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

广西岩溶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

一、广西喀斯特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何方燕[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机理与技术》文中指出水既是引发石漠化的驱动力之一,也是喀斯特生境重建与植被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差,地表水资源匮乏,传统的混农林模式由于配置不合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根据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为理论支撑,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针对混农林配置机理不清、结构配置不合理、配置技术匮乏的问题,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间作试验,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业在持续干旱条件下的土壤水赋存效应、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机理、土壤水的赋存机制、节水型混农林的配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混农林的配置机理主要体现在混农林对喀斯特异质土壤水分环境的适应性。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从表层开始被消耗,与单作相比,各混农林模式的土壤水分损失率较低,表明混农林业通过延缓土壤水分的损失速度,来适应喀斯特持续干旱的土壤水分环境。在关岭-贞丰花江,表层及第二层土壤水分在持续干旱4天左右的损失率较大,而毕节撒拉溪与施秉喀斯特区表层及第二层土壤水分在持续干旱7天左右损失率较大,持续干旱10天后,各混农林模式土壤水分含量仍高于相应单作模式,表明经果林下间作可增强混农林系统的抗旱能力,产生良好的土壤水赋存效应。(2)混农林业可增强土壤水的赋存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指数来看,撒拉溪表现为:核桃+黑麦草(0.9)>核桃+高羊茅(0.48)>核桃+大豆(0.4)>核桃+土豆(0.28)>核桃单作(0.08),花江:花椒+辣椒(0.83)>花椒+花生(0.79)>火龙果+红薯(0.5)>花椒单作(0.36)>火龙果单作(0.17),施秉:梨+黑麦草(0.78)>梨+太子参(0.73)>梨+大豆(0.61)>梨单作(0.01),可见混农林模式具有比单作模式更强的土壤水赋存能力,其中,间作黑麦草表现的土壤水赋存能力最为突出。研究表明,混农林对土壤水赋存的影响机制表现为,混农林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水的赋存能力,降低土壤无效蒸发来促进土壤水的赋存。(3)混农林具有改善经济林地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但改善程度因经济林下不同的间作植被而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综合参数,撒拉溪为:0.251β1+0.249β2+0.257β3+0.257β4,花江为:0.251β1+0.25β2+0.253β3+0.252β4,施秉为:0.25β1+0.25β2+0.252β3+0.251β4。模式综合得分在撒拉溪为:核桃+高羊茅(1.6035)>核桃+黑麦草(1.2283)>核桃+大豆(0.8123)>核桃+土豆(0.8084)>核桃单作(0.6522),花江为:花椒+辣椒(1.4199)>花椒+花生(1.3345)>火龙果+红薯(1.2881)>花椒单作(0.8439)>火龙果单作(0.5996),施秉为:梨+太子参(0.4046)>梨+黑麦草(0.3563)>梨+大豆(0.2088)>梨单作(0.1746)。(4)混农林对土壤蒸发具有抑制作用,但因不同的混农林模式而存在差异。混农林复合经营在土壤表面形成一道植物隔离层,阻碍了土壤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具有明显降低地温、辐射的作用,并可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晴天,各模式的日蒸发量在14:00左右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而阴天,各模式的变化曲线较为平滑,未出现明显的峰值。混农林业对土壤蒸发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同的混农林模式存在差异,在花江火龙果下间作红薯具有最强的土壤蒸发抑制能力,撒拉溪和施秉林草模式的蒸发抑制能力最强。(5)提出并优化了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技术,且技术验证效果良好。通过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及白云岩喀斯特区进行应用验证,共建成山地混农林配置示范面积约23 hm2,在生态、产出及老百姓认可度方面产生了明显成效。示范点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混农林地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得以改善,土壤水的赋存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百姓的获得感;最后,老百姓积极地参加混农林复合经营。

张俞[2](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孟小暇[3](2019)在《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能够引起区域生态恶化、土地丧失、水资源短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灭绝和区域贫困的发生。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中石漠化现象最严峻的区域之一,但其植物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许多为喀斯特地区适生特有植物。因此,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石漠化治理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访问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结构选择单一,生态功能脆弱;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治理面积小;贫困现象严重,思想落后;治理措施实施不到位,缺少专业指导;造林后管护不到位,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对成功案例宣传总结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药用植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种植规模化程度低,高效种植技术尚未得到推广;种源混乱,药材质量难以保证;药用植物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研究力量薄弱,工作不系统不深入;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针对石漠化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采用复合种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展科技带头人;优化管理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坚持以点促面。针对药用植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扩大种植规模;建立种质资源库,提高质量;开发药用植物新产品;研究药用植物致濒的原因,科学的进行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在恭城县和那坡县两个基地进行药用植物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实例示范研究,总结出在生态经济林下栽植草本、灌木或小乔木药材的发展对策,乔木可选用珍稀药用植物半枫荷、金槐等,灌木选用传统珍稀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地枫皮和短序十大功劳等,草本植物选用珍稀药用植物红根草、白及和南板蓝等。

邹荣灿,来楷迪,李云,赵霰霖,邓秋婷,朱伟,卢海,李艺,姚逸[4](2019)在《木豆的研究现状及在六盘水石漠化地区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表明木豆为豆科木豆属多年生豆科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品质,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六盘水石漠化极其严重,缺水少土,生境严酷,在生态修复方面,急需寻求理想的先锋物种。系统概述了木豆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木豆在六盘水石漠化地区的应用前景,旨在为木豆的深度研发及六盘水石漠化的有效治理奠定基础。

程雯[5](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虽然人工建植了大量经济林及各类防护林,但是由于结构缺陷、缺失及后续经营的方式不当,导致稳定性较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构建林灌草群落是缓解喀斯特石漠地区人地矛盾、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其中群落配置是植被建植的关键技术。基于结构决定功能、生态位、耦合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江示范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撒拉溪示范区)为研究区,于2016年2018年进行优势种、叶片、枯落物、枝条、土壤相关指标的实验分析,阐明了不同林灌草群落的配置机理,揭示了林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机制,研发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技术,并在两个示范区内进行石漠化治理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的应用验证。(1)植物群落学调查结果显示,植被在自然演替过程中,演替前期或中期,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演替越顶级,乔灌层的物种多样性越高,草本层的优势度越低;自然林的乔灌草群落层次结构完整时,乔木层的物种越丰富,对灌草层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越明显。撒拉溪示范区内经济林优势种有刺梨(Rosa roxburghii)、核桃(Juglans regia);次生林优势种有银白杨(Populus alba)、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栎(Quercus fabri)、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皱叶荚蒾(Pyracantha fortuneana)、茅栗(Castanea seguinii)、西南栒子(Cotoneaster franchetii)、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花江示范区内经济林优势种有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柚木(Tectona grandis);次生林优势种有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珍珠荚蒾(Viburnum foetidum)。优势种生理生态适应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植被修复中可选取比叶面积较小、叶组织密度较高、叶干物质含量较大等性状特征的树种,以更好地适应石漠化地区干旱、少土的生境。优势种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撒拉溪示范区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包括银白杨、光皮桦、西南栒子、华山松等;花江示范区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包括翅荚香槐、白刺花、核桃、枇杷等。(2)基于优势种的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释氧功能构建指标体系,划分植物功能群。撒拉溪示范区优势种划分为低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7类植物功能群;花江示范区内优势种划分为低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6类植物功能群。(3)结合树种的生长性状、适应策略、生态位,以及功能群类型,提出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策略。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光皮桦-川榛、光皮桦-西南栒子、核桃-刺梨-白车轴草;轻度-中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银白杨-杜鹃、银白杨-西南栒子、柚木-红背山麻杆;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华山松-川榛、银白杨-川榛、银白杨-茅栗、枇杷-花椒-花生;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华山松-白栎、翅荚香槐-珍珠荚蒾、川钓樟-密蒙花、桉树-白刺花。(4)运用现有的封山育林、容器育苗、伐桩造林等成熟技术,2016年8月开始分别在撒拉溪示范区和花江示范区进行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的示范,经济林示范规模17 hm2,次生林示范规模30 hm2。2018年10月对示范点的再次调查,经济林生态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且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次生林示范点与其周边群落相比,演替较顶级的林下草被层缺失的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乡土灌木树种所在群落的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曹洋[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文中认为全球喀斯特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居住人口约10亿,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位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程度也最为严重。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多地开展了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养殖的工作,但多存在植被配置针对性不强和养殖技术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开展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林灌草优化配置和针对性的生态养鸡试验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脱贫致富。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为手段,于2015-2017年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个数、生长性状、对降雨的截留量进行监测,以及进行生态养鸡试验,并采集生物量和土样进行实验分析,总共选取54个样地,26个指标,2032个数据。通过对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群落植被多样性、水土保持效益以及不同养殖密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林灌草优化配置和生态养鸡技术,集成石漠化地区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体系。1.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强度石漠化配置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木豆(Cajanus cajan)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灌草群落类型;中度石漠化配置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林灌群落类型;轻度石漠化配置构树、砂仁(Amomum villosum)和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灌草群落类型;潜在石漠化配置花椒、构树和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林灌草群落类型。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中度石漠化配置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灌草群落类型;轻度石漠化配置桑树(Coriaria nepalensis)、刺梨(Rosa roxburghii)、蜈蚣草(Pteris vittata)、芒(Miscanthus sinensis)林灌草群落类型;潜在石漠化配置核桃(Juglans)、马桑、火棘、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林灌草群落类型。此外,在人工配置林灌草群落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物种是选择乡土物种还是引进外来物种、植被之间是否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等。2.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构建花椒、构树和皇竹草为主的群落养殖环境,养殖密度控制在12只/100m216只/100m2,养殖密度在12只/100m2生物量达到最大(8.16 g);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强,当养殖密度大于16只/100m2时土壤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pH随养殖密度增加逐渐减小。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构建核桃、马桑、火棘、金丝桃、白三叶为主的群落养殖环境,养殖密度控制在8只/100m216只/100m2。养殖密度达到12只/100m2生物量最大为(5.16 g);养殖密度对土壤结构影响不明显,只有在养殖密度大于16只/100m2时土壤结构有被破坏的趋势;养殖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pH随养殖密度增加逐渐减小。通过对鸡的生长监测和鸡胸肉蛋白质,氨基酸,甘氨酸检验表明,生态养鸡可以促进鸡的健康生长,日增重12.99 g,谷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46.92%、38.15%。3.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养殖密度控制在12只/100m2;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养殖密度控制在8只/100m216只/100m2,生长季25天进行一次轮牧,除植被生长季以外1015天进行一次轮牧,周期性轮牧不仅不会对养殖环境中的草地造成破坏,还可以促进植被生长和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在生态环境中鸡群以青草、草籽、昆虫等天然饲料为主,补饲为辅,补饲量为各生长阶段舍饲日粮的45%左右养殖过程中没有疫病的发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草地被破坏后,根据鸡的食性和习性,人为修复时可以考虑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进行比例为7:3的混播。4.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的不同立地条件进行针对性的林灌草优化配置,能够促进植被生长,增加石漠化环境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增加群落的水源涵养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生态养鸡能够促进植被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并能够促进鸡的生长和提高鸡肉的风味,生态养鸡与舍饲养鸡相比其饲料消耗降低了35%左右,不出现严重的疫情情况下出栏成活率在95%以上,散养土鸡的市场售价比舍饲鸡高20%30%,单只利润1520元,养殖规模1000只,利润在15000元以上。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可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和贫困农村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日后工作需要整合林灌草资源发展大规模的生态养鸡,建立生态养鸡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董晓超[7](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养分平衡机制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基岩裸露率高,土壤不连续,土层浅薄,且二元三维结构发育,水分亏缺诱发干旱胁迫,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多地均开展经果林种植与发展草地畜牧业,但由于林灌草结构缺陷、水分与养分管理粗放、经济林连作等原因导致土壤肥力、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开展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研究,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协调生态位与资源位,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林灌草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与权衡,推动区域脱贫显得十分必要。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植物学、农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于2015-2017年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与典型经济植物的生物量、生长性状、不同构件的养分含量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植被下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的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体系。1.花江示范区与撒拉溪示范区表层土壤容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1.01 g/cm3、1.07 g/cm3,但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10-20 cm向20-30 cm过渡区间的土壤容重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近0.1 g/cm3,40 cm以下土层土壤容重渐趋稳定在1.15g/cm3左右;在石漠化等级上,随着石漠化等级的提高土壤容重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容重最高,平均为1.08g/cm3。2.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的土壤有机碳(SOC)、有效磷(AP)低于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全磷(TP)含量则相反,其余养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总体上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含量,均处于土壤养分国家标准的Ⅰ级或Ⅱ级水平,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较为适中,多处于Ⅲ级或Ⅳ级水平,土壤有效磷(AP)含量极低,大多不足5 mg/kg,且有效率不足0.5%。但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较为一致,表聚效应明显,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最低,无石漠化及强度石漠化地区较高,且强度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等级石漠化(P<0.05)。3.石漠化地区不同植物的养分平均含量水平均为C含量最高,P含量最低,N、K含量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各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为C>K>N>P,其余物种营养元素平均含量为C>N>K>P。各物种不同构件间必需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但均为叶片、果实养分含量较高,占器官干物质的2%-4%之间,枝干必需养分含量相对较少,同时幼龄乔灌枝干养分含量与成龄乔灌相比较高。植物不同器官对土壤养分的富集系数,大多表现为N>P>K,仅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果皮和火龙果肉茎有所差异。4.石漠化地区的植物生物量受树龄与植物种类影响较大,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植物种类上总体表现为成龄乔木>灌木>幼龄乔木,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主要表现为,乔灌树种生物量多分配在枝干上,具体表现为柚木(Tectona grandis)(87.2%)>桑树(Morus alba)(72.4%)>刺梨(Rosa roxburghii)(68.3%)>核桃(64.2%)>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59.0%)。石漠化地区植物各器官养分储量与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但与生物量不成比例关系;各物种不同养分元素的储量特征与其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即金银花、火龙果、皇竹草养分储量为C>K>N>P,其余物种营养元素储量为C>N>K>P。5.石漠化地区植被枯落物的养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刺梨、金银花、核桃、桑树、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枯落物养分含量较高,分别为26.25 g/kg、25.39 g/kg、23.21 g/kg、21.66 g/kg、21.13 g/kg,柚木枯落物养分含量最低,为8.65 g/kg。两研究区相比,6.根据石漠化地区的独特的小生境条件和林灌草养分平衡关系,提出花椒+金银花/花生(Arachis hypogaea)、核桃+刺梨、火龙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刺梨+鸭茅、桑树+鸭茅、花椒+构树空间配置与养分调控技术、皇竹草高效种植、土壤覆盖保墒等关键技术,并基于南北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等级石漠化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分别适用于气候温凉区和气候暖热区的潜在石漠化生态保育和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轻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牧草高效生产技术,中度石漠化速生高效林灌草种植及人工诱导恢复技术,强度石漠化人工恢复与封山育林技术,集成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体系。

李昂[8](2017)在《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漠化地区具有土层稀薄、土壤贫瘠的特点,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有效的保护石漠化地区土壤资源,分析并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养分情况及其对该区域生态效益的贡献,是广西地区生态治理与评价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先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进行分析评价,又通过建立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效益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指标是整个生态效益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该研究计算简单、方法科学,对于评价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效益,开展广西地区生态效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情况分析。本研究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三条典型小流域开展定点采样,经过室内实验分析,选择了 4项反映土壤养分特征的指标,计算各项养分指标在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域、坡面尺度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已有数据对流域的土壤保肥效益进行估算,得出小流域土壤保肥效果的排序为龙窝坝>常么>者滕,治理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排序为水保林>封育林>坡改梯>经济林。(2)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本研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理论,基于研究区当地粮食产量、土地利用面积等数据,对研究区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为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各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龙窝坝(3130万元)>常么(2414万元)>者滕(2055万元),与土壤保肥效益估算结果的排序相一致。治理期间,研究区域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草地与林地的面积有较大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一定提升。(3)建立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实测数据与历史数据,以PCA方法为主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最终得到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的广西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减少石漠化与侵蚀类指标、2个涵养水源类指标、5个土壤改良类指标、3个维持生态稳定类指标及1个防洪减灾类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该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今后的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构建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主客观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重。其中,土壤改良层占0.4959,减少侵蚀层占0.1569,生态稳定层占0.1569,涵养水源层,占0.1306,减灾效益层,占0.0597。各流域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生态效益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龙窝坝、常么、者滕。评价结果基本与之前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结果以及实际治理情况相一致。其中,保土效益评价值在众多效益评价值类别间是最高的,体现了土壤在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

韦彩会,俞月凤,何铁光,蒙炎成,唐红琴,张野,李婷婷,何永群,李忠义,王瑾,胡钧铭[9](2015)在《大化县岩溶区植物适应性种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旨在探讨适合广西岩溶区生长的农作物新品种,以期为该区域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及新种植作物提供试验示范和技术支撑。通过选择玉米、大豆、葡萄共3种作物在广西大化县岩溶区不同地块进行适应性种植,其中玉米品种有桂单0810、桂单0811、桂单162,以当地农家种作为对照;大豆品种有桂豆3号和桂豆5号,以当地农家种作为对照;葡萄品种有夏黑、巨峰、户太,每种作物的种植规格及田间管理参照当地种植习惯并遵循各品种的特性进行种植管理。结果表明,玉米品种桂单0810、桂单0811、桂单162产量分别达481.66kg/667m2、478.24kg/667m2、443.12kg/667m2,分别比当地农家种增产31.57%、30.63%、21.04%;大豆品种桂豆3号和桂豆5号产量分别为85.82kg/667m2、、78.76kg/667m2,分别比当地农家种增产77.87%、、63.23%,和对照相比,玉米和大豆各品种增产均达极显着水平;而夏黑、巨峰、户太葡萄产量分别达1 170.5kg/667m2、1 380.0kg/667m2、1 518.0kg/667m2,均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所选的玉米、大豆及葡萄品种均适宜在该区域种植。

池永宽[10](2015)在《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文中认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位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程度也最为严重。解决石漠化问题是整个西南喀斯特山区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石漠化问题由主要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生态环境,二是社会经济。石漠化问题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盲目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逐渐恶劣,最终又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草林草工程是恢复喀斯特受损的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经济的最佳方式之一。我们通过选取两种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形式——喀斯特高原山地和喀斯特高原峡谷建立示范区进行研究。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喀斯特高原山地轻—中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作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以自然地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水土保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耦合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草业科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在两个示范区进行农草林草工程建设与试验研究,凝练关键技术,形成示范模式,总结效益监测,集成推广。(1)支撑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自然地理学的垂直地带性理论。研究石漠化地区的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问题,实质是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微观立体空间尺度上,研究农草林草配置工程如何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实现石漠化治理。支撑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另一重要理论是生态位互补理论。利用不同农草、林草的生态位互补理论,结合空间差异,发展复合混农林业经营模式,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与治理石漠化。研究石漠化地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问题,实质是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微观空间尺度上,研究农草林草配置工程如何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实现石漠化治理。通过在小流域不同空间尺度,开展农草林草建植,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基本原则,进行农草林草工程空间配置建设。(2)石漠化等级与石漠化发生的潜在指数是空间布设农草林草工程的重要指标。在峰丛洼地和高原峡谷的底部、石漠化等级低、土层厚、不易发生水土的情况下,结合限定性因素开展“农作物+牧草”、“经济林+牧草”经济主导型石漠化治理模式;在石漠化等级高、水土流失易发、陡坡、石漠化发生的潜在指数高的区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以“防护林+牧草”、“牧草+农作物”生态修复主导型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花江示范区垂直地带性明显,空间配置的分异程度要高于毕节示范区。(3)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主导型是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的两大模式。生态主导型的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是在石漠化发生潜在指数大于5的情况下,按照以生态修复为主导,辅以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极易导致石漠化发生与变重,无论是农草还是林草工程都必须以治理石漠化生态环境为核心,辅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草地畜牧业,在农民种植传统农作物意愿难以改变的前提下,种植低密度农作物,以收获牧草为主。经济主导型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是在石漠化发生潜在指数小于5的情况下,在石漠化得到有效好转的基础上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以经济为导向的特色混农林牧业,在这种模式下经济的发展同时治理石漠化,最终衍生形成特色经果林产业、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等经社会济发展形式。(4)牧草是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农草林草措施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提高水土保持效率的重要一环。毕节示范区的经济林与牧草的光合试验研究表明:豆科牧草中年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是紫花苜蓿,其次是白三叶和红三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白三叶、紫花苜蓿、红三叶。禾本科牧草中高羊茅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其次是扁穗雀麦、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是扁穗雀麦和多年生黑麦草,其次是高羊茅和鸭茅。通过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的单播与混播试验表明,混播处理可以提高牧草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核桃和刺梨的净光合速率年均差异不大,核桃的水分利用效率稍高。在花江示范区柱花草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紫花苜蓿;花椒林+紫花苜蓿的的组合中花椒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受种间竞争的影响要高于花椒纯林。(5)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根据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的石漠化状况,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开展生态修复主导型农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经济发展主导型农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经济发展主导型特色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农作物和经济林间作的牧草开展畜禽养殖,形成混农林牧复合的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的治理石漠化模式。根据花江喀斯特干热河谷的石漠化状况,结合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开展生态修复主导型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生态修复主导型农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经济主导型农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经济发展主导型特色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生态修复主导型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庭院畜禽养殖配套技术研究。通过利用干热河谷空间垂直差异,发展特色经果林,利用林下、农作物间作的牧草丰富完善“猪-沼-椒”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猪-沼-椒-草”模式,实现石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6)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监测评价。通过在毕节和花江两个示范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工程的生态监测的结果表明,林草间作模式下单位时间内核桃、刺梨、花椒的生长高度、胸径等指标要高于经济林纯林;林草、农草间作模式下经济林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野生杂草入侵的概率要低于经济林纯林和玉米单作。同样农草林草模式的地表植被覆盖度要显着高于农作物单作和纯林处理。通过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发现,石漠化治理中两大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出率,还能增加果品产量与品质,提高经济效益。(7)利用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法,经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对示范区模式推广适宜性评价,撒拉溪混农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推广适宜性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分布范围内表现为,最适宜推广面积为19.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0.31%;较适宜推广面积为42.6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2.02%;基本适宜推广区面积为50.7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6.22%。花江混农林草及庭院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适宜性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分布范围内表现为,最适宜推广面积为27.0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09%;较适宜推广面积为45.2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3.39%;基本适宜推广区面积为55.1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8.48%。

二、广西喀斯特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喀斯特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机理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一)土壤水赋存与混农林业
    (二)石漠化地区土壤水赋存与混农林配置
    (三)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石漠化环境土壤水赋存效应与混农林配置机理
    (一)不同环境土壤水赋存效应
        1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2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3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二)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机理
        1.混农林配置机理
        2.混农林配置机理对比分析
四混农林业对土壤水赋存的影响机制
    (一)混农林业对土壤水赋存能力的影响
        1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2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3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二)混农林业对土壤水入渗能力的影响
        1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2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3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三)混农林业对土壤蒸发能力的影响
        1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2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3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四)混农林业对土壤水赋存的影响机制
五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技术研发
        1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物种配置技术
        2基于保水固土的混农林复合耕作技术
        3基于水分高效利用的混农林修枝整形技术
    (二)山地混农林配置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混农林经营现状评价与模式布设
        4混农林配置与技术应用过程
        5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2)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
        1.1.3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亟待保护
        1.1.4 喀斯特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问调查法、专家咨询法
        1.5.3 典型案例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及其治理
    2.1 石漠化成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为因素
    2.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
        2.2.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
        2.2.2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
    2.3 石漠化治理模式
        2.3.1 我国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
        2.3.2 广西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
    2.4 广西现有石漠化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4.1 结构选择单一,生态功能脆弱
        2.4.2 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治理面积小
        2.4.3 贫困现象严重,思想落后
        2.4.4 治理措施不到位,缺少专业指导
        2.4.5 造林后缺少管护,破坏现象频发
        2.4.6 对成功案例宣传总结不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5 广西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2.5.1 采用复合种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2.5.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
        2.5.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2.5.4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发展科技带头人
        2.5.5 优化管理措施,加大打击力度
        2.5.6 加强典型示范,坚持以点促面
3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3.1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3.1.1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3.1.2 广西喀斯特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
        3.2.2 种植规模化程度低,高效种植技术尚未得到推广
        3.2.3 种源混乱,药材质量难以保证
        3.2.4 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
        3.2.5 研究力量薄弱,工作不系统不深入
        3.2.6 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
    3.3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3.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3.3.2 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扩大种植规模
        3.3.3 建立种质资源库,提高质量
        3.3.4 开发药用植物新产品
        3.3.5 调查药用植物灭绝原因,制定科学保护政策
        3.3.6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4 实例研究
    4.1 广西桂林恭城县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
        4.1.1 基地简介
        4.1.2 实验设计
        4.1.3 经济效益指标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1.5 结论与讨论
    4.2 广西百色那坡县石山区生态种植基地
        4.2.1 基地简介
        4.2.2 实验设计
        4.2.3 管理养护操作
        4.2.4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期
        4.2.5 结论与讨论
    4.3 总结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木豆的研究现状及在六盘水石漠化地区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木豆的生物学特性
3 木豆的化学成分
4 木豆的应用价值
    4.1 营养价值
    4.2 药用价值
    4.3 绿化效果
    4.4 水土保持
    4.5 对荒山和石漠化治理的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林灌草群落配置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
    3.喀斯特地区林灌草群落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2.技术路线与方法
    3.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4.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
    1.林灌草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甄别
    2.优势种生理生态适应性
    3.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
    4.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对比分析
四 林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机制
    1.优势种涵养水源功能
    2.优势种保育土壤功能
    3.优势种固碳释氧功能
    4.林灌草功能群划分及结构-功能协同机制
    5.林灌草结构-功能协同机制对比分析
五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生态效应与优化配置技术研发
    1.石漠化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封山育林技术
        (2)容器育苗技术
        (3)伐桩造林技术
    2.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2)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3)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4)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技术
六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生态经济效应与优化配置技术应用验证
    1.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撒拉溪示范点
        (2)花江示范点
    2.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1)撒拉溪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花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群落配置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1)撒拉溪示范点林灌草现状评价与优化配置措施布局
        (2)花江示范点林灌草现状评价与优化配置措施布局
    4.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1)撒拉溪示范点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2)花江示范点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5.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1)撒拉溪示范点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2)花江示范点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
    2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
    3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试验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石漠化等级林灌草群落配置的筛选机理
    1 不同石漠化等级群落多样性
        1.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
        1.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1.3 对比分析
    2 不同等级石漠化群落水土保持效益结果与分析
        1.1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
        1.2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1.3 对比分析
    3 生态养鸡环境的筛选
四 石漠化生态养鸡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制
    1 生态养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鸡的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2 鸡的排泄物对土壤的影响
    2 生态环境对生态养鸡的影响机制
        2.1 养鸡环境对动物福利的影响
        2.2 生态环境对鸡生长与鸡肉品质的影响
五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
        1.1 群落配置技术
        1.2 生态养鸡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2.1 不同石漠化等级林灌草配置技术研发
        2.2 生态养鸡技术优化
        2.3 生态养鸡的植被群落筛选技术
    3 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1 强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2 中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3 轻度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4 潜在石漠化林灌草优化配置与生态养鸡技术集成
        3.5 对比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养分平衡机制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
    2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
    3 生态修复与林产业经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示范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平衡机制
    1 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分布特征
        1.1 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区
        1.2 贞丰-关岭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示范区
        1.3 对比分析
    2 不同植物养分积累与分配格局
        2.1 不同植物生长性状分析
        2.2 不同植物养分分配格局
        2.3 不同植物的养分积累特征
        2.4 对比分析
    3 不同林灌草养分平衡机制
        3.1 不同林灌草养分循环分析
        3.2 不同林灌草养分平衡关系
        3.3 对比分析
四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现有及成熟技术
        1.1 林灌草空间配置技术
        1.2 林产业的养分管理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
        2.1 花椒+金银花/花生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2.2 花椒+构树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2.3 柚木特色林高效栽培技术
        2.4 红心火龙果+紫花苜宿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2.5 皇竹草特色草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6 桑树+鸭茅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2.7 核桃+刺梨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2.8 刺梨+鸭茅特色林空间配置及养分调控技术
五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
    1 潜在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
    2 轻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
    3 中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
    4 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8)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3.2. 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特征研究进展
        1.3.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植被特征
        2.1.5. 地质地貌特征
        2.1.6. 研究区小流域基本特征
    2.2. 研究内容
        2.2.1. 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研究
        2.2.2.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2.2.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4.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治理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研究
    3.1.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3.1.1. 典型小流域养分特征分析
        3.1.2.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对比
    3.2. 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2.1. 水保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2. 经济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3. 封育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4. 坡改梯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3. 农作物与树种的选择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4. 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养分差异性原因分析
    3.5.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保土保肥效益的影响
        3.5.1. 土壤保土保肥效益计算方法
        3.5.2. 不同治理措施下的土壤保肥效益
    3.6. 本章小结
4.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4.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分类及估算方法
        4.1.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估算方法
        4.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
    4.2. 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与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2.2. 各单项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分析
        4.2.3. 生态服务价值敏感度分析
    4.3. 治理措施类型对效益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5.1. 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5.2.2. 相关分析结果
        5.2.3. 初选指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5.2.4. 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指标降维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6.1. 模型指标的标准化过程
        6.1.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6.1.2. 指标的归一化
    6.2. 模型搭建过程
        6.2.1. 判断矩阵
        6.2.2. 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6.3. 模型权重确定
    6.4.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4.1.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6.4.2. 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大化县岩溶区植物适应性种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10)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农草林草空间配置
    2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的农草林草空间配置
    3 国内农草林草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4 国外农草林草研究进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基础试验研究与分析
    1 郁闭度与林下产草量关系研究与分析
        1.1 撒拉溪示范区郁闭度与林下产草量关系
        1.2 花江示范区郁闭度与林下产草量关系
    2 农林草在石漠化示范区光合生理研究与分析
        2.1 毕节示范区单播牧草光合生理研究
        2.2 毕节示范区典型混播与单播草地光合生理变化特征比较
        2.3 毕节示范区核桃、刺梨光合生理研究
        2.4 花江示范区暖性牧草光合生理研究
        2.5 花江示范区花椒纯林与花椒同紫花苜蓿间作光合生理研究
    3 土壤养分变化研究与分析
        3.1 毕节示范区本地土壤养分调查
        3.2 花江示范区本地土壤养分调查
四、石漠化地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撒拉溪示范区各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构建限定性边界条件
        2.2 花江示范区各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构建限定性边界条件
    3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毕节撒拉溪轻-中度石漠化环境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
        4.2 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
    5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石漠化地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1 示范区牧草建植的关键技术
    2 示范区典型经果林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2.1 香玲核桃种植关键技术
        2.2 刺梨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2.3 火龙果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3 示范区防护林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4 石漠化发展潜在指数
    5 喀斯特轻—中度石漠化朝营小流域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5.1 农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5.2 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5.3 生态畜牧业配套技术研究
    6 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顶坛小流域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6.1 农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6.2 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6.3 庭院畜禽养殖配套技术研究
    7 不同小流域不同石漠化等级技术对比
六、石漠化地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示范
    1 示范点布局与范围
    2 朝营小流域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示范点与效果
        2.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2.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2.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3 花江示范点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示范建设与效果
        3.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3.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4 示范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4.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4.2 花江示范区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七、效益监测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 监测布局与监测点
    3 监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3.1 郁闭度与林下产草量
        3.2 光合差异
        3.3 植物生态与多样性
    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4.1 郁闭度与林下产草量
        4.2 光合差异
        4.3 植物生态与多样性
        4.4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评价
        4.5 示范区石漠化治理
    5 效益监测评价对比分析
        5.1 毕节示范区监测评价
        5.2 花江示范区监测评价
八、石漠化地区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推广应用
    1 模式存在问题与优化
    2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2.1 推广适宜性原则
        2.2 推广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4 示范与推广应用保障措施
        4.1 示范与推广应用技术措施保障
        4.2 示范与推广应用参与式措施保障
        4.3 示范与推广应用政策措施保障
九、结论与讨论
    1 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本质是垂直地带性理论与生态位互补理论
    2 生态恢复型与经济发展是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的两大模式
    3 石漠化地区经济林草的光合效率评价
    4 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
    5 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监测评价
    6 模式推广范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广西喀斯特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基于土壤水赋存的混农林配置机理与技术[D]. 何方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3]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孟小暇. 广西大学, 2019(01)
  • [4]木豆的研究现状及在六盘水石漠化地区的应用前景[J]. 邹荣灿,来楷迪,李云,赵霰霖,邓秋婷,朱伟,卢海,李艺,姚逸.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05)
  •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D]. 程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林灌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鸡技术[D]. 曹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养分平衡机制与林产业复合经营技术[D]. 董晓超.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8]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李昂.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大化县岩溶区植物适应性种植试验[J]. 韦彩会,俞月凤,何铁光,蒙炎成,唐红琴,张野,李婷婷,何永群,李忠义,王瑾,胡钧铭.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4)
  • [10]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广西岩溶石山区木豆种植适应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