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的几个问题_三资企业论文

关于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的几个问题_三资企业论文

关于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用外资规模的分析与评价

1.外资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否过大?判定外资规模多少才合适,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确定。总的原则应是在不损害国民经济独立自主,能防止西方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灾难性影响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经济利益,尽量多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下面是外资在我国整体经济中的投资、产值和市场份额状况:

(1)投资比重。1995 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1.46%; 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1.3%;1991—1995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投资总额比例为18%。

(2)产出比重。1995 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6.5%;外商建筑企业占全部建筑产值0.7%; 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批发零售总额占全国批发零售总额比例0.5%。

(3)市场份额。 按进口产品加上外资企业产品中外资产权比例部分之和所占国内市场总量进行估算,即:①外资控股产品及外来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工业产品进口额+外资产品市场份额中外资产权部分)/国内工业产品销售总额。其中:②国内工业产品市场销售总额≈(全国工业总产值×全国工业产品产销率-工业品出口总额)+工业品进口总额;③全国工业产品产销率≈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④外资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外资产权部分≈全国工业总产值×外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外资企业产销率×外资企业中外资产权比例。将我国1995年经济统计数据代入上述有关式子,计算得:外资控股及外来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5%。

综上所述,外资经济在我国综合经济中的比重指标说明外资规模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属于外商产权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0%以下。

2.外资是否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考察国家产业安全状况, 主要看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导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中外资经济所占份额及其垄断程度,同时也要看幼稚产业和其他一些对国内就业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外来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

(1)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仍然主要由国家掌握, 产业安全在总体上具有保障。①1995年国有经济加上集体经济占全部商业销售总额比重达92.4%。②民族经济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金融调控产业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一是国有经济在煤炭、石油、电力、钢铁、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占支配地位;二是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如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三是在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更起支撑作用。

(2)一些幼稚工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受到外来产品严重冲击, 部分产业的安全受到威胁。有资料显示,在一些幼稚工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中,我国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相差极大,又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上走私猖獗,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产品所占领。有关外来商品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分别是:计算机75%,轿车70%,摄录机99%,机床63%,化妆品75%,传真机98%,移动电话80%,电子通讯设备的外来产品和外资产品市场份额预计也达80%左右。这些幼稚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进口产品和走私产品的冲击。

(3)一些国内生产能满足要求的、 一般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引进过多,对国内企业经营和就业造成严重影响。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1个超千万亿产值的行业中,外资产值比重超过30%的有:食品制造业30.2%,塑料制品业33.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50.1%,皮革和羽绒及其制造业55.1 %, 更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达60%。由此可见,外资引进最多的行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为主的行业,构成对国内产业的重复建设,冲垮部分国内企业,并造成大量失业。

综上对外资规模和产业安全的分析表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在总体上还不过大,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总体上仍由国家控制,具有安全保障;一些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进口产品和走私产品的冲击,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一般技术的劳动密集产业利用外资应以发展“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为主,外资产品内销比例应严格控制。

二、利用外资速度分析与评价

1.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速度明显加快。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外资呈加快增长趋势,1986—1991年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6.3%,而1991—1995年年均增长36.1%;②利用外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9%和12%;③利用外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全国总投资增长速度,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分别为22.9%和34.7%,同期全国总投资增速分别为21.4%和29.6%;④三资工业产值快于其他经济成分,以三资工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工业总产值1985—1995年年均增速62.7%,远远大于同期国有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7.3%、集体工业年均增速26.8%的水平。

2.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竞争力。衡量民族工业竞争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要看民族工业产品向外扩张的出口市场份额是否大于让出的国内市场份额。即:民族工业产品出口额U[,1]是否大于国内市场让出份额U[,2](亦即进口产品+外资内销市场份额)。其中:U[,1] =(出口总额-三资企业出口额)+外资企业出口额中中方产权份额+外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外资产权比例;U[,2] =(进口总额-外资进口总额)+外资企业进口额中方比例部分+外资内销产品销售收入×外资股份比例+走私产品份额。

将1995年出口总额1487.7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总额468.8 亿美元,三资企业中方产权比例35.6%,外方产权比例64.4%,外资企业(乡及乡以上)销售收入10116.3亿元, 以三资企业使用中方原材料占其销售收入比例20%~25%计,则计算得:U[,1]≈11100~11500亿元; 再将1995年进口总额1320.8亿美元,三资企业进口总额629.4亿美元, 三资企业中方产权份额35.6%,外方产权份额64.4%,三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61.8%,计算得:U[,2]≈11642亿元+走私产品份额。结果表明,1995年U[,2]>U[,1],U[,2]-U[,1]>100~500亿元。

同理,将1994年数据:出口总额1210.1亿美元,三资出口总额347.1亿美元,三资中方产权比例37.1%,外方产权比例62.9%,全部工业总产值70176亿元,外资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例12.5%, 外资产销率95.48%,以外资使用中方原材料比例20%~25%计,计算得U[,1]≈9304~9630亿元。将进口总额1156.1亿美元, 三资企业进口529.3亿美元,三资企业内销产品比例61.8%(取95年数据估算),则:U[,2]≈10105亿元+走私产品份额。1994年U[,2]-U[,1]>400~700 亿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①1994—1995年,在不计走私产品冲击情况下,民族工业对外市场扩展份额与外资外来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份额大体相当,民族工业整体竞争力并未受到严重影响。②外资外来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略有超过国内民族产品向外扩展份额之势,若计入走私产品份额,这种差距会更大。这使民族工业相对竞争力有较大削弱。这种状况随着国家外资投资导向的加强、国民待遇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对走私打击力度的增强而好转。③走私产品和外商企业产品内销比例过大是造成民族工业竞争力相对减弱的主要原因。

3.国内经济面临的一些严重困难与外资增速过快有关。目前, 国内产业调整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劳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996年失业率上升到3%,另有近2000万庞大的隐性失业大军; 二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1996 年国有企业亏损面积达43.7%,1996年集体企业效益也出现首次下降;三是企业资源闲置严重,产成品资金占用达5430亿元,比年初增加800多亿元; 四是企业间相互拖欠资金净额达9250多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多亿元。

国内企业面临的这些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我国长期产业结构失调等因素直接相关外,也与外贸政策调整速度过快,超过国内企业转换机制的适应能力有关。一是1995—1996年两次调低出口退税率,加上取消外贸企业出口补贴和优惠贷款,导致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减少了出口需求, 使国内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冲击。 仅从1996年一般贸易出口下降12%,比1979—1994年年均出口增长17%来看,相当于少增加一般贸易出口额628亿美元÷(1-29%)-628 亿美元≈256.5亿美元,即约减少国内需求2134亿元。 这是造成国内企业产品积压, 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和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1992—1994年的外资引进高峰,特别是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的跨国公司的引入,而且引进的外资又主要集中在与国内产业冲突的一些轻工产业,其内销产品的迅速扩大对本已饱和的国内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按外资内销比例增加10%,1995年三资产品销售收入10116 亿元计,则相应国内市场受外资挤压就达1000多亿元。三是进口关税下降和走私产品也构成了对国内产品,特别是幼稚工业产品的较大冲击。

三、利用外资结构分析与评价

(一)利用外资结构特点

1.从利用资金类型看,①短期资金流入占资金流入约1.8%;②在长期的流入资金中,借款、直接投资及其他资金的比例,1995年为21.5∶77.9∶0.6,而1985年则为57.8∶35.7∶6.4, 说明利用外资已实现了由以借款为主向以直接投资为主的方向转变;③在利用外资借款方面,一方面,1996年1~11月吸收的外国借款中, 来自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占5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入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对外借款大量投向基础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据统计,1996年实际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47%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40%都投向了中西部地区。1995年偿债率7.3%,负债率15.5%, 债务率69.9%,而1986年分别为20.1%,7.8%和70%。

2.从外国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看,①1995 年按行业分的对外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协议的行业比例是:(1)农林牧渔、水利业1.9%,(2 )工业67.5%,(3)建筑业2.1%,(4)交通运输、邮电1.8%,(5 )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业3.7%,(6)房地产、公用事业、服务业19.5%,(7)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9%,(8)教育、文化艺术0.4%,(9)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0.3%,(10)其他1.7%。②1995 年三资工业内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为:(1)轻工业∶重工业=58.6∶41.4;(2)在轻工业内部,外资高度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 仅食品加工及制造、饮料制造、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皮革皮毛及羽绒及其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塑料制造、电子通讯制造8 个行业就占外资轻工业总资产的94%;(3)在重工业中, 外资高度集中在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采掘业比重很小,1995年三者比例为62.2 ∶36.2∶1.6,1985年51.8∶36.8∶11.4;(4)在重工业内部, 外资又主要集中在普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及压延工业、金属制品业,7 个行业共占外资企业重工业资产总计的86%。

3.从利用外资占全国各类投资比例看,1995 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1.5%,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14.2%,占全国更新改造资金比例9.7%, 外资房地产企业数占全部房地产开发公司数的21%。

4.从外资使用的经济实体类型看,1995 年实际利用外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达2295.89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占37.4%,集体企业占9.1%,股份制企业占2.7%,外商投资企业占35.6%,台港澳企业占15%。

5.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1996年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占35%, 三资占47.3%,来料加工占50.6%;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41.6%,三资占40.7%,来料加工占55.8%;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28.4%,三资占54.4%,来料加工占44.9%。

6.从外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和内外销产品比例看,据1995 年工业普查数据,乡及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中,港台澳投资占32.6%,外国投资占22.5%,两项合计占55.1%,中方投资占42.3%;另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数据,外资占三资企业注册资本比例1993年为61.1%,1994年62.9%,1995年64.4%;三资工业企业内销占61.8%,外销占38.2%。

(二)利用外资结构评价

从以上利用外资结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利用外资总体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①借款比重下降,直接投资上升;②债务水平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③借款中优惠贷款比例较高;④借款来源多元化;⑤借款大量流向基础产业和中西部地区。二是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则不尽合理,主要表现是几多几少:投资在劳动密集产业、利用国内资源型加工业、机械加工等资金密集行业、电子通讯为主的应保护的幼稚产业的外资过多,投资于房地产开发外资过多,而投资于基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和交通运输、邮电的外资太少,科学文教卫生外资太少,填补空白和进口替代的外资太少。三是外资用于企业更新改造投资过少,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四是三资进口比重远大于出口比重,内销比重远大于三资企业中方投资比例,说明三资外向型经济利用不够,让出国内市场过多。

四、政策建议

1.加强外资投资政策导向。从招商项目的选择、 外资项目的审批到配套资金的计划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国家外商投资导向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当前存在的外资引进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投向失控的问题。要鼓励基础产业、进口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限制污染性产业、耗能产业、一般技术性产业、与国内产业冲突的行业的外资数量;要保护幼稚产业、新兴战略产业,限制这些产业的外国产品进入,对外资应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中方掌握控制权为原则,适当允许进入。

2.要严格控制外资企业内销比例, 使用以市场换技术原则引进外资,要严格审批出让市场的条件,保证换来真正的先进技术。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要与中方股权比例和外来技术层次相适应。

3.要加大打击走私产品的力度, 并严堵走私产品通过内部处理“合法程序”进入国内、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渠道。

4.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贸接轨是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总体方向, 但不能操之过急,正像我国政府声明的那样,不能以牺牲国家经济总体利益和削弱民族工业竞争力为代价。国家外经贸政策调整要贯彻小幅多次的原则循序渐进。既要考虑国内企业适应能力,也要注意保持外资的相对稳定性。目前,要渐缓出台新的重大的外资和关税调整政策,使国内企业对外来冲击有较强适应能力后,再加大开放步伐。

5.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要配套协调, 防止外资绕过高关税对国内关税保护的行业,如化妆品、洗涤剂、汽车等和外资对市场半径的不易贸易产品,如饮料、啤酒、部分建筑材料等的过大投资。

6.要加大对国内企业集团化改组的步伐, 增强国内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国家要给予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以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7.鉴于来料加工形式利用外资可与各种技术层次产业结合, 对国内就业和创汇创收有较大好处,又可以防止一些三资企业出现的偷税和利润流失现象,不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建议国家继续鼓励“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工业发展,继续保留其进口设备和进口料件免征关税的优惠待遇,并长期不变。

标签:;  ;  ;  ;  ;  

关于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的几个问题_三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