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传媒暴力越来越成为诱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分析传媒暴力如何一步步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政府、社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协作来对此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传媒暴力 青少年犯罪 影响 对策
一、传媒暴力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分析
1.传媒暴力描绘了一个不安全的社会现实环境。目前青少年对社会实况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外界信息,而传媒对暴力的过度报道和渲染使得青少年对周边的社会现实环境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青少年在与社会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其不安全感、恐惧感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导致对周边事物和人物的极大不信任感。
2.传媒暴力的泛滥导致暴力的认知疲劳。传媒暴力最坏的影响就是麻痹人的感觉。经常观看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对暴力的感觉会变得迟钝,对于公共场合中出现的暴力事件也就见怪不怪,常常会选择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认知,当暴力情感一旦爆发,理性控制力大幅度被削弱时,便更容易滋生某些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
3.传媒暴力使得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暴力价值观。游戏中、电视里英雄刀剑飞舞、血流成河,让青少年感觉到的不是残酷,更多的是痛快。让青少年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如此下去,青少年慢慢地开始崇拜以及信仰暴力,不断强化暴力倾向,以至于在日常生活都带上暴力的色彩,一旦遇到问题,优先“考虑”暴力手段,也出现了社会中往往那些拳头硬、力气大、手段狠的人受到“尊重”和“拥戴”的畸形现象。
二、传媒暴力流行的原因探究
1.传媒诱因——大众传媒商业化。对于媒体特别是商业化了的媒体来说,最看中的就是商业利益问题。传媒暴力就凭借这一点“趁虚而入”:它不仅带给传媒直接的巨额商业利润,同时还引来了一大批受众的注意力,为媒体赢得不少数目的广告订单。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广告收入已然成为大多数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
2.主体原因——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外界新信息的好奇和渴求使他们成为大众传媒的最主要受众群体。传媒暴力最坏的影响就是会麻痹人,导致其或多或少存在着叛逆和逃避的心理,只能在虚拟的传媒暴力中暂时忘记自己、忘记现实。同时,青少年还存在着对比心理,十分重视同辈群体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与其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方面表现为网络信息的掌握基础之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有效管控传媒暴力的若干对策思考
1.政府。政府主要通过政策的引导、法制的完善以及加强相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来促进大众传媒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首先,针对青少年这一年龄层出发,提倡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其建立正确的传媒品质。其次,政府应在原有法律政策基础上为青少年的传媒保护提供更加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利用法律手段对大众传媒多方位监管,严格把关传媒内容以及形式;再次,要求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2.社区。社区应该创造良好的社区文明建设,优化社区环境及氛围。为控制更多的不良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伤害,社区应该开设新媒体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和讲座,提高青少年的传媒素养;大力倡导传媒加装V锁码芯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传媒暴力的“防火墙”;通过案例宣传传媒暴力的危害,帮助青少年建立思想上的认知;完善社区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社区体验,从而逐渐远离虚拟环境。
3.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学会熟悉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技术,提高新媒体素养,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子女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子女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在家庭中构建良好的传媒环境。同时,家长和子女之间应该加强彼此间平等对话,真正了解子女的内心需求,以开放的方式引导和监督子女的收视行为,防止其接受传媒信息的“无目的性”。更重要的是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子女的成长,丰富子女的爱好、户外拓展等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满足子女的精神需要,成为抵御传媒暴力的“首要防线”。
4.学校。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让其都有平等的权利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校应大力普及素养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传媒素养;强化德育内容,转变教育方式,让学生以认可的态度内化其中;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和责任教育,让其在思想上提升自己,从而在行动上尽量避免暴力倾向。同时,学校开展的大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转移一部分的暴力力量来源。
5.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出现满足了青少年们的内心需求,使其乐意在群体中相互模仿和认同。在同辈群体中引领一种积极、健康的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同辈群体通过赋予青少年更多的自由平等,以认同和内化的方式来更好地弥补个别青少年抵触排斥学校传媒暴力教育的缺陷,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说,同辈群体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塑造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发挥群体领导者的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良 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丁天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5,(19),187-188。
论文作者:陈曦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暴力论文; 传媒论文; 青少年论文; 群体论文; 子女论文; 环境论文; 媒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