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马平

后外侧入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马平

广西省贺州市贺州广济医院骨科一区 5428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Pilon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Baird-Jackson评估结果。结果:所有20例患者均接受随访,17例(85.00%)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顺利出院,3例(15.00%)骨折患者需要进行II期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后外侧切口均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根据Baird-Jackson评估结果显示:优为3例(15.00%),良为9例(45.00%),差为8例(40.00%)。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能够充分显露以及固定患者腓骨骨折以及后踝骨块,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前方骨折块提供准确的复位标识。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Pilon骨折治疗;并发症

Pilon骨折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并发症,胫距关节对于手术过程中关节面的复位和固定要求较高,距骨脱位的耐受程度较差,因此,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仍然是治疗Pilon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案[1]。目前,临床上认为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软组织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2]。目前,骨科手术通常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例为AO/OTAB3型患者,其余17例为C型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30~60岁,平均年龄(43.5±2.8)岁。其中,11例为坠落伤,9例为车祸伤,均为高能量损伤。左侧为8例,右侧为12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并合并腓骨骨折,处于临床II期手术阶段。患者处于I期外固定以及最终固定后接受三维CT检查。对于I期手术治疗后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等到软组织得到一定缓解后再行II期固定治疗,两次固定手术需要间隔12.8d。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I期手术均使用超关节外固定架进行固定,进而更好的纠正和恢复胫距关节脱位的力线和长度,不固定腓骨。于术后两周,等到消肿后,将固定架去除,并进行最终固定。II期手术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后外侧入路的方法进行固定,同时,将后方骨折块进行辅助复位和固定,采取前内侧或者外侧的方法固定和复位胫骨远端。

I期手术在进行超关节外固定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胫骨近端Shanz针和贯穿跟骨的Shanz针与内侧楔骨表面的Shanz针相连接,形成较为固定的多平面形态,进而更好的纠正和恢复胫距关节脱位的长度和力线,进一步接触骨折端对于软组织的压迫。为了避免对于手术切口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将Shanz针极大程度的远离预期手术切口。II期手术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固定架去除,取健侧卧位体位,患肢使用止血绷带,充分建立清晰术野。行全身麻醉或者是椎管内麻醉的方式,术前半个小时行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方式,进而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手术过程中经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情况,闭合切口前行X线检查。

1.3临床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估系统对于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其中包括:工作能力、踝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等,总分为100分。①优:分数〉90分;②良:分数在80分~90分之间;③差:分数〈8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1.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 ±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所有20例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在12个月~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4.2±0.5)个月。17例(85.00%)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顺利出院,3例(15.00%)骨折患者需要进行II期自体髂骨植骨治疗。

2.2并发症情况

后外侧切口均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并未发现屈指长肌粘连或者挛缩所导致的屈拇畸形的情况。其中,1例(5.00%)骨折患者出现前侧切口感染,需要进行皮瓣转移手术。

2.3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

经术后影像学检查,14例(70.00%)骨折患者关节面残留位移距离〈2mm。根据Baird-Jackson评估结果显示:优为3例(15.00%),良为9例(45.00%),差为8例(40.00%)。详情见表1:

表1 各项功能恢复情况

类型 优 良 差

例数 3 9 8

百分比15.00%45.00%40.00

3讨论

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复位和固定的治疗方法,为了能够更好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大部分骨科医生通常会选择分期的治疗方法[3]。目前,临床认为复位和固定关节面以及早期恢复患者的锻炼功能是获取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4]。因此,在极大程度保护软组织和准确操作的基础上,骨科医生需要根据CT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具体形态,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这样才能够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5]。

近几年来,伴随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临床认为选择后外侧入路固定内复位的方法,能够获取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胫骨远端的前内侧或者前外侧入路,进而充足保留软组织的宽度,降低软组织发生并发症的几率;②手术切口并未设置在腓骨以及固定物的表层位置,进而更好的降低发生软组织的并发症;③通过后外侧入路的方法,能够将屈拇长肌内侧以及腓骨长短肌前侧剥离到相对安全的胫骨远端后侧位置,进而更好的利于Pilon骨折手术的固定[6]。

本研究充分显示,所有20例患者均接受随访,17例(85.00%)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顺利出院,后外侧切口均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Baird-Jackson评估结果显示:优为3例(15.00%),良为9例(45.00%),差为8例(40.00%)。通过后外侧入路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难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研究显示,通过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Pilon骨折前方骨折块提供准确的复位标识,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伟东,黄枫,郑晓辉,周琦石,陈朝,江佳栋.经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02):64-66.

[2]李贝,区广鹏,黄瑞良,肖军,刘伟,杨康胜.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03):267-269.

[3]万里,聂志刚,祝雁冰,关中伟,王刚,黎德平,李世乐.改良后外侧入路显露后外踝在三踝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06):584-585.

[4]苏郁,朱建福,王旭,王晓露,刘寿坤.小腿后外侧入路在后踝骨折及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骨科,2013,4(04):184-186.

[5]袁延红,刘延辉,何建新,俞伟忠,芮立宁,袁亚兵.后外侧入路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3-4.

[6]王小平,韦展图,黄俭,陈路遥,胡世锵,吴玮伟,屠玉民,郭胜,许国泰,邓志成.虚拟三维重建术前规划技术在Pilon骨折的应用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30(01):44-49.

论文作者:马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后外侧入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马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