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183;安#183;波特小说《他》的文体风格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特论文,文体论文,凯瑟琳论文,风格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2-0123-03
一
在当代叙述理论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美国批评家米勒说:“小说是通过文字对人类现实的表述。”这一简单的定义表明,语言形式直接服务于内容,这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由于对这种事实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开始把兴趣转移到研究小说的文体风格上。许多学者坚信,文体不仅可以确认作家的写作风格,还可以充分展示作品的思想内容。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写作是出神入化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小说题材广泛,主题多样,情节冲突激烈,更重要的是她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波特善于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讲述故事,通过语言形式深化主题,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她根据要表现的主题和写作目的选择语言形式,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He(《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篇短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弱智的儿子。作为母亲,她爱她的儿子,但生活的艰辛又使她满腹牢骚,想摆脱使她遭受羞辱的儿子。在人前,她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家中则不停地抱怨。波特抓住主人公这种爱怨交织的矛盾心理,采用恰如其分的文体风格来表现这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
这篇小说的名字只有一个字——He(他)。这个He是Whipples夫妇弱智的儿子,整个故事就围绕着这个儿子,他给母亲带来的种种困扰、不安、羞辱和无奈。但整篇故事中我们没有看到儿子的名字。
事实上Whipples夫妇有三个儿女,其他两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名字——Emly和Adna,唯独这个弱智的儿子没有名字。母亲自始至终称自己弱智的儿子为He,相应的宾格、所有格依次也用Him和His,而且凡涉及她儿子的“他”一律用大写,这样就使得He字在整个篇章中显得异常突出。
根据数字统计,He在整篇小说中共重复了343次。就一个单词而言,这样的重复次数是相当多的。母亲无论是在人前还是人后,无论是直接说出口的还是心里想的,都用He来称呼他弱智的儿子。这种不断重复的He和贯穿始终的He使读者产生很多的联想。当一个人不喜欢某个人或厌恶某个人的时候,他一般不愿提起那个人的名字,往往用“他”来代替——认为提他的名字是一种耻辱。对亲人、朋友称呼“他”本身就是一种轻视、一种不屑一顾。小说中的He无疑会使读者产生种种疑问:主人公的儿子是否有名字?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母亲从来不叫他的名字?还是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名字,因为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没有正常的思维、正常的身体、正常的生活,因此不配拥有一个名字?于是我们便知道在母亲的心里,这个弱智儿子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甚至在母亲的眼里是不存在的。波特抓住了主人公这一心理特征,准确无误地采用了这种形式,在整个篇幅中反反复复地突出了这个肥胖的“他”。343次大写字母He、Him和His的重复出现,无疑让读者感到这个He字(也就是这个人)多得有些碍眼,从修辞上讲多得成为累赘。这样,无论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波特都给读者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He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麻烦和累赘。
Mrs.Whipples不愿谈起她有一个傻儿子这件事,竭力想忘记这一点,但每当人们来到她家时,她都会首先提起儿子,只有谈完之后她才可能谈起其他的事情。因为,He成了她的心病。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是由于心虚,会每每主动提起可能是别人根本就没有兴趣或不想谈起的人或事吗?她竭力在邻居面前宣讲弱智儿子的长处,He似乎比健全的孩子都能干。如果说Mrs.Whipples在众人面前炫耀这些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弱智儿子,不如说是她自己因为拥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读者不会认为一个对儿子充满爱戴和赞誉的母亲会这样形容自己的儿子:“他蹲在角落里吃饭,嘴巴吧唧吧唧地响。一层层的肥肉像大衣一样地裹着他。他能比Adna抬两倍多的水和木头。”
表面上看她似乎并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弱智对待,他可以干任何其他孩子想干的事,比如爬树,可是当邻居警告她不应该让儿子爬树时,她却无法忍受。
Mrs.Whipples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无法掩盖她内心因He而感到的羞辱。当她的哥哥和嫂嫂来看他们时,她借口He's timider than my other two,难与人相处,没有让He和大家在一起吃饭。因为她知道让He和大家一起吃饭,一定会使她很没面子。
当两个女儿因厌恶这个家庭离开时,她身边只剩下He了,He也就成了她家务活的帮手。她让He干所有的事,甚至让He冒着生命危险去放牛,这时她并不把他当成弱智,终于He病倒了。最终因家庭贫困,Whipples夫妇不得不把He送到救济院。
波特运用重复手法把He推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位置上,首先在视觉上造成“太多”的印象。不知道是波特有意还是巧合,He的发音也不是很顺畅的。He的发音不是在前部,而是在后部,这使得它的发音受到一定的阻力,读起来很费劲。这样,He在各个方面都给人们留下“麻烦”的感觉。He频繁地出现在读者面前,He也不间断地一次一次地响在耳边。这种强加给读者的视觉效果和听觉刺激,无疑给读者留下这样一个印象:He成为Whipples女士生活中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无法摆脱的麻烦。He无时不在,永远地跟着她,甩也甩不掉。
三
更值得探讨的是为了有效地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了相得益彰的叙述手法,即大量使用直接引语。根据不算精确的统计,小说约4459个字,直接引语约2400字,占整个篇幅的53%。
一般情况下,直接引语有两种用途,一是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一是表达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但是这篇小说中的直接引语似乎并不是用来现场记录人物对话的。记录她的内心活动的引语只有一句。
但肯定地说,小说中人物对话关系也是成立的,比如她的丈夫、医生。对话轮回的特征也是具备的。不过这些对话并不是为情节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情节发展不是到了非有人出场交谈不可的程度,它与故事的发展无关。理论上讲,小说的对话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只是借助这些对话表现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想驾驭却又难于驾驭、想认命却又不甘寂寞的浮躁心理。因此丈夫也好,医生也好,都是作者借用过来的工具,用以衬托女主人公的话语,或证实她的话、或支持她的话,从而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实际上小说是以叙述者话语展开叙述的,但这种叙述似乎无法对应He给读者造成的视听效果。为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故意穿插大量的女主人公Mrs.Whipples的原话,在平淡缓慢的叙述中时时跳出主人公的话语,充分展示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He给她带来的麻烦和不安。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平淡缓慢的叙述如同日复一日平淡枯燥没有色彩的日常生活,而不时出现的主人公话语就是主人公贯穿于这种平淡无奇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挣扎、努力、失败,以及无休无止的抱怨和无奈。在我看来,作者的这种叙述手法恰好给读者造成了这种印象。
在整篇小说中,Mrs.Whipples的话语几乎遍及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场景。她是这个家的主宰,她也似乎是唯一关注He的人,这恰好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维动向,以及她的内心沉浮和情感流动。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英国作家Aldous Hexley在《夜的音乐》(Music at Night)一书中说:“除了莎士比亚自己的语言外,没有别人的‘自己的语言’可以‘表达’莎士比亚要说的话。一个艺术作品的实质和他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它的真和美是两回事,而又神秘得是一回事。”波特选择了这一题材,进而选择了这一文体,让读者耳目一新:He在母亲无休止的叨咕中愈来愈沉寂——一个拥有生存权利的孩童被压抑得如同行尸走肉般成为空灵;而母亲在这种沉寂中愈发地躁动不安——一个渴望幸福的女人挣扎着想要走出如同沙漠般的无聊生活,而最终变得空茫。
四
英国另一位作家Arnold Bennett曾经这样写道:“风格(style)不能和内容(matter)区别出来。在一个作家形成思想的时候,他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形成这个思想的。那个语言形式就构成了他的风格,而风格又受这个思想的绝对的统率。思想只能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只能存于一种语言形式中。你不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完全相同的思想。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表达的方法,你就稍稍改变了你的思想。显然,改变表达方法而不改变被表达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一个思想表达多少就存在多少,只是在已经表达时它才存在,而不是在表达前就已经存在。思想表达它自己。清楚的思想会清楚地表达出来,模糊的思想则模糊地表达出来。”He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张多变的情节,更没有令人玄迷的多重视角,波特巧妙地把一个弱智儿子的名字隐去,用一个大写的He替代,并重复地使它穿梭于字里行间,跳动在眼膜和耳膜之中,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难以忘却的震撼。与此同时,直接引语的使用恰好呼应了这个大写的He。He永远是无声地跳动、沉默地往来,而Mrs.whipples却是没完没了地喧嚣、不情愿地叨叨咕咕。两种方法一动一静,相互应和,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演绎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波特成功地用她的文体再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们的无能为力。小说文体的成功运用也使我们可以摆脱传统批评的羁绊,回到文本上来,在文字间寻找人物性格的蛛丝马迹,捕捉作品的真谛。
收稿日期:20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