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驱动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模式与实践研究
窦 超1,2,徐 辉3,郑海军1,袁 铭3,关忠诚1,熊 曦1,2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
摘要 :提出在欠发达地区系统性构建以新型服务平台为桥梁的协同创新模型,克服典型产学研模式的局限性,实现柔性引才,创新要素能够以高层次人才为载体在创新网络内实现循环流动,提升创新绩效。最后总结与模型较为相符的院士工作站和人才驱动中心的实践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知识创新过程;人才驱动中心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肯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协同创新置于历史新高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多部门合作,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目前,依托于实体机构或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我国欠发达地区1)存在局限性,需要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型产学研组织模式。产学研实质是以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为载体的知识流动与转移,产学研与高层次人才之间存在旋转门,要扭动旋转门促进高层次人才在产学研间有序流动,发挥高层次人才的辐射效应[1]。高层次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难题,就要解决引才难,引高层次人才更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的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平台,畅通创新主体信息渠道,采取“为我所用,不一定为我所有”的柔性引才战略,通过平台桥梁作用,实现以高层次人才为载体的知识转化与增值,发挥高层次人才对地方经济的领军作用,并通过新型服务平台统筹协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的优势资源,用较小消耗实现社会、经济效应最大化,有效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绩效。
2理论回顾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是系统思想的体现,加强协同创新能够促成科技创新资源在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反映当前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趋势,因此,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自从Schumpeter[3]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创新与重构。Leydesdorf[4]建立以企业为导向,大学为技术支撑,政府为平台,相互渗透发展的三重螺旋创新体系架构,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Henry[5]的著作《三重螺旋》提出教学、研究、产学合作研发是大学的三大使命,强调产学研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发现大学、产业、政府相互协同运作,能够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绩效的提升。孔祥浩等[6]提出以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为核心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它们通过复杂的社会协作,将各自不同的功能与需求整合,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保障协同发展。吴姮等[7]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增加了用户目标,构建了“官产学研用”五重螺旋模型,五方相互渗透,相互协同,形成动态平衡发展。
本文结合网架施工使用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针对网架破坏情况做分析,并对不同节点不同受力构件提出针对性的加固措施,有效提高了构件的抗拉及受压屈曲承载力.不仅满足设计使用要求,而且,施工简单、快捷、有效,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一是通过平台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与企业长期稳定交流互动。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信息渠道多样化,对行业发展前沿及现状感知更为全面,一方面能够以企业技术难点为突破口,链条式、持续性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引入行业先进和关键性技术,有效打破技术壁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平台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持续性跟踪对接成果,通过平台及时反馈信息,专家可以从系统上把握企业整体态势,针对性、动态性解决问题;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大学、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前沿,挖掘自身潜在需求,选择匹配度高、成熟度好、发展前景优的创新成果实施转化,在优化企业自身的同时,推动专家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实现资本增值,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三是通过平台定期举行科普讲座、科技论坛、沙龙和各类培训活动,满足大众科普需求,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同时,激活大众信息反馈的积极性,一方面启发科研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了解大众精准需求,进而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向性和成果转化的效性;四是政府也可以通过平台便捷、快速、准确与相关专家进行对接咨询,实现政府对科技创新、信息安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如何?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近日,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了8.47%。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目前,现有文献多是对协同创新主体和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基于人才驱动视角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探讨较少,并且局限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对非学生群体,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关注。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对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3],能够有效撬动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提高创新绩效。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区域内部相对分散隔离,创新主体间知识传导机制不完善,信息传播效率低下,通过创新平台柔性引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效应能够有效提升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绩效。因此,本文创新性从“高层次人才驱动”视角出发,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系统性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新型服务平台为桥梁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并对现有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的研究渠道。
3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局限性
欠发达地区经济领域相对落后,知名高校数量匮乏,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普遍存在智力、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求强烈,急需通过产学研等新型组织模式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发挥后发优势,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表1)一是依托于实体机构,如建立大学科技园、共建科研基地(联合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这种模式需要双方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且至少一方资金实力较强,故较难实现;二是借助市场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模式,但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实力弱且难以生存,无法依靠社会中介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因此,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无法发挥足够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张译还称,他申报了25批狂犬疫苗批签发,5年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只能看着价值约3000多万元的疫苗过期销毁。而2012年到2013年申报的117批合格疫苗,也由于批签发问题,造成了将近4亿元的损失。
实现技术创新,有必要分析创新过程内部的知识循环[18]。本文在知识创新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构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图2)。该模型在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构建新型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柔性引才,以此紧密连接创新主体,通畅知识创新通道,集成价值链和产业链,发挥平台桥梁效应,促进创新资源系统整合,提高整体创新效率。
表 1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高层次人才驱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思
4.1 高层次人才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制度安排下,创新主体互相紧密联结、优势互补,创新知识能够创新网络中循环流动,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机制本质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而且这种知识转移是以人员交流为载体的[15]。无论是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是新产品的委托研发,或是新科技联合开发实质上都是知识的流动与转移,都是以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能够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规模效应,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通过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优化企业行为,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地方产业一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高层次人才稀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是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以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柔性引才战略,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破除欠发达地区找高层次人才难、找合适的高层次人才更难的瓶颈。
4.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型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知识增值、重大科技创新为目的,是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实现深度资源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16]。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新知识产生、科技发明和优秀人才的聚合地,能够通过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合作将知识转化资本,实现合作共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知识产生-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知识反馈循环的源动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增值的能力[17];用户是市场需求的代表,是最终价值的体现,企业通过用户反馈能够判断市场最新趋势,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新技术成果转化,即知识转化并实现自身商业价值;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制定法律政策连接创新网络结点的各创新主体,给予融资配套支持,协调创新资源实现知识创新链循环通畅,满足国家创新需求。
本文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从创新主体出发,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图1)。在发达地区,创新知识在完善的制度安排下,以人为载体在创新网络顺畅流动、增值,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价值创造。
图 1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
对发达地区而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体间联系紧密,信息和知识传导机制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整合和集成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实现创新知识从产生、传播、转化到反馈的循环流动,即实现技术的扩散与融合,促使技术优势与商业要素良好结合,创新知识能够顺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创新绩效。
目前,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的方式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主要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技部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简称人才驱动中心)两种方式。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由中国科协等单位引导和推动,以院士或知名专家为核心,主要采取在企业建立工作站,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以促进专家团队与企业科技人员合作研发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形式。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企业需要在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合作技术项目明确,研发机构和团队完备,保障资金充足。因此,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不适应研发弱、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无法深入覆盖欠发达地区,存在局限性。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对人才、资金、技术需求数量大、变化快,但欠发达地区内生和外生性激励欠缺,引智、引技术困难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通过柔性引才,能够在节省其他创新要素投入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节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扬长避短,用较小消耗发挥杠杆效应,实现效率最大化。因此,需要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有力引导,实现政产学研用各方科技资源与能力的整合[14]。借助新型服务平台,发挥高层次人才对整体人力资源的杠杆撬动作用,用“点-线-面”方式持续性进行产学研链条式对接服务,逐步辐射欠发达地区,用人才高地促进创新高地,用创新高地建设产业高地,用产业高地带动经济高地。
图 2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驱动的政产 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
基于产学研模式构建的基础上,很多学者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部组织知识传递和创新效率出发进行相关研究。何郁冰[8]提出协同创新的核心层是“战略-知识-组织”,强调了内部的要素协同,构建了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创新层次。Bonaccorsi 等[9]通过研究大学-企业合作组织模型,发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依赖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率与产学研合作维持时间成正相关。Doutriaux[10]对加拿大政产学研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推动政产学研发展的主力是政府和企业,高校通过知识信息传递与科技创新的实现加速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程。知识是通过人才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中流动的,人才是产学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较少学者从人才视角出发进行相关研究。余为等[11]指出在我国企业是技术创新中心,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研究院所为科学创新的中心,三者相互独立,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三者的分离成为制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宋姝婷等[12]通过对日本官产学合作促进人才开发路径的研究表明,日本官产学研合作不仅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兼顾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的相关机制。
5欠发达地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实践研究
三是依托科研机构的人才驱动中心模式。以江西省科学院、云南省科学院为代表的人才驱动中心,依托科研机构自身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区域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知识优势,共同解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将企业需求与专家服务深度精准对接,有效推动产学研发展(图5)。
欠发达地区内部较为封闭,高层次人才缺乏,信息传导机制缺失,创新主体联结与互动不畅,根本原因是缺少知识传播的载体和渠道,创新知识无法实现以人为载体在协同创新网络内循环流动,阻滞协同创新效率。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需要搭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建立新型服务平台,通畅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路径,实施“为我所用,不一定为我所有”的柔性引才战略,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领军作用。
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是科技部人才中心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地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需求,联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通过统筹高层次科技人才,以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目的,建立的新型服务平台[19]。人才驱动中心通过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柔性引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领军作用,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智力支撑,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
该技术绿色环保,在多数地区下均可使用,使用范围广,施工工艺较为简便,施工进度较快,经济环保。在以后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结合其他项目,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使用。
表 2人才驱动中心模式
高层次人才驱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适用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网络知识创新循环过程。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宏观布局。
一是进行市场化的机制探索模式。如,盐城市人才驱动中心依托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并由后者提供运营经费,在业务上与盐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合作,进行公司化运营,打造双赢的合作模式(图3)。
图 3市场化模式
二是与中介服务机构、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合作的模式。如,连云港市、昆山市人才驱动中心与上海114产学研服务平台进行长期合作;常州市人才驱动中心和产业联盟、市级行业协会开展深入合作,定位于高层次专家对接服务(图4)。
图 4与中介服务机构 、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合作的模式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本质是一个系统的开放式创新网络,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的互相协作,统筹集成国家和区域的优势资源,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基于适合欠发达地区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现阶段适宜建立依托于政府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园区等,由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等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能够连接创新要素和管理区域优势资源的服务平台为桥梁,以实现创新网络内要素的动态互动,整合创新主体资源、加强创新主体联系与协作为目的的创新模式。
图 5依托科研机构模式
四是沿用传统的产学研模式。人才驱动中心主要依靠政府人员开展产学研工作。例如常州市人才驱动中心依托于科技局,由科技局负责对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协调,人员定期走访企业,采集企业需求,直达企业生产一线,深度挖掘企业真实需求,促进产学研合作主体协作创新(图6)。
图 6传统的产学研模式
6对策与建议
自2014年开始,科技部人才中心逐步在欠发达地区开始建立人才驱动中心,目前在邯郸、济源、喀什等16个地区进行了实践探索,可以按照人才驱动中心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分为四种组织与运营模式。
6.1 以企业创新为切入点,建立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集结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趋同点,而不是关注利益分配问题,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自我调节功能弱化,利益主体交易成本过高存在协作壁垒。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要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促进企业创新为切入点,借助平台桥梁效应建立创新网络主体的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各主体活力,加强创新主体技术与业务联络,发挥各创新要素资源优势,引导利益主体间互为补充、互相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机制建设,利用规模与集群效应,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问题,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躺着想了许久才发现面膜还没洗,该死,又过时间了,脸上的水分都被吸走了。就像他死后,我的感情也被有他在的那段时间吸走了。
当前,鄂州广播电视台正在推进各档节目的改版,其中《鄂州新闻》改版已经推出,并在逐步完善之中。《鄂州新闻》最重要的版块就是时政新闻版块,时政新闻突出的就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对于时政新闻来说,把市委市政府的意图与“走基层”结合,就是要把宣传的重点和亮点放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活动上。
但作为一辆大型豪华轿车,XJ应该如何演绎捷豹品牌一直以来在运动方面的造诣,同时展现英国人对于豪华轿车的独到见解呢?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这样的挑战绝非是易事。
6.2 以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突破口,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欠发达地区要以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新型服务平台工作的开展,搭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桥梁,通过平台链条柔性引智,发挥高层次人才非线性创新效应,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对工作的分类指导,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对接小组,统一收集专家技术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统筹协调、精准对接,持续性追踪对接成果,实行全面化、深度化、精准化的服务策略,同时给予相应配套经费、人员支持,确保平台日常运行,实现服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3 以信息共享网络端口为关键点,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欠发达地区创新主体间知识创新、传播、反馈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要通过创新服务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端口,建立并开放高层次人才信息、成果数据库,统一规范网络入口,及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专家科技成果信息,摆脱传统信息路径依赖,实现信息流通公开、透明,确保各创新主体实现需求良好衔接,实现适时化、精准化、便捷化对接,切实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6.4 以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为支撑点,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
政府要根据欠发达地区实情提供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建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激发多元主体的潜能与活力。一要制定针对欠发达地区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采取直接拨款、减免税收以及对合作创新效果明显的企业采取后补助等激励措施,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二要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畅通转化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落地,激发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建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落实高层次人才相关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企业、专家共同解决实践中的协同创新难题,引导并推进产学研工作的开展,促进创新要素由个体单元向主体网络模式迈进。
综上所述,与七氟醚麻醉比较,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可以明显提高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注 :
1)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发达地区也存在相对欠发达的区域,而在欠发达地区也有相对发达的区域,因此,本文涉及的欠发达地区是指相对于发达地区,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长期影响,具有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力量弱,高层次人才匮乏,市场不完善等特征的区域。
参考文献 :
[1]朱敏.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管理世界2016(3):178-179.
[2]邵华.新时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 72-73.
[3]SCHUMPETER J.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progress [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90.
[4]LEYDESDORFF L. The mutual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n indicator of the Triple Helix dynamics [J]. Scientometrics, 2003, 58(2):445-467.
[5]HENRY E.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6]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9(22): 15-18.
[7]吴姮,于丽英.基于多重螺旋理论探索“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J].科技和产业, 2013.13(3): 57-60.
[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 科学学研究, 2012,30(2): 165-174.
[9]BONACCORSI A, PICCALUGA 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 R & D Management, 2010, 24(3):229-247.
[10]DOUTRIAUX J.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clusters in Canada[J]. Local Economy, 2003, 18(1):63-79.
[11]余为,郭海敏. 贯通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2): 40-41.
[12]宋姝婷,吴绍棠.日本官产学合作促进人才开发机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30(9): 143-147.
[13]DENIS F S, CONG H E, 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y Edge: Accessing the Role of High-end Talent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4]原长弘,章芬,姚建军,等.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 科研管理, 2015,36(12): 1-8.
[15]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78.
[1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 2012,30(2): 161-164.
[17]CHESBROUGH H, VAMHAVERBEKE W, WEST J.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BERNSTEIN B S. An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model based on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biotechnology firms [J].Technovation, 2006:561-572.
[19]徐辉.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DB/OL]. (2015-12-12) [2018-04-02]. http://www. italents.cn/journal/288.html.
Study on the Mode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level Talents Drive
Dou Chao1,2, Xu Hui3, Zheng Haijun1, Yuan Ming3, Guan Zhongcheng1, Xiong Xi1,2
(1.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reatively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which the new service platform serves as a bridge, and the innovation elements represented by high-level talents can circulate in the innovative network, generate the non-linear superposition effect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practice model of the academician work stations and talent-driving center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model,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cess; talent- driving center
收稿日期 :2018-06-12,修回日期:2018-09-10
基金项目 :科技部人才中心委托项目“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评估”(Y7006618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平台型组织创新研究”(17CGL005)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06.02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06-0136-07
作者简介 :窦超(1991—),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人才与科技评价;徐辉(1976—),男,江苏盐城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人才管理;郑海军(1982—),通信作者,男,博士,山东泰安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价;袁铭(1984—),女,贵州德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与科技人才;关忠诚(1965—),男,山东济宁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熊曦(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价。
标签:协同创新论文; 服务平台论文; 知识创新过程论文; 人才驱动中心论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论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论文;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