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分娩镇痛;产科;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镇痛组,每组各60例。
1.2分娩护理方法
常规组根据宫缩情况指导产妇屏气助产,并在分娩过程中监测胎心,必要时给予间断性吸氧。镇痛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之上进行麻醉镇痛,在宫口开大2~3cm时让产妇取侧卧位,并用25G腰麻穿刺针在第2、3腰椎间隙进行硬膜外腔穿刺,将3~5μg舒芬太尼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拔出穿刺针后用硬膜外导管连接蛛网膜下腔和自控镇痛泵,并以5~8ml/h的速度持续泵入5μg/ml的舒芬太尼和0.15%的罗哌卡因,产妇可根据疼痛感自主增加剂量,每次3ml,直至宫口开全;分娩后再次启动自控镇痛泵,产后2h终止镇痛,拔出硬膜外导管。
1.3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中的疼痛程度和母婴情况。
1.4评定方法
分娩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来评估,满分为10分,以2分、5分和8分为界,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评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根据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标准对新生儿情况进行评估。
1.5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临床资料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阿普加评分等计量资料和无痛分娩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χ±S)和百分率(%)表示,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血量及产程时间
常规组和镇痛组的60例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出血量和第三产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分娩疼痛程度
常规组和镇痛组的60例自然分娩产妇中,分别有0例(0.0%)和55例(91.7%)实现第一产程无痛分娩,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有47例(78.3%)和60例(100.0%)实现第二产程无痛分娩,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母婴情况
常规组和镇痛组的60例自然分娩产妇中,分别有7例(11.7%)和1例(1.7%)出现羊水粪染,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有0例(0.0%)和1例(1.7%)的胎儿的胎心发生变化,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其新生儿的产后1min和5min阿普加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由表1可见,镇痛组产妇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产妇(P<0.05),说明分娩镇痛能够有效加快分娩速度,这主要是因为腰硬联合镇痛和自控硬膜外镇痛减轻了产妇在第一、二产程的疼痛感,避免了疼痛刺激对宫缩的不良影响。由表2可见,镇痛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无痛分娩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产妇(P<0.05),说明分娩镇痛能够有效减轻分娩过程给产妇带来的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具有阻断痛觉传导的作用,使宫口和阴道扩张引起的牵拉疼痛感大大减弱。由表3可见,镇痛组产妇的羊水粪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产妇(P<0.05),说明分娩镇痛能够有效降低分娩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无痛分娩使产程时间显著缩短,避免了胎儿因分娩过程过长而在宫内相对缺氧。
总之,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进行分娩镇痛,能够有效缩短疼痛剧烈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并大大减轻期间的疼痛感,进而减轻产妇的痛苦;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也不会影响胎儿的心率和新生儿的呼吸、脉搏、肌张力、肤色,还能有效预防羊水粪染,具有舒适、安全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华英.分娩镇痛在产科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36):53-54+60.
[2]李征.论分娩镇痛在产科临床中的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03):341-343.
论文作者:熊慧君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产妇论文; 常规论文; 疼痛论文; 新生儿论文; 差异论文; 时间论文; 胎儿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