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鲜明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2-0005-04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率体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命根子。“实事求是”四个字是古人说的,“实事求是”成为认识原则和行为作风准则,是毛泽东规定的(实质上作为思想路线规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更深化更全面了,这主要表现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命题的提出和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明确提出和阐释。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新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凝聚和结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为全党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1]邓小平明确提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对于解放思想,摆脱迷信和教条的束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避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树起了一盏指路明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并对其内涵作了深刻阐释,坚持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并对这条路线的内涵作了科学概括。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直自觉贯彻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但毛泽东生前并未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由邓小平提了出来,明确规定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并对这条路线的内容作了规定,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这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这既是针对毛泽东晚年背离实事求是的错误,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一明确规定,起到了党内立法的作用,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否自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对党性的考验。
第二,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主要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左”的思想的人受“本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习惯于用书本来裁剪现实,用马列的理论来规定当前的实践,这在“左”的年代是习以为常的。在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之初,某些人对改革不理解,他们按习惯性地搬出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观点、某个具体结论来评判改革,如果某项改革实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点不合,那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按照这条“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的实践就会被完全束缚,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设想。客观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立场和方法论上是科学的,但是在当时提出的某些理论观点,有些是对的,有的基本对,有的不完全对,有的至今还没有被证实。一百多年后,我们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国际环境也大大不一样了,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使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书本里说的对的,有指导意义的,要尊重,但不能盲目照搬。不能要求我们的实践都必须从马列的“本本”出发;相反,马列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和观点,都得由社会主义的实践来检验。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概括,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思想路线。这样说,并不是不要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书中的重要结论和观点,而是说,我们今天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学马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如果离开这个要求而拘泥于一些具体结论、观点,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违背了我们学习马列的初衷。
第三,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这就准确地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含义,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解放思想又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是一个保守、僵化的口号,解放思想也不是一个自由化的口号,两者互相联系互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这是“破”的要求,也是“立”的需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左”的错误,要纠正这些错误,解除“左”的思想的束缚,必须提倡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解放思想。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这是前无古人的,主要障碍是旧的习惯势力和来自“本本主义”的束缚,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才能冲破这个束缚,使改革得以顺利地健康地进行。
第四,邓小平对“实事求是”路线的发展,主要是把它纳入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来构建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他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他违背了他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犯了大的错误,教训是深刻的。如果说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革命上,在“破”上,那么,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建设上,在“立”上。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他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既是发展生产力又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一国两制”以及关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论,等等。所有这些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绽放光芒。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二、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二是从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新的贡献。从第一个方面来考察,这是不证自明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基本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深切感受到,并得到全世界的公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新成就,列了十个方面,这就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从第二方面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重大发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条件,实践经验必须是新鲜的;第三个条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必须是科学的深刻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新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结晶必然包含创新的成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往前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其实践经验是新鲜的;历届中央领导均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抱着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责任心,他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客观的、科学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定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必定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一大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提出并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是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和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三大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三个不同阶段,面对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从哲学逻辑上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来说,这主要是解决客体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解决作为主体的共产党自身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解决客体问题,又要解决主体问题,解决主客体双方的问题。从重点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客体问题到重点解决主体问题,再到解决主客体双方的问题,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印证了哲学中的正——反——合的辩证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这三大理论,产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传承,接力棒式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前进,实践越发展,认识越深入,理论越完备,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而存在,主要是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重大的创新,作出了突破性的发展,其突破或重大创新的内容,有上述三大方面,其突破方式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慎重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过时的或不够准确的观点,做出新的科学结论。在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这一经济运行体制之间关系认识的“革命性”突破。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变迁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及其属性进行了新的分析与考察,坚持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为标准,大胆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由此,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对传统认识和理论的重大突破,从而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最有效的机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过去涉及但没有搞清楚的一些问题,作出了科学阐发。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在探索的问题。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要求上,侧重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的论断,就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一个突破性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划分阶段以及如何划分阶段的问题,前人已经提出并考虑过,但都没有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特点及历史任务的认识清晰起来,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的突破性贡献。
三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要“与时俱进,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普遍性的理论。”[4]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统一祖国的创造性构想。这是邓小平根据新的现实提出来的,属于独创性的新内容。这个伟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为世界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在这一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5]自然科学中有突破性发展,社会科学中也有突破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前进发展中也常常出现突破性发展,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总体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创新、突破性发展的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受到围攻,中国共产党人却理直气壮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论是对待理论还是对待实践问题,均采取了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彻底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力、理论勇气、理论境界来自何方?来自人民,来自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党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因此始终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建设为民,这是党的唯一宗旨。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坚持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认识上解决了有关联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从实践出发还是从书本出发。这个问题还可表述为是向人民负责还是向马列经典负责。因为从实践出发是与人民的要求一致的。当然,把人民利益与马列经典作为一对矛盾提出来是不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应该是和人民利益一致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对人民负责。但是,确确实实,马列经典理论中有过时的部分,有与现实对不上号的观点和结论;如果以过时的无效的经典指导实践,实践就会失败,就是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反对。无疑,要对人民,对人民的根本利益负责,就要从实践出发,而不能从某种经典出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6]这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实践负责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胆量、气魄、境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把人民利益看得最高,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策考虑的最高原则。比如改革初期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就是根据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根据什么经典指示而作出的。
第二个问题,实践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待理论坚持两个标准:一是坚持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二是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确认某种理论是否是真理,必须经由实践检验,验证其“真”“假”。这还不是目的,还要运用真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实现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和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真理的价值标准,这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的。只有真理才有价值,掌握真理是为了获得价值。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只有真理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一定是符合真理要求的,最终能够实现的。邓小平讲过,凡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最终在实践中都会获得成功。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与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凡合规律的要求通过实践主体的努力是一定能实现的。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合规律与合目的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因此,要依靠人民群众,获得实践的成功,又要服务于人民,使人民获得成功实践的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根本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
第三个问题,坚持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统一。任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高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发展生产力不是唯一要求,社会还需要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等于就是人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党中央提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很好体现了这一辩证统一的观点。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