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资本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资本市场是经济改革的敏感区,由于入世及自去年以来众所周知的原因引发的股市持续下滑。资本市场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牵动着人们那根比股指更敏感的神经。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往何处去?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中国资本市场到底有什么特点?

第一,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就股市来说,1990年我们成立两家交易所的时候,中国只有13只股票,13家上市公司,也就是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到2003年,上市公司已经是1232家(A、B股公司),境内上市公司股票的总市值是47200亿人民币,流通市值18000亿,投资者开户数达到6900万户,除此之外,还有20几家的基金管理公司,另外发了70几只的证券投资基金,其中有10只以上开放式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从地区性的交易所变成了全国性的交易所。而且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很大的特点,发行交易无纸化在国际上是先进的。也可以这样说,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国企业资源的调配,在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资本市场逐步地走向规范,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地完善。我们制定了《公司法》,还制定了《证券法》,从目前来看,除了《证券法》之外,我们还有200多项关于证券的法规。这样来规范证券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作为法律的保证,应该说是非常有利的。

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也逐渐地完善,原来有国务院证券委、证监会,后来统一了,由证监会统一来进行监管,在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得到加强。中国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第三,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尽管我们在规范中发展,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不够规范。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是一个不发达的市场。总体来说,还不是很规范。规范——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

二是操纵市场行为比较严重;

三是诚信危机;

四是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

五是政策性风险依然较大。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股市持续一年半的下跌,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不可否认,股市持续下跌的确与管理层出台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密切相关,看起来是政策导致的,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12年来中国股市积累已久的矛盾的爆发,是很难避免的。应当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中国,最初设立资本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解困,当时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市场的外壳,计划的实质”,在股份公司的股权设计时只考虑到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这为后来上市公司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随着资本市场市场化进程的逐步进行,市场所积累的矛盾就愈发突出。而管理层并不成熟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推出成为市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要全方位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规范和创新中发展资本市场。

全方位发展是针对当前单一的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而言的。

第一,要继续扩大股票市场的规模。中国的股票市场总市值不到15000亿,上市公司也才只有1200多家,而且规模都不是太大。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不相符。所以,中国股市的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在促进国有大企业继续上市的同时,必须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发行新股的同时,还可以增发、配股,还要解决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流通问题。

第二,要尽快设立创业板市场。目前主板市场规模很小,而且主要解决国有大型企业的上市问题,而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难。到现在这些企业还是主要靠内部融资体制,向银行贷款困难重重。而风险投资由于没有退出机制,也不敢投向中小企业。我主张开放创业版,专门为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中小高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第三,发展债券市场。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而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的比例很小。国外普遍采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还是空白。中国债市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向银行贷款过于容易而且可以不还。今后,要在资本市场上增加各类政府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在内的各类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品种,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等均可尝试,探索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第四,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一是要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应该大力推进以开放式基金试点为主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引导储蓄流向投资。二是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国外的创投基金实际上是一批民间风险家,但中国相当一部分还是政府资金,企业真正需要的时候并不能给企业以支持。所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基金。三是要让私募基金浮出水面,对其进行法规方面的规范与引导。四是要尽快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法》。

第五,加快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当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期货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在商品期货方面,期货不仅品种少、规模小,而且没有真正和实物结合起来,我认为应该积极探索诸如石油、玉米、小麦、棉花等期货品种。在金融期货方面,市场缺乏必要的避险工具,应该考虑推出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新的期货品种,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

第六,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在此前我们就已经有了H股、B股、香港创业板、ADR、纳斯达克等国际融资渠道。今后我们除了要继续利用这些国际融资渠道之外,还可以考虑去新加坡、日本及我国台湾上市,但前提是要有好的公司,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2002年7月1日《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与《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的正式生效,外资正在陆续进入我国的券商与基金管理行业。目前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走在前面,根据相关规定,在3年之内,外资股权不得超过33%,5年之内不得超过49%,5年以后则可以全部放开。引进境外证券公司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国际化必经之路,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QFII正式亮相并于12月1日起施行。QFII,实施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在2002年,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允许向外资转让国有股及法人股的通知》,这项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引进境外股权参股中国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应对国际化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当前,虽然外资直接买卖A股还不行,但现在可以买卖非流通股了。这为今后资本市场上的外资并购开了一个大门。我们注意到这个通知中有两点重大突破。一个是通知规定,外商要购买中方上市公司股权,“原则上采取竞价方式”,这意味着国有股及法人股转让形式将更加市场化。另一个是通知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所有公司中方一定要控股——这也是一个信号。外资的进入将有利于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完善上市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日趋国际化的现实告诉我们,今后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

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快,方向是对的。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体系对外开放中银行和保险都是比较快的,资本市场不可能长期滞后。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因为资本市场的开放影响非常大,涉及到资本的流入、流出,需要几个条件:一是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二是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三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四是外汇管理体制,即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可能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国家的情况,决定了不可能采取激进的办法一步到位。我们虽然主张改革创新,但还是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目前这几个基本条件我们有的地方还不够成熟,体现在资本市场上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在美国市场上对的东西拿过来可能就错了,因此必须要从各方面来做好准备。

加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兴市场,同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中国资本市场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国企业要进行改革、创新,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的资源调配方式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资本市场恰恰是用市场方式调配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中国资本市场要继续发展,我们将全方位地发展这个市场。

首先,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较好。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2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资本市场就应该更快地发展。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潜力很大,目前储蓄存款每年新增1万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万亿元,现在虽然降息,但是储蓄仍然增加,因为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第三,股票市值的提高也有巨大的空间。在股票的市值占GDP的比重方面,我们只达到50%,实际流通市值只占15%左右,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超过了10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60%-70%。因此,中国股票市值也将进一步扩大。第四,我国的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与完善。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股票是最主要的投资工具,债券市场相对规模较小,投资基金市场规模不大,创业投资市场也刚刚起步。

应当继续完善中国资本市场

(一)当前主要的任务是稳定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一直处于下跌的局面。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政策原因所致。必须实行稳定股市的政策。明确认识,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个市场好坏会对国民经济和改革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必须保护这个市场,爱护这个市场。应当明确。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绩是主要的,中国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大多数是好的。但是在资本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当看到,这些问题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根子并不完全在上市公司。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那种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要“推倒重来”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走向规范,但是,规范是一个过程,不能设想10年的问题一天就能解决,要实事求是,既要注意规范又要考虑市场的稳定性。要切实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在规范中不断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中国资本市场是有信心的。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是离不开管理层和广大投资者的爱护和支持的,资本市场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让利于民的原则,相信会出现一种多赢的局面。中国股市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应当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要在发展、创新和规范中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真正做到公司化、市场化。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都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彻底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状,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次,规范信息披露,杜绝信息不透明与信息造假,建立以诚信为主的企业文化。最后,要建立企业领导者期权激励制度,或者是年薪制度等。我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好了,股票市场、资本市场肯定会好,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也会变成投资行为。规范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是进行有效资源调配、发挥协同效益的一种方式,但目前中国股市上的许多并购只是一种谋取利益的炒作并购。不规范的并购行为使上市公司不断地产生问题,使市场秩序与投资者的利益受损,目前在市场上,无成本并购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愈演愈烈。要规范资本市场,必须要规范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

(三)继续解决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事实证明2002年的国有股减持是失败的,给市场造成了重大创伤,使得今后国有股减持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国有股减持将成为2004年乃至今后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政策变数。随着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政策的实施,近期有部分专家呼吁,应采取非流通股股本缩容的方式来解决股本泡沫,这样才可以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对二级市场最大的利好。我认为,这其实很难成为现实。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公正,也赢得了广大流通股股东的欢迎。但是它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国家股都占了老百姓的便宜,政府是很难接受的,另外这种方法也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政府是不会同意酌。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搞全国统一的减持办法,也不要规定以补充社保基金为目的的减持;这个指导思想不对。在大部分股权不能流通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协议价来解决,不可能是流通股股价。更不可能用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的代价来减持。应该是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用多种方法解决。

另外可以实行老股老办法、新股新办法。在新发行的股票中不再搞非流通股。除了发起人股之外,国家、法人再想买股份,一律按市价购买。对于历史遗留的大量国有股存量,应该采取分批逐步解决的方法。而现在的关键是不应再增加非流通国有股的存量,新发行的股票除发起人股外,应不再设置非流通股,发起人股在上市期满3年后方可流通。

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可以向外资转让。2002年11月证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办法,这个办法还是很宽松的。外资为什么对非流通股感兴趣呢?第一是将来肯定要全流通。第二是想得到控制权,这是最重要的。取得控制权之后可以决定经营方向,并且可以用重组并购的方式来解决退出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流通。第三它们可能会选择收益率不高甚至是亏损的上市企业,用很低的价格买进,整合后再高价卖出。同时应当鼓励和提倡国内民营资本参与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并购,可以向民营资本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

要把国有股减持作为一个商机来看待,这样券商和投资者都愿意做,国家也愿意减持,又扩大了流通规模,市场也会好起来。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中国资本市场可能会出现倒退,甚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会出现倒退,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四)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政府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应该着眼于市场的长远发展,多制定一些有远见的、连续性的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另外,应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以帮助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对于上市公司的造假和欺诈应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还投资者一个洁净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广大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除政策性的监管之外,各方面的制度,各方面的法律,包括行政监管都需要加强,尤其需要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标签:;  ;  ;  ;  ;  

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