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重新面临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当苏联解体,红旗落地,俄罗斯三色旗升起在克里姆林宫时,许多俄罗斯人可能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梦想,以为在“民主”、“自由”的空气中,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转眼之间,七年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变,而且变得面目全非,恐怕连最狂热的自由主义者都在扪心自问:这就是俄罗斯吗?经济萧条,国力衰弱,腐败盛行,两极分化,百姓赤贫。七年的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像患了场重病似的,它得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失去的却是强国的地位与尊严。
对俄罗斯来说,东亚金融危机简直是一场恶梦,虽竭尽全力,也难以逃避这场危机的侵蚀与破坏。金融风暴的降临使一切希望都化为乌有,俄政府曾把98年当作“经济增长年”。如今不得不改成“反危机年”。经过七年的痛楚,七年的等待,终点远低于起点,俄罗斯人重新面临着选择。
一、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从1992年起,在“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等人的策划下,实行“休克疗法”,俄罗斯人便陷入痛苦的梦魇中。私有化第一阶段放开中小企业,将其出售或拍卖,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1992年10月,政府向每个居民发放面额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由于高通货膨胀,到1995年,这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只能换一瓶伏特加酒。许多投机商趁机收集居民手中的股票,很快这些私有化证券就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第二阶段拍卖特大型企业。由于法律不健全,以及官商勾结,国有资产被大量鲸吞、盗卖,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富逐渐地集中到几个大财团手中。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说,“六大新兴财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注:英国《金融时报》96年11月日)而他自己占有的资产为30亿美元,在97年《福布斯》世界200名巨富中列97位。 日本报纸认为别列佐夫斯基等人“是共产党体制瓦解后,在俄罗斯经济混乱之际大发横财的企业家和暴发户”。(注:日本《每日新闻》97年1月29 日)他们用隐蔽的欺骗或公开的掠夺来盗窃人民劳动创造的财富,从而完成资本主义最原始的积累。
1992年实行的“转轨”完全打破了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秩序,经济运行出现一片混乱。92——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6%,工业总产值减少54%,消费品生产下降58%,轻工业基本上陷于停产。(注:俄罗斯《经济与生活》97年4 月)私有化造成的损失比二战损失要大得多。遥想苏联当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GNP曾一度达到美国的67%,而97年末俄罗斯GNP仅为4300亿美元,仅占美国的5.7%,世界的1.2%,居世界第13位,在加拿大、墨西哥之后,被称为“拥有核武库的荷兰”。(注:《苏维埃俄罗斯报》98年1月10日)
俄罗斯1997年经济形势似乎有止跌回稳迹象,但好景不长,1998年金融危机又悄然而至。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各种矛盾积累的反映,同时,又促使各种矛盾向纵深发展。
98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下跌,石油每桶13美元,远低于去年最高23美元一桶的水平。主要靠石油及天然气出口的俄罗斯损失惨重。外贸从盈余转为亏损,年损失达150亿美元。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国投资者为规避风险,纷纷抛售俄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黑色星期三”前两周内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导致俄外汇短缺,卢布贬值, 股市暴跌。5月27日,卢布兑美元为6.2比1,超过6.188比1 的汇率浮动上限,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90亿美元进行干预,但成效甚微,9月4日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居民挤兑风潮加剧,9月5日,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即达到16.99比1。
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化,1998年1至8月,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 2.6%,粮食产量创4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外贸进出口额下降4.3%。 在私有化过程中产生的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不是把积累的资本投入到生产领域,而是把它存到外国银行。92——97年,外流资本达623 亿美元,实际外流资本比这个数字多一倍。 (注:《苏维埃俄罗斯报》97 年12月30日)俄罗斯投资规模锐减,95年投资仅为90年的25%,96年又下降了18%,97年比上年下降了5%,许多老企业设备陈旧, 得不到技术改造,被迫停产,高技术产业,因没有资金,无力上马,形成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俄罗斯已沦为靠举债度日的国家,由于借贷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部门,而是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债务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今年纳入国家预算资金总额急剧下降,到年底,国库收入不到40亿美元,同时要支付高达60亿美元的债务。经济学家伊拉里奥诺夫认为:“由于不能偿还内、外债,俄罗斯必将破产。”(注:《俄罗斯独立报》98年9月5日)
二、政局动荡,各政治力量分化、组合
1998年3月,叶利钦抛弃追随他多年的切尔诺梅尔金, 外电普遍认为这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原因。虽然叶利钦宣布不参加2000年大选,但到时是否参加很难说,而切尔诺梅尔金公开宣称要参加总统大选,对叶利钦构成了威胁,而且为预算案在杜马通过与左派搞妥协,这些均令叶利钦极为恼火。
叶利钦任命36岁的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杜马两次表决均未通过,但为避免叶利钦解散杜马,第三次被迫通过了对基里延科的任命。政府更迭破坏了经济运行,税收工作更陷入困境,天然气公司等特大企业欠税款达75%以上。新总理上台后就疲于应付经济危机,一些应急措施又直接损害了金融寡头的利益。8月21日, 杜马通过要求叶利钦自动辞职和政府解散的决议。叶利钦权衡之下,舍卒保车,重新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杜马二次都予以否定,叶利钦若第三次提名切尔诺梅尔金而遭否决,必将会解散杜马,一场政治冲突一触即发。关键时刻,叶利钦做出妥协,提名普里马科夫为总理。由于普里马科夫是无党派人士,且表示不参加总统竞选,基本上满足了左派最低要求,在杜马表决中顺利通过。在这期间,叶利钦还被迫签署了一系列旨在削弱总统权限,扩大议会和政府权力法案,如《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定草案》等,俄政体正由总统制向议会制过渡。
叶利钦妥协标志着俄国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1993年,当叶利钦与最高苏维埃对抗时,他拥有绝对的权威,调动军队驱散了反对派,如今他的权力基础受到了严重削弱。俄政府反复更迭,表明其人事政策彻底失败。金融危机对叶利钦更是雪上加霜。总之,叶利钦风光不再,威信大大降低,成为不能发挥作用的“落日总统”,俄政局加速滑向“后叶利钦时代”。(注:日本《经济新闻》98年9月11日)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各派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以俄共为首的左派力量明显上升,不但在杜马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进入了新政府。前苏联副总理马斯柳科夫任第一副总理,前苏联中央银行行长格拉先科任央行行长。这两人在处理经济问题方面将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若新政府在经济方面有起色,必将增强俄共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的竞争力。
三、人民对西方经济及民主模式丧失信心
苏联解体时,俄国人对西方政治、经济模式极为向往,时过境迁,如今只剩下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随着经济衰退,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前苏联时期享有的各种福利待遇大多被取消,以1991年为基准,至97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40%,人均预期寿命减少了六、七岁。金融危机爆发后,卢布进一步贬值,物价上涨,食品在一周内上涨10%,进口商品的涨幅更大,预计,98年年底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比上年将下降50%。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已拖欠工资758亿卢布,退休金235亿卢布,下层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们境遇更加恶化。
叶利钦在联邦议会上宣读国情咨文称,“经济改革使社会付出过度的代价,社会隐藏着爆炸的危险。”(注:俄罗斯《红星报》95年2 月18日)据俄社会客观进程之比较显示:10%的最富有阶层与10%的最贫困阶层收入差距为15:1,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比重为25.4%,人口达4000多万,失业率为13%,坚决要求改变现行制度的人为43%。(注:《俄罗斯社会及社会政治形势:分析与预测》,奥西波夫主编,95年版,81——83页)这些数据说明社会阶级对抗加剧,大多数居民贫困化、无业化,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失望情绪浓厚。98年7月10日, 《独立报》主编特列季科夫撰文指出:当前政治、经济危机加深,社会处于爆炸边缘。
目前,俄罗斯社会到处迷漫着对西方模式怀疑,甚至否定的氛围,对叶利钦支持率急剧下降,据一项民意调查,若现在举行大选, 只有3%的人投叶利钦的票。切尔诺梅尔金已公开宣称,“西方建议的一些经济模式,在俄罗斯不灵验,有时会适得其反。”
四、地方分裂主义倾向严重
普里马科夫上台后即对俄罗斯可能发生的分裂和解体表示忧虑,他的施政纲领第一条就是政府应当特别注意俄罗斯的统一。俄罗斯有89个联邦主体,其中有49个州,11个自治区,6个边疆区和2个直辖市,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都渴望扩大自己在联邦中的地位和权力。近年来,地方领导人不再由总统直接任命,而由地方直接选举产生,致使中央权力弱化,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扩大,经济独立性增强。
随着叶利钦统治权威的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各地方领导人纷纷趁机扩大势力范围,谋求经济自决权。俄远东地区雅库特共和国宣布将黄金生产和管理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限制向联邦政府和银行出售黄金,而列别德在自己管辖的州冻结物价,并拒绝向中央纳税,更有甚者,有的州还想发行自己的货币。俄罗斯人把莫斯科公国拓展成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强国——苏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分崩离析则是一夜之间的事。俄国领导人尚未从苏联解体的阵痛中恢复,车臣闹独立又予以重重的一击,而且事态似乎正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当然,现在说俄罗斯分裂可能言过其实,但地方势力崛起,正在形成除政府与杜马之外“新的第三支力量”(注:德国《明镜报》98 年8月31日),却是事实。
五、军心涣散,战斗力下降
俄国经济危机,军队身受其害。国防预算远不能满足维持强大战斗力的需要。今年国防预算638亿卢布,至今只拿到1/3,政府拖欠的军饷达200亿卢布。大批优秀专家流失国外或成为国外公司的雇工, 军人待遇低,住房条件差,许多军官为维持生计去卖血或于第二职业,一些退伍军人找不到工作被逼自杀,正规部队常缺乏经费不能演习,战斗力明显下降。不久前,军方的《红星报》以严厉的言词抨击政府,说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可能很快就会丧失保卫国家的能力。
常规部队战斗力的削弱,已明显地暴露在车臣战争中,人们已看不到昔日世界最强大军队的风采。目前,军队里士气低落,开小差甚至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几个月相继发生了导弹部队规模极小的反叛行动以及一士兵企图炸毁核潜艇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士兵对现实的不满和军队内部的不稳定,军队的忍耐力可能到了极限。
据报载,军方对俄罗斯政治斗争态度暧昧,不明确支持哪一方,这与1993年形成鲜明对比。有迹象表明,许多军官不会把赌注压在叶利钦身上,相反,共产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军队在政治斗争中常常起到关键性作用,俄罗斯也不例外,叶利钦正是感到军方态度已经变化时,才被迫向杜马让步的。
六、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俄国人对西方本来存在天真的幻想,以为对西方言听计从便会得到大量的援助,即可摆脱困境,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然而这个幻想被现实砸得粉碎。美国及其盟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是一贯而坚决的,即将俄罗斯全面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它们趁俄衰落之际,北约东扩,进一步吞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削弱其发展潜力,使之不再对西方构成挑战和威胁。
西方的每一次援助都有先决条件,即“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市场”,直至把俄国变为“外国人从事金融投机和本国黑社会搞犯罪阴谋的场所”。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今明两年提供226 亿美元,分几批贷款给俄罗斯,用于稳定金融市场,但贷款的条件苛刻,要求政府放弃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铁路、航天航空、电信等部门的控制,显然这将危害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与长远发展。有人把这种援助看作吸食“毒品”,每吸一次只能暂时缓解痛苦,却加快了向死亡迈进。
在战略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原有的预警系统和防御全面崩溃。1993年,俄罗斯单方面大幅让步,签署《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若加以实施,原有的战略平衡不复存在,美国将取得绝对的优势。美国不顾俄罗斯强烈反对,执意推行北约东扩,欲分批接纳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为北约成员国,甚至还打起独联体国家的主意,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展开争夺。
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激起俄罗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96年,普里马科夫替代亲西方的科济列夫出任外交部长,他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实践多极化思想,推行大国外交,重视东方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1996年与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他改变过去对西方一味退让的做法,坚决反对北约东扩,维护俄国在中东及前南地区的传统利益,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波黑、科索沃地区为所欲为。普里马科夫曾表示,“俄国的利益并不必然地与西方国家的利益相吻合。”
普里马科夫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遭到西方横加指责,却受到俄国人的理解与尊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渡过难关创造条件。预料,俄美关系将时常处于紧张的波动状态,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霍尔利克所说:俄美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出现根本的分歧,说明它们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
七、普里马科夫任重而道远
各政治派别经过近一个月的讨价还价,产生了以普里马科夫为总理的新政府。新政府的产生缓解了人们的不满情绪,民意调查显示32%的人支持普里马科夫,大大高于其它党派总理候选人。9月5日76%接受调查的人认为群众的抗议活动会升级,9月18日,这个比例下降到48%。 政治危机虽暂告一段落,但党派争斗远远未结束,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普里马科夫的征程并不平坦。
首先,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金融局势动荡。卢布汇率曾因政治危机趋于缓和而反弹,但下跌幅度更大,9月18日已跌至16.38卢布兑1 美元,并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银行系统处境艰难,1600家银行一半以上濒临破产,就连前10名的大银行也因亏损、坏帐等原因陷入困境。
其次,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卢布贬值,居民存款损失巨大,物价涨幅惊人,食品价格连连攀升,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至3倍,职工工资及退休金被拖欠的数额巨大,贫困人数增加,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境遇更惨,一些人因生活窘迫而自杀,人们对现实强烈不满,近一半的人要求变革。随着冬天的临近,社会矛盾也将接近其临界点,暴风雨可能就要来临了。
最后,政府内部分歧严重。新政府内阁成员中,前苏共重要领导人,俄共议员团成员马斯柳科夫被任命为主管经济的第一副总理,他主张采取强硬的金融政策,对工业和银行系统进行严格的监督,增发一定量的货币以恢复银行的清偿能力,解决债务及拖欠工资和退休金等问题。随后被任命的副总理,“我们的家园——俄罗斯”领导人绍欣则公开反对多发行货币,主张“以市场经济为准绳”,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这是两个政治派别两种对立的政策。新内阁尚未运转,绍欣就因财政部长人选等问题愤然辞职,但这并不改变新政府中两派之间的斗争。总之,如何协调好政府内部的争斗,是普里马科夫面临的难题。
对于新政府的命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只是过渡性的,是各派政治力量挤出来的“病态妥协”,只能存在几个月;有人则说它扩大了社会基础,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但无论如何,普里马科夫领导的政府是俄罗斯探索适合其国情发展模式的实践中一次艰难的尝试和历程。新政府该制定怎样的政策,俄罗斯的发展道路究竟在何方,俄罗斯人民重新面临艰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