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设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小学英语论文,式教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支架式教学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二是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为了促使学生认知由第一水平向第二水平发展,需要教师通过搭建合适的“支架”来优化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和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难度,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也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是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系转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主要阐释支架式教学设计的若干常见模式及其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助长效应,通过具体的案例描述和分析,反思支架式教学设计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即以问题为支架、以任务为导向、以情感为载体。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 (一)支架的内涵和类型 在建筑行业中,支架是指工程建设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临时性支撑,特别是建造高楼大厦时,更少不了支架,当楼房建好的时候,支持就可以适时撤掉。同理,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支架的主要作用在于引领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在顺利完成各种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成就感。 涉及支架分类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多,从表现形式来看,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从手段上划分,可以分为媒介支架(借助于图示、案例、影像资料提供支持)、任务支架(以语言任务为目标导向)、材料支架(提供供学生操作、练习的作业和实物)等。另外,有国外学者根据学习情境的不同,将支架分为偶发性支架和策略性支架;国内也有学者尝试将支架的类型分为认知支架、情感支架和能力支架三种类型。 (二)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常见模式 1.范例式支架 范例式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或阶段性学习成果),通俗地说,就是举合适的相关例子,或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较难任务前做出的示范。 2.问题式支架 问题式支架是指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起来的学习路线图,路线图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的逐渐深入而得到强化。问题式支架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支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恰到好处地提供此类支架。 3.建议式支架 建议式支架是指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给出的恰当建议,以便学生顺利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建议式支架非常注重及时性和启发性,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及时给予具体可行的建议,必要时若辅助一些范例式的支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 4.思维导图式支架 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的故事多以记叙文为主,呈现一个个小故事或者人物间的情景对话,高年级的故事板块难度有所增加,不仅人物较多、情节琐碎,而且故事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理解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有效文本分析方法,没有找到文本的主位分析和情节分析支架。在英语故事的学习中,尝试构建思维导图进行文本的分析和复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思维导图支架,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全面地梳理文本。 (三)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助长效应 基于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的基本要义和主流思想,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生成和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旧的知识结构将逐步得到改造和完善,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系统。如此循环往复,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才得以不断地发展。课堂教学并不是直接把知识经验从外部世界填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基于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地或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共同生长(建构)起新的更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 在学生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中,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和适时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等不同角色,再现或创设学生熟知的语言情境,通过小组协作、双人会话等学习环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创造性,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操作模式。 支架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便于同化和吸收新知识的概念框架,该框架能促使学生不断接近并最终成功穿越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借助支架的搭建能够帮助和支持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案例的简介 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下同)四年级上册Unit 8 Dolls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为例介绍针对小学生的支架式教学。根据《标准》一级技能和知识教学目标描述,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朗读和表演课文;(2)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eyes,ears,mouth,nose,hair,his,her,big,small,long和short以及句型He's/She's...His/Her...is/are...并能正确使用上述单词和句型准确地描述洋娃娃和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的外貌;(3)让学生能懂得悦纳自我,并敢于展示自我。 现以流程图形式将本课时教学过程展示如下,见下页图1。 (二)案例分析 1.基于《标准》设定和细化学习目标作为支架并及时有效检测其达成度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1]上述案例基于《标准》的相关目标描述来设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前组织和后组织细化为学生心知肚明的具体学习目标,同时分步骤进行检测和及时反馈。教师为学生成功搭建的语言学习“脚手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逐步达成本课时所有教学目标。教师开课伊始通过PPT明确告知学生本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继而顺势展开以目标和语言学习任务为导向的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向学生传达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在其完成了相关的语言活动之后,教师通过多次Ticking time及时检测学生对于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同时积极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策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 2.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作为支架来引领和组织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师认识到了设置有效问题引领学生读懂和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当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倾听和阅读文本时,这些问题就像“锚”一样能帮助他们捕捉到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而运用获得的相关文本信息达成预设的课时教学目标。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How many dolls do they have?(2)Is it a girl doll or a boy doll?(3)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irl/boy doll?(4)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er” and “his”?在组织学生完成相关语言任务的同时,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效梳理了故事文本的脉络,进而开始尝试用句式“Her eyes are...His mouth is...”等来描述文本中的洋娃娃以及进一步尝试描述儿童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这几个“锚”一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本内容,也为学生语言输出阶段复述和表演故事提供了合适恰当的支架帮助。标签:教学设计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英语论文; 文本分类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最近发展区论文; 语言学习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