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制造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轻纺、机电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轻纺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改革以来,我国大上轻工、纺织服装业,现在我国大多数轻纺产品的生产能力已是世界第一,不少产品的年产量已超过世界年产量的一半。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世界第一,但内销市场的容量却是有限的。轻纺工业大上的结果是目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国内销量仅占生产能力的1/3。这种状况使已建成的生产能力报废、闲置严重,并使大部分轻纺企业处于亏损和高补贴、高负债、高库存的危机状况。至于冰箱、洗衣机、电视、音响、风扇等行业的国内销售量,也仅占生产能力的1/2,而大多数企业在高价进口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压力下,在内销市场无法扩大的情况下,几年来处于半明半暗的亏损状态。

造成轻纺业过剩的原因是在改革之初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为还人民生活欠帐,政策倾斜大上轻纺。由于体制改革在未解决条块分割和国企关系,政策调整在未理顺城乡关系和国家与居民关系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度减税让利,结果导致城市排浪式高消费和各地方、部门、企业一哄而上消费品。到1985年,以老三件为代表(含纺织、服装在内)的轻纺消费品已在城市饱和,而农村的消费虽然还在增长,但农村今后的需求量即使按城市现有的占有量计算,已建成的轻纺生产能力也仍过剩。

2.轻纺商品出口阻力急剧增长

由于轻纺消费品的严重过剩,内销市场饱和,同时,高消费又是国内生产技术完全不适应的超前消费,结果是对进口依赖迅速加深,导致外贸逆差急剧扩大。其中1985年在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的情况下,出现了150亿美元的巨大外贸逆差。在内销饱和与外贸逆差的双重压力下,轻纺业逐步转向出口导向。从1986年开始,以本币贬值和高补贴为手段的出口急剧增长。1988年以后,又大量引进港台为主的外资扩大组装出口。到1992年,外贸总额高达166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7倍。而外贸总额以官方汇率计,已超过GNP的40%,这对一个大国而言,已是超高比重了(美苏等大国仅10%,出口导向的日本也只有20%)。

出口品种、国别过于集中,外部条件恶化,出口阻力急剧增加。我国出口不仅增长快,数量大,而且在出口品种和等级上,又集中在纺织、轻工等简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上。如我国纺织业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其中纺织业产值中60%供出口。而在出口市场方面,我国直接与转口的出口国,又因欧共体和日本贸易保护加强,主要集中在美国;同时,由于西方国家自1974年以来经济始终处于下滑、萧条的滞胀交替的困境,这对我国已过剩的轻纺业高出口比重所需的外贸环境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中美之间被动配额的谈判及反倾销案例不断增加,就是这一环境的证明。

目前,机电业大都亏损,军工厂的现状是,未军转民的因军品订货太少而亏损,转了的因民品卖不出去也亏损。

3.机电业生产能力闲置严重

我国机电业原生产能力过大。我国原产业结构中的“重工太重”并非重化工业多了,而是机电业太大了。以机床拥有量看,1978年即超过美国,现在可能已是世界第一了。1984年世界银行考察报告根据我国制造业在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判定,我国制造业相当于人均4000美元的国家。实际上这个比重还是在我国军工、机电业开工率不足1/3的情况下所占的比重。而我国机电业太大的原因又是军工太大,这是以往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服务于政治、军事竞争目的造成的。军工太大,又不为国民经济服务,迫使各部门、地方、企业自己装备自己。反映到机电产业的政策和体制上,就是军民两套,中央地方两块,行行业业办机电,企业不论大洋还是小土,皆是全能化。

这种状况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的闲置性浪费。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环境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亦改变了对外政策,对内裁军,削减军费,原来在临战状态下的军工突然失去了大部分订货,陷入既无国家订货,自己又找不到饭吃的困境。而几十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了大笔资金,导致机电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高、精、尖技术不足,重大成套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低下。这就造成大部分低水平机电企业无活干,而重化、轻纺工业设备订货中的重、大、高、精部分又无人能干只得被迫进口的状况。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机电业的市场份额和订货利润流往外国供应商,使国内机电业更闲置,技术更落后。

4.机电业内转外,军转民,步履维艰

改革初期,机电业的体制改革与合理化改组当时提到议事日程了,机械委也成立了,但因种种原因却改不了也统不起。结果宝钢等22个大项目的近千亿元设备订货国内机电业基本没有拿到多少。5年后轻纺业升级时,近几千亿元的设备订货又是大部分买了进口货。机电业能力过剩,资产闲置,对此本应提高出口比重,但条块分割又导致全能化,水平提不高。发展中国家要物美价廉的成套设备,国内组织不起来,发达国家出高价,但质量也要求高,很多又做不了。最后,一个比美国机床还多的中国机电业就只能出口一些低值的小东西,而且多出多亏,这样,出口比重就上不去。

军转民改革之初没想到,军工也不愿面向市场,所以既无计划,也没安排资金。等军品订货实在养活不了,想转时,既来不及作计划,也没有技改投资了,资金已被轻纺业用来进口设备了。这时,只好号召各企业自己想办法军转民。本来军转民最合理的办法是在军品厂或生产线旁加建同等技术水平的同类民品分厂或生产线,在原有技术上同级转产,经济上分担固定费用,效益最好,转得最快。可当时已是饥不择食,四出借货后一窝蜂挤进组装耐用消费品行列中,糊里糊涂地跟着两次高消费浪潮走了一回。结果因军工生产能力太大,进入得又晚,造成它转向什么产品,就使什么产品过剩、滞销。如此军转民,一方面造成了轻工厂家被迫提前转产,多花了投资,少提了折旧,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遭受最大损失的还是军工自己,首先是降级转产,技术工艺浪费严重;其次是频繁转产费用高昂;最后,民品没站住,军品倒先跨了,计划市场两落空。

如今,机电企业大多数都是明亏或潜亏,而军工厂的现状则是:没转的因军品订货太少亏损,转了的因民品卖不出去也亏损。经过15年改革,机电业原生产能力过大,专业化技术水平低,资产闲置浪费的问题并无根本改变。这其中最困难的是三线企业,尤其是西南地区,它们不光象其他机电、军工企业一样,缺乏军转民的技改投资,缺乏定型产品,也缺乏内向转外向的条件,就是有了钱,当地山高沟深,当初布点又散,也很难改、扩、建。想出山下海,一无钱,二没有城市肯拨地接收。

二.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1.重化工业已是主要瓶颈

近几年,以钢铁、原油为代表的重化产品极为短缺。从1981年经济结构调整以来,我国钢、油短缺逐年加剧,钢材销售价格上涨6倍多,原油亦如此。尽管价格猛涨,但由于国产重化产品增长缓慢,满足不了需求,造成大量进口,估计1993年的钢材进口量将达2600万吨,换算为粗钢约为3700万吨。再加上铁精矿、废钢铁和实际上因缺钢而造成的部分设备进口,我国钢铁消费量的1/3已靠进口维持;原油今后几年也将出现这种大规模进口的状况。

重化产品短缺的基本原因是生产能力不足,其背后的原因是资源短缺和资金难以集中及使用不当。目前,我国各大钢铁企业已超负荷运转,连大跃进时遗留下来的小高炉也投入生产。国内各油田均已到中后期,大庆井口流量中含水已达90%。

2.今后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首先是在改革之初制订2000年发展规划时,批评前30年经济发展奉行高积累、重结构导致低效益,所以压低了各种重化工业产品的指标。例如,当时制订的2000年钢产量指标为8000万吨,比日德专家预测的2-2.3亿吨少一半多,而实际消费量到1989年就超过了8000万吨。以后十年中,虽然钢铁已短缺,但在双重体制下,计划体制集中资金的能力下降了,市场体制又没有能力集中资金,这又造成钢铁业过去十年及现有的在建规模太小。实际上,整个80年代,除宝钢外,没有新建的钢铁建设项目。这预示着今后十年的钢铁供应将更为短缺。

原油生产是在批评“重工太重”的背景下,恰逢东部主力油田过了高峰期,而缺乏资金则造成花钱多的海上和沙漠油田只敢小试不敢大上。海上油田开发,近岸浅海油太贫,技术又跟不上,只好国际招标请外商;远海深水则既因“文革”内耗而无暇顾及领海,如今产生主权之争,又因技术过于复杂,少数探井耗费太高,再加上近十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因此外商也愿冒太大的风险大规模开发。而塔克拉玛干油田的开发,则是个全面开发沙漠的问题,解决不了外流域调水,就什么产业也难以发展。其所需的资金数以千亿计,这是眼前无法解决的。

3.重化制成品高比重进口,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首先进口货太贵,我国高比重进口还会引发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1993年进口钢材平均360美元/吨,同为大企业产品,但进口货价格比国产货成本价高一倍多。同时,由于我国进口突增,进口钢材价格较上年上涨了25%以上。我国今后若变成原油净进口大国,国际原油价格也必然上涨。目前国际石油专家对此前景已有定见,我国近两年加紧对海湾出口,也是为应付这种前景出现而作的先期准备。

就算我国外汇充裕能够支撑重化产品的高比重、高价格进口,但因我国需求过大,国际市场也供不起。世界经验证明,人均300公斤的钢产量是支撑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而人均积蓄量超过5吨时,钢铁消费量才会进入低增长期。我国现钢产量仅7.5公斤/人,积蓄量0.75吨/人。按人均300公斤算,差额3亿吨。而世界上人均500公斤以上的净出口国仅几个发达国家;人均300公斤以上有能力出口的国家也只有十几个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这些国家钢铁生产的过剩能力全部开工,可供量也不会超过1亿吨,就是全部供应我国,也仍满足不了我国经济起飞的需求。

目前,我国各大钢铁企业已超负荷运转,连大跃进时遗留下来的小高炉也投入生产。国内各油田均已到中后期,大庆井口流量中含水已达90%。

重化产品是工业化的战略资源,也是发达国家霸权的武器,有些发展中国家高比重进口,走出口导向型的依附经济之路,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而走这条路其必要条件和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依附者必须与主要供货者结成政治军事同盟,经济技术同集团,社会经济同体制。否则,不要说经济起飞或稳定,就是国家安全都没有保障。我国作为西方的前敌国和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与西方建立“三同”关系,也不可能俯首依附。而且我国经济规模也太大,事实上西方任何经济集团都是既附不起又容不下我国。

4.重化工业上马高潮即将到来

从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状况看,除缺乏富矿外,重化产品基本国产化的其他条件都具备,在高价高利的刺激下,今后几年必然掀起大上风潮。就钢铁生产而言,我国除富矿多已开完,现有矿山品位偏低外,其他自然资源丰富。随着宝钢、天钢等大规模技术引进,也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目前钢铁供应极为短缺,价格急剧上涨的事实,使“重结构、高积累导致低效益”的批评成为过去。石化工业我国目前上的很快,从技术和设备几个方面看,没有重大障碍。

现在唯一阻碍大上的就是计划拨不出、市场又聚不起这个有关资金筹措的体制问题。但近两年来,向市场体制过渡的步伐突然加快,金融、价格、外汇、进出口管制大幅度放宽,估计几年之内,各地方、部门、企业就会在短缺的压力和高价的引力下,利用市场体制聚集大笔资金,大上重工业。

据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将在2020年左右枯竭。我国应把有限资源储备起来,使用目前经济合理的进口资源。

三.内地钢铁、石化公司利用东南沿海的深港良湾进口富矿,建设海岸型钢铁、石化基地的可能性分析

前述国产钢材和产品油供应长期短缺、原油资源不足及钢铁业在建规模太小,都预示着今后多年中无法改变短缺和价格上涨的趋势。而近两年钢材、成品油价格暴涨和市场化改革加快,使各钢铁、石化大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能力的可能性提高。但在这一轮大上前,先要搞清资源以国产为主还是以进口为主,新的基地建在哪里这几个重要的问题。

1.进口富矿既比开采国有贫矿划算,又比进口制成品经济合理,安全性也较好。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品种齐全,但贫、杂、散。少数富矿资源经过前30年的开采,到15年的改革期已多为尾矿或中后期。现在我国钢铁矿山的平均品位已降到进口矿的一半,而国产铁精矿成本已高于进口矿到岸价30%以上。国产原油中的轻质成份仅及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一半,成本却相差不多。所以,从经济合理角度考虑,进口富矿比开采国有贫矿划算。同时,从国际市场价格情况看,钢材价格是上涨的,而铁精矿和原油的价格是下降的,从1974年至今已下降了1/3以上,近两年又进一步下降了20%,所以进矿又比进产品划算。

考虑到我国现有钢铁、石化人均积蓄量和年产量太低,今后20年要完成工业化对铁矿和原油的年需求量将达数亿吨,由于国内资源无法支持,应从国产为主转为进口为主。但钢铁、石化是二次浪潮中的基础产业,又是连续化的热工艺生产,一但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这就产生高比重进口的安全性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进口总是比国产的安全程度低,但初级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上众多,在市场中地位软弱,而钢材、成品油等都是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掌握,我国选择进口原矿,不进或少进成材,也就提高了安全性。所以,国家安全性问题通过外交、经济、政治手段配合应当问题不大。

现阶段把铁矿、原油供应由国产为主改为进口为主,并不是说要放弃国产资源的开发。国产资源中较富集的矿山仍应加紧开发,以提高资源供应的安全性。而贫、杂、散程度较高的资源应推迟开发。这一是在工业化水平提高后,开发这种资源的技术较易解决。二是待如今世界上资源富集国家的资源贫化后,我国贫、杂、散资源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据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将在2020年左右枯竭。我国应把有限资源储备起来,使用目前经济合理的进口资源。

2.内地重化企业到东南沿海建立重化工业基地,既能减轻南北运输压力,又能利用港口资源,同时还可降低用水和环境成本。

由于我国铁矿、石油资源多在北方,所以主要钢铁和石化基地也在长江以北的内地,杭州湾以南的沿海地区钢铁和石化企业很少。但改革十几年中,钢铁和石化产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却是杭州湾以南的沿海城市,这就造成北钢南运,北油南输的铁路运输压力。今后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加速,运输压力还会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海蚀湾海岸都在杭州湾以南地区,而这些深湾良港的利用程度目前都很低。考虑到我国钢铁项目之所以投资庞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主要的原因除矿山建设周期长外,就是厂内外配套运输工程浩大及地基处理复杂。所以,若在海蚀港湾型的岩基海岸建厂,上述问题基本都可避免。

内地钢铁、石化企业在东南沿海建立新基地,还可降低环保费用和用水成本。钢铁业粉尘大,石化业排污多,由于内地大气、水体的自然资源稀释能力低,所以得全靠企业花钱搞技改治理污染。但要把环境保护到居民能接受的水平,又是我国现发展阶段难以承受的。而在海岸建立钢铁、石化企业,环保费用会低得多,治理效果也要好的多。另外,钢铁、石化企业用水很多,现内地钢铁、石化城市个个水源紧缺,地下水位下降,而未经污染的水源就更少了,若把工厂建在海边,至少冷却清洗用水不成问题。

四.轻纺、机电业向越南及东南亚出口、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1.轻纺、机电业走出困境的选择

由于目前轻纺、机电业生产能力过剩太多,所以解决过剩主要靠增加出口。为减少贸易摩擦,一是出口品种要多样化,相对均衡一些,要避免少数品种在短期内集中出口到少数国家的情况反复出现,因为这样做,对进口国同一产业短期内打击太大,必然引起进口国的贸易保护。而一旦限制实施后,对我国这一出口产业影响又太大,并且一涌而出,必然是竞相削价。从出口结构看,也不能长期以受进口限制多的纱、布、服装等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靠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来解决问题。二是出口国别要相对均衡,改变大部分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应对我国逆差的国家加强经济外交、平衡贸易。扩大对欧共体、东南亚、海湾地区的出口。三是在数量配额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应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价格、增加收入,中国货是地摊价的形象至少不应再强化和宣传。

最后,我国现在轻纺、机电业水平虽不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但对第三世界仍有明显优势。既然轻纺机电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是长期的、结构性的,就必须向外转移一部分。对发展中国家只出口,不投资,长此以往,出口也上不去。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商品质量品种要求虽低,但对外支付能力也低,没出口增长也就缺乏进口能力,所以只向他们出口,市场难以扩大,应将我国过剩产品的生产逐步外转,以投资带动出口。这也是日本和四小龙对美贸易顺差太大,受美限制后用过的办法。

2.我国轻纺、机电商品对越南、东南亚出口的可能性分析

对发展中国家只出口,不投资,长此以往,出口也上不去。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商品质量品种要求虽低,但对外支付能力也低。

这一问题首先要探讨的是对这些国家发展阶段判定及相应的商品和投资需求问题。包括我国台湾、香港、新兴工业国,在世界经济中属仅次于发达国家的二等国家,人均GNP现1万美元以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属三等国家,人均1000美元左右的小康水平,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属四等国家,处于温饱阶段。菲律宾介于三等与四等之间。从产业结构和发展看,二等国在投资上现正在从发达国家接转机电业,同时向三等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进出口结构上,进口技术和农矿产品,同时出口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三等国则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农矿业,四等国正在发展农矿业。

越南正处于农矿业上升阶段,目前石油、稻米增长迅速,简易消费品需求旺盛,以致于中越短期边境贸易,中国低挡货就已覆盖了越南北部。目前我国对越出口主要是低挡消费品,但长期靠边贸却不容易。因为目前边贸如同走私,受双方管制松紧影响,贸易波动很大,再加农矿品笨重,靠边贸成本太高。但外贸受越南支付能力所限,短期内不会迅速增长,除非越南能得到西方大笔资金,否则就只能靠石油出口增加进口。所以,我国应继续扩大对越南商品出口,增加覆盖的品种范围和地区,并从越南扩大到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在这个1.2亿人口的贫穷地区中,现消费品主要是从泰国进口或走私的高价商品,大多数居民买不起。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低挡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国,应把这个地区作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垫脚石。

从挖掘越南等四国市场潜力的角度讲,像在其出口市场一样,首先要依靠当地华人华侨建立批发、推销网,使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需求稳定并产生依赖。我国有必要把出口商品信贷从全对政府转为部分给华商及亲华商人,以加强我国对越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为提供四国市场对我商品的购买力,我国应主动地、有组织有分工地稳定收购四国产的廉价农、林、矿产品,以平衡贸易收支,并解决我初级产品短缺问题。

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越南为发展基础工业,要对石油、煤炭、电力进行大规模投资,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给经援,现对我存期望,尤其是当年抗美期间中国援建企业的技改和扩建项目,这是我国机电业增加出口的机会。另外,越北地区水电、贵重木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开发难度比我国西南低一些,而我国援越期间在北方曾援建大批工程,地质水文资料丰富,尤其是小水电,我国设备和施工都是强项,应加强摸底,主动出击。越南发展水平比我国低的多,对设备要求简单价廉,项目规模小,配套程度也低,我国机电业中的地方机电企业,应把这看作解决自己开工不足的好机会。当然,就我国机电业实力而言,整个东南亚无对手,要扩大出口,就要主动去了解市场需求,如摸清对方的投资计划、项目设计、支付能力等。同时,就象消费品要有批发推销网一样,机电业也要由主要出口企业在当地依靠华商建立办事处与供销网,使自己成为当地建设项目的第一批推销商。

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其他出口市场不同,越南及老、柬、缅在历史上与我关系密切,也是我安全边界的前缘,因此,我国在此地区有重要的战略利益。

3.轻纺、机电过剩生产能力向越南转移

利用我国强势地位,加强对越南经贸扩展。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其他出口市场不同,越南及老、柬、缅在历史上与我关系密切,也是我安全边界的前缘,因此,我国在此地区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同时,我国对东南亚拥有明显的政治、军事、外交优势,应利用这一优势加强我国对越南的经济扩展。应采取更为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收益,也是为了加强我国对该地区的政治外交地位。

我国轻纺、机电企业迁往越南,当然是为了占市场绕壁垒以增加出口,但更为主动的对越南等国的外经贸政策之一,就是把商品出口与轻纺、机电业过剩生产能力向越南转移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是低质、低挡商品生产企业迁往越南,绕开越南关税壁垒和进口管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同时利用越南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也使这些企业避免在国内由亏损走到倒闭。二是越南出口基数低,目前出口数量不受限制。欧共体尤其法国出于政治目的,强调与印支三国特殊关系,给予不少贸易优惠,我国有些产品达到向美欧出口的水平,但缺少配额,因此应鼓励出口企业迁往越南生产出口。利用越南廉价土地或劳动力等降低成本,并在附加了当地含量后,以原产地为“越南制造”向发达国家出口,就绕开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三是以投资带动商品出口。这有两条路,一条是建企业、包工程、带动机电设备出口;一条是出口商品后若拿不到硬通货,可投资于我国需要的硬木、有色及其他初级品采购和开发,然后对我国供应。这样既平衡了贸易收支,又扩大了出口,还弥被了我国原材料的短缺。

标签:;  ;  ;  ;  ;  ;  ;  ;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