推广高留茬、稻草还田的生态种养方法,大范围推广生物、矿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盘锦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的生产面积比重逐年增加,盘锦大米越来越生态优质。
源头可追溯杜绝假冒
为了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真正的盘锦大米,保证盘锦大米“高品位”地位,2013年4月,盘锦市政府全面启动稻米质量安全追溯工程,成为国内首家直接对稻米进行质量追溯的地方政府。建立了盘锦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盘锦大米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规范“盘锦大米”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
盘锦柏氏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明玉说,柏氏人始终以“弘扬盘锦稻作文化,发展柏氏大米品牌”为使命,以“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为模式;通过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构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盘锦大米。
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蒋建炜向记者介绍说,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水稻的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信息通过二维码技术记录下来,制成标签,贴在盘锦大米终端产品上,每品一签,数据具有唯一性,不能假冒。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或者通过盘锦大米质量保障公共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对所购大米的生产加工信息进行查询,并可通过刮开防伪码查询盘锦大米的真伪,实现了盘锦大米质量“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
联系电话:010-85815522转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