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政教育;党建;创新;工作机制;影响
引言:大学院校积极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为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同时,大学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思政教育进行展现,且思政教育通常基于党建思想充当教育核心帮助学生培养思想意识,且党建工作的开展依赖思政教育这座坚实的桥梁。因此,大学院校在将党建思想贯彻到教育工作时需要依靠思政教育工作。所以,只有积极结合大学院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确定思政教育受到党建创新工作的影响及对应措施,才能提高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一)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及思政教育状况
1、大学院校思政教育背景展现的复杂性相对明显
步入新时代发展环境中后,我国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院校学生也具有更加显著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特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意识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还对学生思想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在新时期明显具备了显著的自由开放性特征,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比如,部分缺乏辨识能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会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会丧失艰苦奋斗与社会责任意识。鉴于当前此类状况越发突出的现象,促使大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变得越来越严苛。因为思政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完成的工作,所以想要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思政教育质量,成为了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任务之一。
2、大学院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需要改善
大学院校在开展党建工作、发展党员期间,主要是按照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表现而来的,学生如果表现出强烈的思政意识,就可以开始进行相应的党建培训工作,最后经过组织发展的程序,才能符合党建工作的流程。受时代、高校快速发展及不断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高校在管理学生时遇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致使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也迅速增加。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大学院校未能充分的、有效的、全面的考察学生预备党员是否符合入党等要求;同时,在学生入党把关方面也缺乏严谨性。另外,大学院校中的一些学生并没有强烈的入党意愿,其之所以入党是因为受“盲从心理”的影响,这些入党的学生往往思想政治意识不坚定。由此可见,大学党建工作中的入党审核缺乏严谨性、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也未能做到位。实际上,在大学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中,学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党建队伍的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大学院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考核。[2]
3、大学党建工作缺乏持续性
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开展时十分依赖严谨的、规范的工作体制,由于党建工作属于长久建设性工作,所以必须时刻确保党建工作的持久性,才有助于推动大学院校健康发展。大学院校在组织基层党建工作期间,由于专业专职教育管理人才匮乏,所以党建工作的开展持续性相对较差。例如,大学院校发展党员时,往往只重视前期工作,而对党员的后期再教育以及管理工作等则是比较忽视的,同时党员日常考核工作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大学院校一些外出实习的学生,一般是没有针对这些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这也就导致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化情况。与此同时,大学院校开展党建工作期间,虽然十分重视如何建设党员党风及思想工作,不过却存在对建设活动开展过于关注、忽视了考核活动开展效果等问题,致使党建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大打折扣。[3]
(二)大学院校思政教育受党建创新工作机制的影响
大学院校通过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使大学院校思政教育受到了较大影响。大学院校中马克思主义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包含大学党建内容,大学院校在思政教育中需要利用党建思想实现培养优质人才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思政学习武装大脑。
通过合理结合大学院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内容,是满足新时期大学院校里的教育本质的重要表现。大学院校通过思政教育有机统一知识、思想、价值教育等内容,才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与良好思想精神风貌的教学目标;而且在大学院校思政教育中引入党建工作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思想政治观念,有助于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这样才能完成新时期大学院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才有助于满足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也是高素质党建组织队伍构建的要求,通过思政教育中党建思想的体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能够促进大学院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从而提升大学院校党务组织队伍的水平,促进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实效性发展,营造大学院校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和氛围。[4]
(三)大学院校通过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改善思政教育质量的对策
1、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为了将党建工作的作用在大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奠定扎实的党建工作基础,这是推动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院校应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开展党建工作,要提高阵地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大学院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建设质量,使年轻的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中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能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融合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应不断完善党员队伍机构,重视开展党员教育、再教育、监督等工作,还要配合定期或实时监督等方式,检查、保障党员综合素质,给党员组织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大学院校只有积极的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思政教育大格局的构建,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对思政教育中的堡垒作用以及主体意识,形成牢固统一的教育合力体系。
2、实现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及思政教育载体多样性
在新时代中开展教育工作期间,大学院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需求,积极的丰富大学院校党建工作及思政教育方法、创新传统教育及工作方式,为大学院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载体。比如,大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技术,来构建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体现,同时还能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对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状态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与此同时,大学院校应对新媒体形式进行积极运用,要利用新媒体形式组织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如主动构建党建及思政教育论坛或QQ群、微信群,利用这些平台宣传、介绍、普及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另外,还可以依赖论坛及QQ群、微信群等交流形式调动师生互动积极性,促使师生在沟通、学习的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开展。
3、重视基层党建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大学院校开展党建工作期间,应重视对基层党建人员的使用,学生党员作为基层党建组织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和同学之间的接触也比较多,了解也更加深刻,通过发挥这些党员的模范作用,就能够有效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2]要想确保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大学院校就必须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党员在发展期间利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及时监督、检查党员的实际成长状况,保证党员具备应有的党员觉悟、行为意识。最后,大学院校应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党员予以表扬、支持、鼓励,要借助思政教育过程引导党员通过党员规范等约束自身行为及意识,帮助党员建立正确的思政意识,促使党员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大学院校要重视和谐的党建与思政教育气氛的创设
大学院校在组织开展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期间,校园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都有着持续性的影响,因为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都是长期性的工作,教育必须持续不断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大学院校通过营造积极的、和谐的、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推动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也有助于为学生培养健康的思政意识。因此,大学院校在创设和谐、温馨的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氛围时,可积极的运用多种校园教育活动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建及思政教育活动,引导、鼓励、吸引学生参加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党建及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中全面的、深刻的、有效的认识、理解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价值,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思政意识教育目标。另外,大学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校外思政实践教育机会,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思政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有效培养、正确认识思政意识,提高学生在思想与精神方面对思政教育与党建内容的感悟能力。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或是党建工作而言,创新工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更大限度地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树立起思政意识。[6]
结束语:总之,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大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上与党建工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大学院校思政教育深受党建创新工作机制影响。因此,大学院校必须合理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才能提高大学院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契合性研究[J].张云.今日财富.2019(17):165-166
[2]高校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胡艺凡.智库时代.2019(29):106-107
[3]基于新常态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刘丽.教育现代化.2019(49):251-253
[4]基于新常态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崔士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0):1-2
[5]高校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路径分析[J].王岩.福建茶叶.2019(06):94-95
[6]基于新常态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探讨[J].胡凯.法制博览.2019(29):253-254
论文作者:孙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思政论文; 院校论文; 大学论文; 党建论文; 党建工作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