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库布其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问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文彪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一本雪珥著的《国运1909》,感慨一些东西的坚持与否将改变整个历史,由此他谈起了自己20几年的治沙创业之路,他一再说到的关键词是“坚持”。
就在记者专访他的2011年7月3日晚上,经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撰写的“库布其模式”即将定稿,这一荒漠化治理的成功中国经验背后,是他和亿利资源集团数千员工20年来面对诸多不解、争议所趟出的一条荆棘路。他说,“关键是要立得稳,站得住”。
2011年7月9日,来自联合国、10多个国家的多位部长等500多名嘉宾齐聚库布其沙漠七星湖畔,共话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模式”作为核心议题。
通过大规模发展沙漠天然药物、清洁能源、新材料、高端旅游等沙漠绿色产业,亿利资源集团用20多年的时间,以沙漠产业化的方式绿化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近5000平方公里,建设了全长242公里的防沙护河锁边林。
在发展沙漠产业同时,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沙漠里数十万民众也能参与其中,并获得劳务收入。
“这是最大的慈善事业。”2011年5月10日,在参加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过程中,王文彪对美国高层推广“库布其模式”治理沙漠问题时说。
“进入沙漠是为了生存”
记者:你的公司发源于鄂尔多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个资源城市,在你有了一定的资本金之后,为什么没有进入煤炭领域?
王文彪:我觉得我们对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这里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开发利用做得不错,这是必要的。如果我当时去发展煤炭,现在赚钱赚得多了。
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需要勇气,关键是久远的坚持。
这20年,我们背负着压力、背负着争议、背负着非议,谁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苦苦地治理沙漠,有人讲这是在沽名钓誉,这些舆论过去很多,他们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不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办成,一个好的、新的、高远的战略诞生之后,一定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没有20年的打算,不要做这件事。荒漠化治理,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下去。
记者:你为什么要做沙产业?
王文彪:20年前,你让我有今天这么高的觉悟是不可能的。20年前这个企业就是一个一两千万的民营企业,追溯到最早是一个沙漠中的小企业。
进入沙漠就是为了生存,这是一个强烈的愿望。
亿利资源集团前身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杭锦旗盐场,主要从事无机化工生产。由于企业处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四周皆是沙漠,面临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的“四无”状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进入沙漠首先是为了能让企业存活。
流动性沙丘不断侵蚀盐湖,严重的荒漠化一度使得企业濒临倒闭。当时企业面临短资金、缺技术、没人才的窘境,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更是一片空白。在没有技术、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做出走进沙漠的决策比较痛苦。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开发利用资源上,库布其沙漠贮藏着丰富的天然碱、芒硝、盐等资源。通过改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利用盐湖资源等方式发展了无机化工产业,使企业得以生存。
记者:沙漠治理有想法者众,但都没形成体系,你认为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是什么?
王文彪:首先是通过修路来绿化。治理多少平方公里的沙漠,就通一条多长的公路,通了路以后,机械可以进去,然后再通电、通水、打网格等,用飞机飞播,这些都是我们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效率很高,成本相对低;二是建锁边林工程,实施“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的防沙治沙方针;三是大漠腹地生态修复工程、地下种甘草、地上种沙柳。
其次,要有合理的制度,制度非常重要。
再次,是依靠大量投入,荒漠化治理投入大、周期长、风险也不小,没有二三十年不可能见效,没有雄厚的资金也很难做成。
沙漠产业链
记者:怎么理解“沙漠产业链”模式?这个模式是怎样成型的?
王文彪:库布其沙漠区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除了40%的亘古大沙丘暂时难以治理外,其余为可开发治理的半移动沙丘、沙丘间平地、湿地、沙谷草甸。
我们在治沙同时也发现了沙漠的利用价值,库布其大漠深处拥有相当存量的名贵天然植物,如甘草、大白柠条、半日花、霸王、蒙古黄芪、沙冬青等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和中药材,可以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黄河的渗透水、沙漠本身的涵盖水使这一地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位高,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
通过采取飞播和人工种植的办法,我们在公路两侧的沙漠上播植牧草和药材120多万亩,使得企业每年可节省物流费用2000多万元,同时也解决了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交通瓶颈问题,而且绿化了公路两侧的荒漠。
同时,我们搞旅游开发,打造亿利资源七星湖沙漠旅游度假胜地等,沙漠里还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沙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记者:发展产业过程中如何协调与当地牧民的关系?牧民如何参与到沙漠防治?
王文彪:在库布其,“穿沙公路”使1.1万平方公里沙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畅通,改善了5万多名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亿利在发展沙漠产业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牧民新村”,使得分散在百万亩沙区内的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生活、经营、发展。并建有2000平方公里的“腹地生态工程”。
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与5000多户农牧民签订合作协议,使得当地农牧民既是企业股东,又是生态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仅此一项,他们每年可获取1亿元人民币的直接劳务收入。
比如,牧民乌尼尔道格陶2007年7月搬进牧民新村后,一下子多了几种身份。他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态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者;闲暇时在亿利七星湖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
记者:你们是如何在沙漠中衍生出中蒙药产业的?
王文彪:在对沙漠的逐步开发中,我们发现,库布其沙漠中生长有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和中药材。亿利资源发展中药产业进程中收购了内蒙古、北京、陕西、上海等地的几家制药和医药销售企业。随后从国外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对药厂进行GMP(国际制药工业质量生产管理规范)标准化改造,并在沙漠中大规模进行“人工模拟半野生状态中药材栽培”,探索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药材基地建设。
目前,亿利资源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复方炙甘草颗粒、甘草爽、甘草锌片等一批甘草系列已经上市,给企业、牧民、地方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治理沙漠提供了长久的资金支持。
“库布其模式”
记者:“库布其模式”内涵是什么?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中,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王文彪:总体来说,“库布其模式”是指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并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反哺和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因这种荒漠化防治模式被我们施用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所以称之为“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模式”就是大规模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和沙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涵是“三带动”,指“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兼顾起来。
我们总结出了“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防沙治沙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路、电、水、讯、网、绿”六位一体的防沙绿化方法。同时,我们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荒漠化地区大力发展阳光产业和设施农业;大规模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实施休闲旅游产业,开辟人类新的生存乐园;大规模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产业化应用的沙旱生中药材,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老百姓参与”的格局,使地方经济得以提升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并整体性、规模化的解决沙漠地区老百姓的贫困问题。
“库布其模式”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地区的老百姓是可以致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目前来看,这个模式对这个地区的发展是可行的,可以在荒漠化国家和地区推广。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你在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中推广“库布其模式”的细节?
王文彪:5月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与企业家圆桌午餐会。是中方和美方高层共同组织的,邀请双方领导人和12位企业家。中方高层是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商务部长陈德铭;美方是国务卿希拉里、财政部长盖特纳和驻华大使骆家辉。
中国的企业除我们亿利资源集团外,还有中信集团、中国南车、三一重工、浙江正泰集团。美方企业是可口可乐集团、陶氏化学、花旗集团、杜克能源公司等。与会中美企业家就企业发展的方式、前景进行了介绍,并就存在的问题向两国高层提出建议。
我主要在讲中国企业参与荒漠化防治、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有关经验、模式和做法。我讲到,亿利集团不是全球赚钱最多的企业,但是我们一定是创造沙漠绿色最多的企业。通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的穷人是可以变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愿意把亿利集团几十年艰苦探索的产业化治沙模式输出给有荒漠化的国家和地区,以福祉更多的百姓。
记者:对于荒漠治理的全球化未来,你是如何考虑的?
王文彪:这次库布其沙漠论坛来了国内外20多位部长,这已经说明问题了,我认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的。
全球最贫困的人口在沙漠地区,全球有10亿人因为荒漠化吃不上饭,这是一个我们应该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库布其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希望全球包括美国等国家在内的高技术企业和我们一道研究和开发沙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和防治荒漠化新技术,更加高效地解决全球荒漠化问题。也期望各国政府鼓励其国内大企业积极投资于沙漠生态建设和沙漠产业的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和解决贫困饥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