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合作本质属性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本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7)04-0019-03
一、科学合作的内涵
科学劳动作为一项特殊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大难度、高水平的社会劳动。在这一复杂劳动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之间智力上相互切磋,思想上彼此交流,在科学劳动中形成最佳的科学合作结构,共同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学的发展。因此,科学劳动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离不开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没有科学合作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合作的一般定义,科学合作就是科学工作者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科学计量学家凯兹(J.Sylvan Katz)和马丁(Ben R.Martin)对科学合作的定义更为简单,他们认为科学合作就是研究者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1]。从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所有科学家都是世界性科研团体的一员,他们一起工作,共同探讨和了解自然的奥秘[2]。科学的普遍主义与科学家跨文化跨地域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科学知识的产生、加工以及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科学合作是研究者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为有效交流以及智力、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前提[3]。从多著者论文在个体科学家以及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之间的合著数量的惊人增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合作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前提。这种国家及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大量增加是科学的内在动力以及科学政策措施之作用的结果[4]。
二、科学合作活动的双重属性
(一)科学合作的科研生产力属性
科研生产力由科研生产要素构成的。科研生产要素是科研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和条件,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与科研生产要素息息相关。按照生产力经济学和科学能力学观点,狭义的科研生产力由科研劳动者、物质形态的科研劳动资料、知识形态的科研劳动资料以及合理的科研劳动结构等要素构成。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各种科研要素间的有机统一、优化组合以及各科研要素内部次要素间的有机结合。科研生产过程中,各种科研生产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还需结成一定的关系,孤立存在的科研要素不可能形成科研生产力,只有通过各要素内部次要素的有序组合以及各要素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科研生产力并促进科学的发展。在现代科学发展中,联系各科研要素内部次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链条便是科学合作关系。科学合作促使科研劳动者分工合作,并相应地与科研资源和科研手段分工组合,从而形成更大的科研生产力。可以说,科学合作的属性之一便是作为科研生产力中主体要素的科学合作主体。它是在科研生产力中和科研生产关系相联结的最直接的环节。
科学合作关系渗透到科研生产诸要素,成为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形式。科学合作不仅渗透到各个科研生产要素内部,更作用于各要素之间,实现科研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和各要素的合理分配。我们知道,科研生产力的形成,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几个生产要素的简单相加,只有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组合状态和比例、配置方式和效率都保持适当,并按一定的方式相互结合,实现多层次的有机组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实现科研生产诸要素间有机结合的中间介质便是各种形式和规模的科学合作。
科研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每一地区很难拥有科研生产所必需的所有要素,其所具有的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往往无法满足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或科研效率极低。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科研要素在各地区间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按照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或跨国流动,可以使一地区相对充裕的要素流向要素稀缺的其他地区,与他地区各要素组合到一起并充分发挥出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从而优化国家间或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产出效率。
科研生产领域中科研要素流动的实质是科学合作。大型实验技术装备和图书情报资料是科研生产要素中相对固定的要素,不具备灵活的物理流动性。但山不转水转,科研要素的流动主要体现在科学家的流动上。科学家的流动性主要包括科学家之间的互访、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以及交换科学家、交换研究生、科学家到其他机构交换租用实验仪器设备或查阅资料文献等。另外,科学家兴趣的转移也是意义重大的知识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表现,这种流动常常对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先在量子力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后来又转移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奠定了量子生物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这样的兴趣转移,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兴起,科学家很容易在相邻学科之间发生兴趣转移,这种转移促使学科间科学合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整体进步。
(二)科学合作的科研生产关系属性
科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首先应当表现为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关系。科研生产是属于社会化的生产活动,科研劳动者必须结合成一定的科学合作关系才能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劳动者为了进行科学生产,必须按照现有的科研条件和需要依照一定方式形成一定规模的合作与协作关系。这正是马克思所讲的,人们“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联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的一个方面。科学合作关系具有科研生产关系属性,属于科研生产关系技术性的方面,是直接表现为科研生产力的科研生产关系,能够直接反映出科研生产力的水平,而且科研生产力愈发展,则科学合作的关系亦愈复杂。
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科学合作关系,既包括知识形态科研劳动资料所有形式决定的直接科研劳动过程中科研劳动者之间以及科研劳动者与科研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包括物质形态科研劳动资料所有形式决定的科研劳动者之间以及科研劳动者与科研资助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科学合作关系应属于科研生产中的技术性关系。实际科学研究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科学合作关系,取决于科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学合作关系既是联结科研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直接表现科研生产力的科研生产关系。没有科学合作关系,就不会有科学研究活动的进行,就不会有科研生产关系,科学合作关系是科研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科学合作关系决定科研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科研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与科研生产力处于间接联系状态,它通过科学合作关系即科研生产的技术性关系与科研生产力相联系。科研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引起科学合作关系的变化,通过科学合作关系的变化迫使科研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变化。
第三,科研劳动者在科研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科学合作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的。通过科学合作关系能够增强科研团队的集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发挥科研工作者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高科研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科学合作在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
在当今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科学合作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科研生产诸要素在各自存在的过程中,依一定的种类、数量和方法,结成一定的合作关系。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种类、数量和方法的结合,准确地说,是各种科研资源按照各自的能力,以一定的数量和结构互相结合。而在一定的结构中,资源各自的能量和质量决定着资源数量结合的规模。在一个科研组织中,最理想的状况是,所有资源量都恰到好处,各种资源既无多余,亦无不足。但实际上,各科研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能量分布是不平衡的,依据“短板”原理,一个科研组织的规模应该不大于资源量最少的资源,否则其他资源的多余量就只能白白浪费。为了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科研生产率,各种科研组织再按照一定的种类、数量和方法相结合,结成更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可以说,科学合作是科研组织的重要结合形式,属于科研生产的技术关系。
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研生产过程,应采取什么样的科学合作方式,取决于科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学合作规模的大小也是由科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在科研劳动过程中科学合作关系如何,也会反过来影响科研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以及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劳动资料的作用发挥程度,由此从整体上影响科研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科学合作作为科研生产要素之间及各要素内部次要素的桥梁中介,贯穿于科研生产过程的始终,通过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合作将科研生产力的各级要素有机组合起来,真正形成1+1>2的科研生产效能,有效提高科研生产率。
科学合作关系既是联结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是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相联结的最直接的环节,同时也是直接表现科研生产力的科研生产关系,是科研生产关系联结科研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科研生产力决定科研生产关系,首先表现在科研生产力决定科研劳动过程中的合作关系上。特别是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没有科学合作关系,就不会有科研劳动的进行,就不会有科研生产关系。科学合作关系是在科研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实现的,是科研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科研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取决于科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以说三者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以科学合作为结合键的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的双螺旋动态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