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售角度看库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库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个朋友,所在单位是国内一家颇大的妇婴用品的经销商,代理若干个品牌的上万种商品,并直接向超市、百货店、专卖店等供货。他负责物流中心的商品库存最优化工作,既要保障不缺货,又要限制库存数量不能过高。
于是他开始尝试使用EOQ方法、上下限法、移动平均法、比例法等方法测定最优库存比例。但很快他就沮丧地发现,无论用什么理论、公式,都没法确定商品的最佳安全库存。因为,订单的数量实在是出奇的诡异,忽多忽少。每一种方法都是在一个阶段内似乎有效,而过一阵又似乎无效。看着商品的历史订购数据,简直和看股票的K线图一样,理不出个所以然来。
事实上,他苦恼的东西,其本质也和那些天天奋战在证券营业部的股民所苦恼的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物流中心接收到的订单,是来自于各零售商的订单汇总。针对某一商品,有些零售商订的多,有些零售商订的少。但总体来说,其总量应该保持基本不变。所以,物流中心可以绘制出这个商品的历史订购量曲线,而这个线应该是比较水平的一条横线。而库存只需要维持比总订货量稍高一些的数量即可。
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假设世界上只有一种婴儿奶粉出售,那么它的销售量永远只和婴儿数量有关。只要人口平稳,它的销售和订货也必然是平稳的。
现实情况却是,人口虽然平稳,但市场上却有几十种品牌的奶粉出售。每个品牌的奶粉又可以分为年龄、口味、不同尺寸、不同配方等几十到上百个小品种。这么一来,总的奶粉品种大概超过了上千种。
这么多品种的奶粉销售各不相同,互有消长,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小型股市,他们的销售量波动看做是股票的价格波动呢?
这个朋友,是个纯技术派的股市分析师,他根据历史数据,试图总结出销售量波动的规律。可惜,如果技术真的能奏效,那么人人都能在股市大发其财了。所以他的郁闷,从本质上和那些股民的郁闷是一致的。
某一个股票,往往一个概念,就会龙腾九天,又或者跌入深渊。那么某一款奶粉销售量的波动又来自于什么“概念”呢?
最直观的,这款奶粉的销售量直接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的喜好。然而,消费者的喜好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正是零售业专家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如何让消费者喜欢上这款奶粉。
让我们看看零售专家们是怎么做的。首先,他们会把这么多的奶粉分类。比如,最简单就是按照品牌分类。这好比把股票按照行业先分类。形成一个个“版块”。
其次,他们把这些奶粉按照年龄、或者按照不同尺寸分类。在货架上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摆放。这好比把股票按照某种“概念”分成几个“概念股版块”。类似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那就由零售专家们的喜好来决定。只要需要,他们就会制造出一个个“概念”。
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各奶粉厂商的不同广告投入,各品牌的奶粉也就渐渐地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有几个“名牌”脱颖而出。自然这几个“名牌”就变成了绩优股,销量稳步上升。对于这些绩优股,零售专家们爱恨交加。既喜欢它们的强力销售所带来的利润,又怕强势厂家反过来要挟提价。一如沃尔玛——宝洁的那种两个刺猬取暖的关系。
于是零售专家们就时不时地、偷偷地打击它们一下。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逼迫二线品牌搞“促销”。这种手段对于销售增长,其威力不啻于核武器,可以直接将销售“涨停板”。当然,在打击了一线品牌嚣张气焰的同时,零售商们又大赚了一笔。可惜,这种促销的规律性往往是非零售专家难以发现的。同时这种促销又有传染性,一旦某个零售商搞促销,别的零售商亦不愿落后,推波助澜地搞大了销售。
这种情况,正是引起订货波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促销开始前,经销商就会接到零售商们发来的天文数字般的订单,当物流中心匆匆忙忙准备了大量库存以应对持续的销售高峰时,突然促销结束,订单又消失的无影无踪。
来自于零售商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其他婴幼儿用品非常畅销,侵占了奶粉的货架空间;零售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因为某些费用弄僵,故意少订货以示惩罚等等。
另外一种情况是奶粉厂家的市场活动,这将导致同一品牌的联动效应。比如,产品有其生命规律,厂家经常推出新品来取代老品。又如一种低档次奶粉的买赠行动。它用自杀式的价格向强势品牌发起中锋。如果恰逢最近经济形势不太好,在收入预期下降的季节,它的销量出奇的好,甚至许多孕妇阶段的家庭也早早储备了一些……
最后一种也是最难琢磨的情况,便是社会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心理等等玄之又玄的因素。比如,人们坚信某品牌的奶粉会引起婴儿患某种疾病、或者迷信瑞士奶粉的质量是最好的,又或者相信金属桶装的奶粉会有重金属污染的嫌疑……
这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宛如多股乱风,时而吹得惊涛骇浪,时而又相互抵消,风平浪静。作为一个不了解零售的物流管理者来说,他无法抽丝剥茧地把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剔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走技术派路线,以高深的数学模拟历史并依此推测明天。
现在,物流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与零售商和生产商沟通,尽可能学习他们的品类管理原则。以品牌为例,零售商们经常会编制一个各品牌的销售汇总表。通过该表,很容易发现各品牌的销售趋势和销售份额。而零售商的订货决策,亦根据这张表的数据作为参考。相对应地,物流中心可编制各品牌订货统计表,通过各品牌订货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库存策略。
几个可能用到的分类报表为:分系列订货统计表;畅滞销品订货统计表分零售商订货统计表;分零售业态订货统计表等。如果做的更细一些,还可以从颜色、口味、尺寸、包装等角度做分类。
另外,多提前搜集零售商和生产商的促销信息,看他们的促销是从哪个角度打动消费者?促销周期多长?这些信息收集不易,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固定渠道获得,比如建立一个与零售商的促销信息互通机制。
笔者认为,如果真的能做到以上两点,那简直等同于在炒股的时候,得到了“内部消息”。应该没有失败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