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色辨义考
张 涛(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 在当代色彩实际应用语境中,人们常常将玄色等同于黑色。但黑色和玄色是否可以简单划等号?表色字、表色词的含义总是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变化。《说文解字》中讲“玄”是“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而在商周上古时期“玄”则多见于青色。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色彩体系的统辖色,“玄色”对于形成中国古代先民的色彩视觉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玄色”的色域范围变化,厘清玄色与其他色彩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和解读中国传统色彩语言文化内涵、创新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色彩;玄色;传统;演变
引言
“道”是老子传统哲学观念的重要基础。对于道与玄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道”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为天下母”等相关记载。可见“玄”与“道”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一致性。
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中我们可以一窥传统哲学观念中的色彩认知论。老子思想深深影响着古今人们的生活哲学。其强调“无为”“无欲”是世间妙用的本源,一切从“无”中来,到“万”中去。所以中国古代的尚色观念多基于对自然的崇拜,立意于阴阳五行,以“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为最高目标。古人将“玄”看作是“天”的象征,衍生万色,因此对“玄”十分崇尚。
一、追溯:玄之青黑考
《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作为始祖圣灵,玄鸟是商朝的图腾庇佑象征,玄鸟色彩的考证对追溯玄色起源来说尤为重要。现有发掘的商朝文物中有一玉援铜内戈(藏于国家博物馆)(图1),这件青铜武器上的歧冠鸟形装饰嵌满了绿松石。玄鸟作为国家统治象征,必然与军队作战武器上的鸟形纹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相关古文字考证,商周时期还没有具体指代“青”的文字,“青”和“玄”的色域区分概念相对模糊。虽然史学界对于“玄鸟”究竟是“乌鸦”还是“燕子”亦或是其他鸟类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其色相基本在黑色域中。以绿松石代玄鸟,原始玄色面貌可见一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我国人民对于农作物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就是大豆。大豆不同于大米等用处较为单一,大豆本身的用处非常多,能够实现多样化使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小农耕种的情况,我国的大豆种植是没有一个严格标准的,从而导致了我国大豆的种植水平一直无法提高,这样就没有办法生产出优质的大豆。这对于我国种植行业而言,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基于此类情况,本文做出如下研究:
图1 国家博物馆藏(商)玉援铜内戈
《辞源》在解释“玄”字时作了对比,说“黑深而玄浅”。所以整体色调近乎黑色可称为玄色,由此可推测青玄在古代中国有着较广泛的色域。《中国传统色彩图鉴》作者鸿洋也有类似的表述,他指出发黑的深黑色即玄青,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种。色彩研究学者肖世孟在《先秦色彩研究》中也有关于“青”“黑”两色关系的描述,其论证了深青色近乎黑的观点。
图2 蓝靛染“青布”示意图
然而,近年来国产陶瓷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着数量上(我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的大国地位,但从总体水平上看是大而不强(出口日用陶瓷平均单件换汇仅为0.21 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件出口价格1 美元以上的水平,为英国、日本的 1/7,法国的 1/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对高档有品质的日用陶瓷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无疑给我过日用陶瓷产品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新更高的要求。
图3 石青色缎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肚兜
二、发展:玄之黑赤考
补充说明,在表示特定服饰时,玄色则是一种黑中带紫的服饰专用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这是学者肖世孟在《先秦五色考》中的补充观点。
按照传统正色标准,玄色属于杂色,理应被纳入间色系统中。但是玄色仍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名列正色,甚至被视为太虚的代表。《辞源》解释“玄”色时作了对比,曰“黑深而玄浅”。因此《礼记正义9玉藻》中记载:“玄是天色,故为正,纁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而《周礼·考工记》则说:“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可见玄色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在《考工记》中关于春秋时期齐国红色染织的记载,有“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的说法。五染“緅”色相偏紫,而七染“缁”则近乎纯黑。颜色越染越重,但书中却未提及第六次染色变化。而答案在《论语注疏》中:“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同时结合实物考证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中心崔唯教授及传统天然染色非遗传承人黄荣华老师合作出版的《中国传统天然染色色卡》,其“玄色”植物染布样的测色基本属于黑中带赤。调研民族服饰博物馆中的藏品——“贵州剑河县的苗锡绣衣裙”,其色相亦偏向于黑中带赤,其染色布料为自织自染的蛋清亮布,属于高黑度、低彩度的黑色。
客观来讲,“青”应该只是习惯性泛指而被囊括在“玄”色域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黑”。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在古代民间染坊中十分常见。蓝靛染工将“毛蓝布”(深蓝色)下缸再染,得到的就是“青布”(图2),刚出缸乍一看确实与黑色无异,但在太阳照射下,仍可见其深蓝底色。笔者实地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中找到一件名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肚兜”的石青色缎绣藏品(图3)。根据NCS色卡实物测色结果比对,此处“青”为深得近于黑的一种蓝色。
②不同学历医护工作者职业认同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大专学历医护工作者职业认同程度高于其他学历医护工作者,中专及以下学历医护工作者职业认同程度最低,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学历越高职业认同程度越高。
《说文·玄部》中提到“幽远也,黑而有赤者为玄”。这里“玄”色则是黑中带红。《中国传统色彩图鉴》也指出:玄色,为赤黑色,即黑中带红,也泛指黑色。古今学者都有关于“玄色”是“黑里带红”的确切说法。
三、趋同:玄黑同义考
玄色即为黑色是现代色彩描述中最普遍的用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现有可考的甲骨文资料中有记载:“惠幽牛”“三玄牛”等颜色相关词语。可见商周时期就已经用“幽”和“玄”作为颜色名来描述黑色。
图4 20世纪20年代黑色缎女士婚礼套装
且古籍中对于玄色的记载也多用于特定对象,如方位、水色、黑夜等。如《吕氏春秋·有始》谓:“北方曰玄天。”《易·坤》云:“天玄而地黄。”此处的“玄”便看成是黑色,用来形容物象“天”的颜色,尤其指黑漆漆的的夜空。《现代汉语大辞典》所收“玄”的释义分项中也有“黑色”的意思。综上所述,玄色,亦可说玄黑之色即是黑色。
此处我们所讨论的玄色实质上仍是一种黑色系的间色。同时在近现代服饰色彩运用中,黑色、青色、玄色混用的情况愈来愈多,且大多用黑色直接来概括这一类服饰色彩运用,相对来讲“青玄”则几乎销声匿迹,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中国汉族及少数民族服饰中黑色的应用变迁也反映了这一点(图4)。
小结
通过一系列文献及色彩实物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玄色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其独特的色彩语义发展脉络。自商周开始,玄色在宗教、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商朝崇拜玄鸟,周秦将玄色立为朝代象征色,五色体系以玄为天,以黄为地。无不体现着玄色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体系中,玄色及其代表的精神内涵也同样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及发展。从道教老子的“无为而治,一生万物”、佛教的“轮回”到儒学讲求的“修身齐家”,都体现着玄色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思想观念。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的劳动智慧,同时也是从最初的宗教神学信仰层面过渡到对自然真谛的探索,乃至自身修身养性、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同时通过考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玄色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黑色。但是其色彩总体特征仍然囊括在黑色系中,且按照中国传统正色及间色体系而言,玄色应属于间色。中国历史上玄色所代表的色彩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商朝时期的实物以及文献考证,我们发现奴隶时代青色、玄色,乃至黑色的使用并没有完全分离,而是随着后期文字的不断发展,有了表色字“青”的出现,玄色初步完成与青色的切割。玄色被古代人民奉为上苍的代表色,不论是玄黑色、玄青色、赤玄色、紫玄色……用如今的话形容玄色简直就是“五彩斑斓的黑”。因此我们很难精确地说玄色到底是哪一种颜色,倒不如说玄色背后代表的是一个以天象色为里,以黑色为表的泛玄色系观念,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兼容并包、内敛含蓄的特点。
通过运用证伪思维对司法机关所搜集的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往往能够发现新的破案线索和证据,尤其是有利于发现真正的犯罪实施者。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本身就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被害人陈述有时往往从表面上看是就事论事,但由于它是反映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所以在对其个证与他证关系的审查判断中,通常能从对案件的详细叙述中获得新的破案线索或证据。
参考文献:
[1] 鸿洋.中国传统色彩图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 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城一夫.色彩史话[M].亚键,徐漠,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4] 山曼.黑·青·玄[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5] 赵步唐.玄色辩[J].西北美术,1996(01).
[6] 龚源.论玄色观念影响下的版画创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7] 肖世孟.天人沟通——秦汉设色目的的历史性建构[C]//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8] 安子毓.历代尚色述略[C]//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9]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