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讨论、探究、阅读”,提高教学效果论文_季敏 邱卫荣

季敏邱卫荣

摘要:对义务教育课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中增加的“讨论、探究、阅读”等栏目的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些内容可以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探究能力与协作精神和开阔学生视野,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栏目的功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讨论;探究;阅读;效果

义务教育课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增加了“讨论、阅读、探究”等内容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讨论、课外知识、探究主题、阅读材料等,充分的利用好这些内容,组织好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深化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好这些内容,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利用“讨论”内容的设计来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讨论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就会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讨论”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有开口的机会,有发言的权利。只有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个性才能逐渐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

学生有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实质上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反思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竞争意识、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个性拒绝类同的创新过程。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材料》中的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时,教材就直接利用一个讨论板块让学生讨论。

“比较下图所列的塑料制品,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于塑料产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物品,学生之间就有很多的共鸣,因此讨论起来就非常的激烈,以至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无形之中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这时教材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个讨论内容“如果丢弃厨房里用塑料制成的物品,那么,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这些内容对于全班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平时不敢发言的(怕自己说错)学生都张开了嘴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可想而知这时的教学情境已经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这也是实现了新课标教材增加“讨论”内容设计的目的。又如教学八年级上《水的压强》一课时内容时,教材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讨论内容“你知道增大或减少压强有哪些方法?你能列举多少日常生活中有关增大或减少压强的例子?”学生自发地讨论随之展开,不但气氛热烈,而且思维的容量也较大。在教师的指点和调控下,使整堂课一直处于生动而有序的讨论的气氛之中。

在讨论过程中,理解较好的学生能够帮助理解差的学生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学生解释问题更易被学生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说教。还能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下课讲到尾”的旧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教材中增加的像这样的讨论课题不胜枚举,例如:“参照酸与碱性质的推断方法,你能否推断出盐有哪些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何意义”、“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机械效率”、“有一只瓶子,里面装着铁屑,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等。

作为教师应善于研究和设计“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轮彩虹。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利用“探究”内容的设计,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1.利用课内探究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利用新课标教材中增加的课内探究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诱使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敞开探究思路,提出不同的意见,得出不同的结论。

案例:对于《研究电磁铁》的设计

旧教材:仅提供了实验器材,之后,设计了三个问题:(1)电磁铁的磁性跟电流的通断有关系吗?(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电流的大小有关吗?(3)对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的匝数有关吗?

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都详细写出了实验操作的方法。

新教材:提供了实验器材和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出怎样连入电路,怎样使用等问题后,进行了如下安排:①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②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③针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所用到的研究方法。④进行实验,交流结果。从以上教材对同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新教材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敞开探究思路,提出不同的意见,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铁芯的材料、粗细、长短,导线的粗细和长短等因素有关,经过大家一起归纳小结,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两个主要因素都得到了理解。

2.利用课外探究内容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外小课题的设计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所确定的、由学习小组共同去完成的、体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科问题或专题。科学探究的课题是源于学生觉得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科学的各种原理是探究性课题一个好的选择,而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也是有意义的探究性课题的一个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及热点问题亦是探究性课题的又一重要选择。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究、不断深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要很好的把握。在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杠杆》学习中,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课外探究性课题——寻找自行车中的杠杆。自行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运用已学的杠杆原理去寻求发现其中有哪些杠杆,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针对这个课题,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改动,把针对的对象由自行车扩展为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家用摩托车、推拉的旅行箱等,还可以自己去发现。我把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等因素,混合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个组分别去探究一种用品。并要求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发现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在小组协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当然像这样的课外探究小课题很多,比如:“寻找人体上的杠杆”、“杠杆能够省力还是费力”、“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等。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布置恰当,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样的阅读内容的设计,开阔学生视野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丰富的阅读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一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因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然后对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人的肾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尿液等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除体外,人体就会中毒,甚至死亡。那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回答:“做肾脏移植手术”、“换人工肾”等,然后教师又追问:“人工肾是什么样的呢?这时有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就是人工做的,大小大概是跟人的肾脏差不多大,然后安装在体内。”教师听到这大吃一惊,“你们都这样认为吗?”只是听到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呀”。这时教师就将人工肾(包括图片)这段阅读材料显示在大屏幕上,

阅读材料: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常用人工肾来透析血液。人工肾是一个透析器。用插管奖病人的动脉血引入透析器,经过透析后,再将血液送回病人的静脉中。透析器的主要装置时半透膜。血液流经透析器时,其中尿素等废物即被析出。

学生仔细阅读后,大家都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说明阅读材料这一内容设计在科学教材中的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又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给我们的启示”、“焦耳”、“侯德榜”、“氢气的发现”、“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巴斯德的发现”、“袁隆平”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艰苦的奋斗历程,领悟科学家们坚持真理、坚忍不拔、拼搏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而如“信鸽导航与地磁场”、“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人体中元素的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核电站的安全性”、“金属污染与除污技术”、“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维生素的发现”等阅读内容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主体知识的理解,改变了一些学生从不关心和阅读科学发展史的习惯。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精彩,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教学思想,应舍得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防止束缚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利用新课标教材中增加的“讨论、探究、阅读”等内容的设计来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运用。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的能力及自身特点,适当地变化教学方法,把几种教法组合运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长虹.课堂教学技能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2]唐连君.新课程教学设计·科学·九年级[M].北京群言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9.

[3]郭东岐.新课程教学案例荟萃·科学·九年级·[M]·北京群言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楚门一中317600)

论文作者:季敏 邱卫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巧用“讨论、探究、阅读”,提高教学效果论文_季敏 邱卫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