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文学研究

吕祖谦文学研究

谭钟琪[1]2002年在《吕祖谦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吕祖谦是南宋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不拘门户之见,以综合各家学说为己任。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南宋思潮的总趋势。同时,吕祖谦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相当丰富,除了有诗文集《东莱集》四十卷流传下来,他编撰的唐宋古文家的选集《古文关键》两卷和北宋一代诗文总集《宋文鉴》一百五十卷,皆为后代士人所推尊熟习、模仿效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吕祖谦的关注却很不够,研究者的视线也往往停留在理学的范围内。吕祖谦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以及其对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从上述思路出发,本文试以作为文学家的吕祖谦为研究对象,围绕吕祖谦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批评为中心,拟对其文学思想和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力求恢复吕祖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吕祖谦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指出其文学创作的源流。他的写景抒情诗清新流转,是对其伯祖吕本中“活法”理论的继承;他的散文议论则辩驳凌厉,叙事则曲折详整,接近北宋古文家苏轼和王安石的文风。第二章归纳了吕祖谦的“文道并重”、“切于实用”的文学思想,并多视角追寻了其成因:一是“不名一师”的家学渊源和“兼容并蓄”的理学思想的折射、二是南宋中期理学与文学融汇的大趋势的反映,叁是北宋古文运动确立的讲求实用的文学观念的影响。第叁章从《古文关键》和《宋文鉴》两部选本出发,阐述了吕祖谦的散文批评理论和文体理论。第一,吕着《古文关键》两卷,首开南宋文章评点之先河;第二,吕氏晚年奉旨编选北宋一代诗文总集《宋文鉴》,为理学家编选文学总集之滥觞。 综合叁个章节,杰出文学家吕祖谦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南宋时期是一个理学繁荣的年代,理学家的文学活动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理学家中兼擅文学者亦不乏其人,但除了朱熹以外,至今各种文学通史着作对这些理学家的描述过于简单和程式化。正是有感于此,本文选取理学家的文学观为切入点,以作引玉之片砖。

姚红[2]2009年在《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文中认为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研究一直颇受学术界关注。最近二十多年来,学界越来越多地以家族的视角研究文学,这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反映出宋代文学在文化学视野下研究的一种趋势。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簪缨世家,文献相继,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世家大族之一。本文力图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的政治活动和文献着述做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其源流做清晰描述,然后从家族文化层面予以解释。同时,通过对这个家族的研究,指出在“唐宋变革”说之外,还存在一种家族生存发展的新的范式。通过以上研究,为以后进一步从学理上挖掘吕氏家族的政治活动、文学成就及学术地位奠定基础。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动机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也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特别是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次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的政治活动和文献着述做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为人们全面了解这个“簪缨”世家和“巾箱”世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第一次对宋代东莱吕氏的源流做了清晰描述,同时,通过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的研究,指出在“唐宋变革”说之外,还存在一种家族生存发展的新的范式,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细节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创新之处。第一章通过对墓志铭、行状、史传、笔记小说以及家谱等诸多资料的搜检,对东莱吕氏渊源、宋代世系行状及姻亲关系作详细考论。东莱吕氏在唐五代就较为发达,由五代入宋发展成一个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大家族,在普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宋代显得十分突出。第二章将宋代东莱吕氏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在宋代政权建设中的作用和主要成绩,也对一代名相吕夷简的任相政绩重新加以审视和评价。第叁章对吕氏家族的着述进行了全面考察,也钩辑了其家族成员部分散佚之文献,以期尽可能多地还原家族着述,并对现存善本文献做一综述。第四章分析了吕氏的家族文化,吕氏是科宦世家,家风严谨,家学淳厚,这叁者是家族能维持二百余年门风不坠的重要原因。本章还从经史集叁个方面阐述了吕氏家学及其特点。

吴迪[3]2011年在《吕祖谦散文研究》文中指出吕祖谦的理学思想、散文理论、散文创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关于吕祖谦理学和文学思想的研究,论着较多,相比之下,散文创作的研究论着较少。能把散文与其理学思想、散文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则更少。本文主要以吕祖谦的散文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将这叁部分结合起来,试图探寻叁者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以期对吕祖谦的散文有更全而、深入的理解。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正文共分叁章,第一章对吕祖谦的散文理论进行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揭示出吕祖谦以道主内、以文主外,以道为根本、以文为辅助,以经世致用为贸目的的散文理论。第二章探讨吕祖谦散文的经学渊源,试图理清其散文与其经学修养之间的关系,他的散文创作更倾向于研读经史养其根本,所以他对经书的学习和借鉴更倾向于思想而非技巧。第叁章研究吕祖谦文论与文风的离合异同及其原因,揭示吕祖谦前期文论与文风相符,后期却背道而驰的现象及原因。

李升[4]2010年在《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学术与诗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代家族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又一个新的文学研究领域,它是以家族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是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形成的一个结果,反映了当前学术研究向学科融合的发展走向。本文在这种学术背景启发之下,选取宋代东莱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因该家族为宋代名门望族,它不仅在北宋政治地位显赫,吕氏家族学术的成就也使得该家族在宋代享有盛名,同时在文学方面,吕氏家族出现了像吕本中这样的文学大家,这使得吕氏家族在宋代文学史上处于一种不容忽视的地位。总之,东莱吕氏家族在宋代家族中很具有代表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对象,只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吕氏家族的学术为切入点,围绕学术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吕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本文首先按照吕氏家族成员学术的不同特点将吕氏家族学术发展期分为形成、转折和成熟叁个时期,然后重点研究这叁个时期内家族成员的学术与诗文创作之关系,每个时期均以该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为研究中心,为避免挂一漏万,在研究中也注意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比较,这也就是本文的第二、叁、四章的内容,为全文主要的叁个部分。本文通过研究吕公着、吕希哲、吕本中、吕祖谦和吕祖俭等吕氏家族成员的学术成就及诗文创作发现,随着吕氏家族学术特点由“学粹”而“广大”,家族成员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变得由不重视到重视起来,同时还发现吕氏家族学术传承明显,家族成员的学术成就随着家族学术传承的累积而不断增大,他们的诗文创作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学者气质,这些都说明了学术对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林怡[5]2006年在《论“东南叁贤”的散传》文中研究指明散传作品是传记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数量繁多,风格各异。虽然其中占绝大部分的墓志、行状、碑铭不具备较高的文学性,但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它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和文学内涵,也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学性能和文学价值。因此,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 本文选取“东南叁贤”的散传作为研究对象,认识到“东南叁贤”的成就虽然在理学领域,但是理学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传记作品的研究更是少有人涉足,因此具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同时也发现,“东南叁贤”不仅创作了众多的散传作品,而且他们丰富深厚的学识,兼容并蓄的思想,特别是理学的修养,使他们的散传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表现出与文学家创作的某些不同之处,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立足于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试图总结出张栻、朱熹和吕祖谦传记创作的特色,揭示出他们作为同一时期的同一流派,在创作上的相同和相异,以及他们与其他文学家创作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出“东南叁贤”对于传记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给后代传记创作带来的影响。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对散传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从宋代整个传记发展的背景对“东南叁贤"的散传创作进行观照,阐发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旨在分析张栻歌颂忠臣贤吏的英雄主题和营造大气平实的散传风格;第二章,重在强调朱熹的散传创作所带来的写作体例的变化和思想的强化;第叁章,意在表现吕祖谦文笔流畅,形式灵活,寓文学笔法于创作的散传特色;第四章,从社会、文学和理学叁个方面对“东南叁贤”散传特色的成因进行分析;余论部分,从崇高的学术政治地位和书院的文化教学影响,来说明“东南叁贤”散传创作在传记史上的影响。

袁佳佳[6]2010年在《《宋文鉴》选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文鉴》是南宋吕祖谦奉孝宗之命编订的关于北宋一代的诗文总集。它也是第一个以北宋为独立、完整创作单元的诗文选本,具有雄视一代、反映北宋创作全局的价值意义。本文就其中的选诗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讨论《宋文鉴》的成书及选诗部分的体例。该章重点揭示了孝宗选吕祖谦来重编《圣宋文海》的原因、《宋文鉴》按诗体来编排诗作的创新性以及《宋文鉴》选诗注重五言古诗的独特现象。它以诗体来编排诗作较之于按题材编排更为精准,体现了对诗体的重视。《宋文鉴》重视五言古诗与古文运动的影响、对“以文为诗”的认可、政治教化的要求以及吕祖谦本人的好尚等因素有关。第二章分析《宋文鉴》选诗部分选录的诗人情况。该章主要考察了吕祖谦选取诗人的标准,即力求全备,重视文理与名望。通过诗人所选录的诗歌数量比较得出吕祖谦对某些诗人的偏重。并通过对所选诗人的籍贯分析,指出《宋文鉴》对诗人的选录反映了北宋文化中心的分布以及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此外,《宋文鉴》收录了很多不被后人重视的小诗人,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第叁章通过对《宋文鉴》选诗情况的考察,揭示了吕祖谦的诗学思想。吕祖谦选诗重视诗歌的实用功能,体现出对人伦规范的推崇;重视诗歌的辞章艺术,表现了他重道但不废文的原则;推崇平正的诗风,这既是对北宋诗歌“平淡”美的认可,又体现了吕祖谦编诗时儒家教化的影响。《宋文鉴》选诗部分的编纂展示了吕祖谦眼中的北宋诗歌史,由此探讨其诗学思想不仅丰富了对吕祖谦的研究,还能进一步得出北宋诗歌在南宋初年的接受情况。

李美慧[7]2012年在《陈傅良与吕祖谦诗歌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学界对宋代理学的重新评价,理学家诗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较大的成就。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理学诗派本身,或是个别理学宗师,如邵雍、朱熹等,对于同时代的其他杰出理学家诗人,则仍缺乏微观、深入的探讨。其中,陈傅良和吕祖谦就是南宋中期着名的理学家、诗人,但因诗学成就被理学盛名所掩盖,至今未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事实上,两人关系甚密,且在诗歌理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叁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足资比较。陈傅良与吕祖谦生活在南宋“小元佑”时期,但与北宋兴盛期相比,毕竟偏安一隅,宋人也并未放弃恢复故土的愿望。两人诗歌的主题大略有叁类,分别是:抗敌爱国与仁政爱民、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亲情与友情。两人论诗有切事用、尚雅正、重抒情叁个共同点,但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分歧较大,陈傅良认为“作文害道”,吕祖谦则主张“重道不废文”。同时,陈傅良与吕祖谦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十分鲜明,在诗歌意象方面,陈傅良诗中的梅花、冰霜、白发、落花、沧海等意象出现频繁,反映了诗人高洁清廉的人格和苍老孤寂的切身感触,而吕祖谦诗中则以绿色意象群和清寒意象群居多,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冲突,一则积极乐观,一则悲凉凄苦;在诗歌意境方面,陈傅良诗境既沉郁孤愁,又雄浑苍健,吕祖谦诗境既清丽明净,又深幽冷寂;在语言运用上,两位诗人表现也有所差异,陈傅良喜用比喻修辞、典故丰富广泛,且对仗的技巧熟稔,形式丰富,而吕祖谦则善用拟人修辞、典故不是很多,且对仗多用常格,形式较为单调。通过叁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陈傅良、吕祖谦是理学家诗人,但两人的诗歌创作仍然保留着文士气。总体而言,他们的诗既是学人之诗,又是风人之诗。

马艳辉[8]2017年在《吕祖谦门人及后学研究》文中指出吕祖谦作为南宋乾淳之际最着名的老师,他在南宋浙东学术的领袖地位及影响,广为时人及后人认可。相比朱熹、陆九渊之影响研究的兴盛局面,学界对吕祖谦的影响研究则关注者寥寥。作为南宋浙东学术的领袖,吕祖谦以义理统合永嘉、永康之经制事功之学,使得南宋浙学趋于合流,居功至伟,影响深远。但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研究者们在论到南宋浙学时,往往忽视吕祖谦的实际影响,甚至刻意遮蔽吕祖谦的学术(以下简称“吕学”)贡献,持论失之平正公允,这样的研究势必影响我们对吕学的正确认识。吕祖谦作为乾淳之际的学术领袖,门人弟子众多。以吕祖谦门人及后学为研究对象,厘清他们对吕学的接受与传承,这是深入研究吕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吕祖谦影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论文以吕祖谦的影响为切入点,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门人及后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文道并重的文道观展开论述。同时,采用比较研究的手法,凸显吕学与朱学、陆学的不同。在南宋乾淳之际,朱学、陆学处于对立状态,吕学则以“中原文献之传”统合朱陆,欲将两家之学“会归于一”,以吕学引领南宋之学术发展。吕祖谦门人及后学很好继承了吕学的学术精神与学术特点,注重实学,不空言义理,以广大为心,不执一偏,使得吕学由元至明,四百年间传承不绝。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指出了吕祖谦门人继承了吕学以义理统合经制事功的学术精神,并进一步厘清了这样的统合对他们的文学观念(门人的创作实践)施加的影响;二、吕祖谦门人以重文着称,在南宋理学背景下,本文阐明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与道学家“作文害道”的文学观、与.般文士的文学观的区别,指出了门人重文的文学观念的积极意义。论文首先对门人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此为标准对门人进行考证。门人考主要围绕门人的从学经历、学术特点及门人之间的交游进行。在门人考的基础上,展开后续的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门人概述,简述门人的从学经历及门人的影响;第二章,论述门人的学术背景及学术交游,厘清门人的学术来源以及他们与朱学、陆学、永嘉、永康之学的关系;第叁章论述门人对吕祖谦着述的整理与研究,以叶适对《宋文鉴》的解读为例,来论证门人对吕祖谦统合义理、经制事功的学术理念的继承,以及该学术理念对他们文学观念发生的影响;第四章从门人着述入手,论述门人的学术特征,进一步明确门人与浙东学术的关系,凸显南宋浙东学术的整体性;第五章论述门人对吕祖谦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田雨青[9]2011年在《新文化视野下的吕祖谦理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的学术领域,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古代文学这一学科也不例外。古代文学偏于文学性,需要学习者以自身的文学素养去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体会真、善、美。感性认知对于文学的学习固然是先决条件,若同时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加入相应的理论归纳,又可以将这种认知升华,使之有章可循。本文以吕祖谦为研究对象,以家族、历史书写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期在已有的吕祖谦思想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得出新的认知。本文分叁章,第一章从家族的角度考察吕祖谦学术根基形成之源。通过人物、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力图深挖吕祖谦学术涵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第一节阐述家族文化中儒家与释家对吕祖谦思想的综合影响。第二节讨论吕氏家族的教育传统。第叁、四两节主要从科举与交游等方面分析吕祖谦的学养产生之源。第二章以历史书写理论投映吕祖谦的作品,总结其学术成果中最突出的成就。以“史”为线,总括其“文”。分别从应制之文、史论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分析历史书写理论在吕祖谦作品中的应用,并以《近思录》为代表梳理吕祖谦的“文”与“史”交织的创作理路。第叁章对后吕祖谦时代的学术分析,概括吕祖谦所产生的学术影响,总结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从人格涵养与经世致用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吕祖谦理学思想对于后世学者及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

罗莹[10]2011年在《论吕祖谦《东莱博议》的文学示范意义》文中提出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本是为弟子参加科举考试而作,其中所运用的议论之法非常丰富,涉及到文章的立意、结构、句法等文章创作方方面面的问题。文章的立意要摆脱常俗、发人之所未发;结构布局在首尾、辅叙次第、抑扬开合处都要精心安排;语言要简洁有力,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从文章写作的角度,《东莱博议》具有明显的文学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祖谦文学研究[D]. 谭钟琪. 扬州大学. 2002

[2].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D]. 姚红. 浙江大学. 2009

[3]. 吕祖谦散文研究[D]. 吴迪. 南京大学. 2011

[4].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学术与诗文创作研究[D]. 李升.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5]. 论“东南叁贤”的散传[D]. 林怡.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6]. 《宋文鉴》选诗研究[D]. 袁佳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7]. 陈傅良与吕祖谦诗歌比较研究[D]. 李美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8]. 吕祖谦门人及后学研究[D]. 马艳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9]. 新文化视野下的吕祖谦理学思想研究[D]. 田雨青. 苏州大学. 2011

[10]. 论吕祖谦《东莱博议》的文学示范意义[J]. 罗莹. 唐都学刊. 2011

标签:;  ;  ;  ;  ;  ;  ;  ;  ;  

吕祖谦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