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味教学法在初中插图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兼论“民族英雄不朽”的中国风味变体教学设计_文学论文

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兼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文味常式与变式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说明文论文,教学法论文,永垂不朽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文体之一。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有说明文的一席之地。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喜欢小说、散文等文学性强的文章,却厌学说明性的文章;很多老师也认为说明文简单枯燥,没有太多生动深刻、可供挖掘的“教学点”。这就使得说明文阅读教学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被长期边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提到的“科学素养”“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内容,应当落实在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中。然而,在传统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程序对每篇说明文进行思路大致相同的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落实,体现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三方面的重视。但这样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知识的浅层次重复、教学方法的雷同。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传统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缺少了科学品质的培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两大内容。这种缺失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轻视”:轻视阅读兴趣的激发,轻视教学方法的突破,轻视阅读和应用的结合。这就让说明文成了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的“鸡肋”。而运用语文味教学法来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正是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作为。

      一、说明文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文体知识梳理①

      要上好说明文阅读,必须明确说明文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文体知识。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解说,对客观事物作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前者为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后者为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

      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这是说明文的三大特点。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味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以及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②

      从静态角度看,语文味教学法由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元素构成。四大要素的具体含义如下:

      1.语言:是课文的载体,全面渗透在文章、文学、文化三个部分中。

      2.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

      3.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4.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③

      从动态的角度看,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其中,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运用语文味教学法的关键是“选点”,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角度来全方位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依次确立该要素在文本中的可教点,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的有梯度的教学设计。

      其中,“一语三文”教学要素齐全的课例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常式课例;在文章、文学、文化任一方面有所突出的课例叫做变式课例(见文后附录)。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我们结合语文味教学法创始人程少堂老师执教的说明文代表课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一课(以下简称《人民英雄纪念碑》),对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具体阐述。

      1.语言:语言是一切篇章的载体。语文味教学法主张语言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点”,或者说是“出发点”。即从语言入手,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开启新课。其中,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我们称之为“选点”。

      那么,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有哪些语言资源可供选取呢?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基础性语言资源。指需认读或解释的字词,即课本中的生字生词或重要字词。这种语言资源在课文中显而易见。处理的方式相对简单。小学、初中可由老师在课上带领完成,高中则可由学生在课下自行完成。

      第二,积累性语言资源。指值得记忆、积累、实践的词句段。这种语言资源强调背诵、记忆或练习应用。

      第三,引导性语言资源。可引出课文内容的关键语。这种语言资源强调语言对课文整体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导性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这种资源往往不是显性资源,需要教师运用智慧,从课文中提取或设计。

      因此,语言选点强调的是基础性、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和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程少堂老师说明文代表课例《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语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步骤一:检查预习。投影显示生字词及其读音,15个。全班齐读,正音。

      步骤二:学习词语。投影重要词语及其解释,20个。全班齐读,并理解。

      步骤三:练习运用。从20个词中选出6个词,两词一组进行造句。要求表意连贯,表达一个中心。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语言环节的设计中,程老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整合了课文中需认读的生字资源;以朗读的方式整合了课文中需积累的词语资源;以造句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词语内涵,使其在练习中真正掌握这些语言资源。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言选点的基础性、引导性。

      我们再看一段课堂对话。

      (用“峻峭”和“俊俏”造句。)

      生(女):一个长得很俊俏的男孩站在峻峭的山上。

      师:哦——(笑声)其实应该是这样:在峻峭的山崖上,站着一个俊俏的小妹妹。嘿嘿。(笑声)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说啊,因为“俊俏”好像形容女孩子更好一点,是吧?

      在这段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用词进行评点,使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体会词语使用的规范。这恰恰是语言学习乃至语文学习的根本,这样的课堂对话正是“语文”味道的呈现。可以说,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学生就已经进入了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语文”学习的状态。

      这样的语言选点并不局限于说明文。上述三类语言资源可用于任何一种文体的阅读教学。

      2.文章:文章学的外延很大,具体说来,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这个环节重在从写作取材和写作逻辑入手,选点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篇章技法和写作思路层面的问题。对于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涉及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安排好说明的顺序两大问题。

      我们来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文章环节设计。

      程老师将学生课前提出的15个问题归纳为六大方面,并将其中三大方面的7个问题归结到文章学范畴中进行逐一讲解。

      (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1.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2.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3.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二)文章顺序和线索

      4.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三)浮雕内容

      5.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6.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7.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其中,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属于“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问题,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浮雕的取材与建碑意图有关;第二方面属说明顺序即文章写作逻辑的问题。授课教师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及浮雕取材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取材缘由,把握文章说明顺序,领会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旨,从而完成对文本材料和思路的分析和把握。

      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文章”选点教学的意义重大。它首先解决文章架构的问题,即逻辑思路和材料选取的问题。这是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一篇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略、在写作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是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那么,“文章”环节就是在信息的有序提取和处理这个方面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3.文学:此要素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对于说明文来说,“文学”要素重点体现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生动性。教学的选点可设置在:(1)语句表意的不可调换、不可删减之处;(2)语句的形象、生动、有趣之处。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文学环节中,结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授课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

      2.这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非常巧妙,充分体现了语言不可调换、不可删改的特性。

      第一个问题,抓住碑文的叙述顺序不同于一般习惯的从古至今这一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关注毛泽东对给中国的历史带来最根本性变化的解放战争的歌颂;第二个问题,对同一句式的不断重复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领会这三句话对于三个时间段的三类人民英雄的敬意。这种在重复中的递进,若合成一句话,则全无现在这样的表达效果。

      这就是对文学语言形式美的设问。这个选点是整节课精彩的一笔,需要教师反复研读文本,反复揣摩,精心设计。可以说,精彩的课堂就是要有这样精彩的提问。

      至于说明文中借助说明方法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已是老师们熟稔的教学内容,此处就不赘述了。

      4.文化:文化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制高点。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层面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的独到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拓展,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据此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观照和解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

      其中,由于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更是责无旁贷。而文化素养的提升,则可由多种文体的教学来共同承担。

      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中,文化的选点最难——难在文化结点的确定,难在教师的素养,难在文本的深读。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中,授课人程老师围绕两个方面进行文化选点:(1)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2)精神文化的价值追求(呼唤英雄)。

      这两个选点制造了整节课的高潮,且看课例。

      【步骤一】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蕴含在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思考。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引出数字“三”的文化内涵。

      2.为什么选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为什么不选九件或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引出“八”的文化内涵。

      3.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引出“玉”的文化内涵。

      【步骤二】引出本节课完整课题——“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步骤三】回答同学们从文化角度提的问题:何谓英雄?

      老师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借此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步骤四】齐读普希金的诗作《纪念碑》。

      本环节对文化层面的选点包含两个角度。第一是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如汉白玉的物质内涵;第二是精神文化的价值追求,即呼唤英雄。授课者从语言的重复、选材的数量和纪念碑的质地方面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和玉的文化内涵,联想巧妙,水到渠成。最后,以对英雄的定位和呼唤结课。一篇说明文教学,就这样上出了传统文化,上出了人文情怀,上出了人生高度。一个不长的文化环节,成就了整节课的高度,唤起了听者的共鸣,激荡了崇高的情怀。这是一般说明文教学难以想象的。这充分体现出了文化选点的价值和作用。

      这堂说明文阅读教学课曾在深圳市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深圳市名师陈理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今天的课真好,还没见过一位老师把说明文上得这么愉快的。”这从一个侧面看出了现场听课老师的反应,也由此可以看出,说明文并非只能上得枯燥无味,其科学性与生动性的融合取决于教者的智慧。

      说明文阅读教学既要教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要勇于突破这些文体知识,将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教出理趣,教出文化,教出境界,教出生命体验——这恰恰是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说明文阅读教学不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其鲜明的文体特征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功能理应得到充分重视。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思想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对事物、问题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能力,进而培养起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附录一:语文味教学法之说明文阅读教学常式设计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

      【设计理念】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理念,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角度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思路的安排及材料选取的标准。

      2.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精神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阅读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精神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言积累

      1.检查预习情况。

      2.朗读本文重点词语及释义。

      3.语言运用:使用重点词语造句。

      二、梳理预习问题,归纳解读思路

      1.分类展示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2.归纳学生问题,明确解读文本的思路。

      第一层次:问题2~8-文章学的角度

      第二层次:问题9~10-文学的角度

      第三层次:问题11~15-文化的角度。

      三、细读文本

      1.解决问题2~8。梳理结构,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写作线索。(文章)

      2.解决问题9~10。精选语句,推敲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文学性。(文学)

      3.解决问题11~15。揣摩细节,深入探究,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文化)

      全体学生齐读普希金诗作《纪念碑》。

      附录二:语文味教学法之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式设计

      ——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设计理念】

      以文章学为主要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旨在解决说明文逻辑思路和材料选取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碑身浮雕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举例说明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过渡】每个人对英雄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同时,英雄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像。让我们走进课文,看本文呈现了一组怎样的英雄群像。

      二、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观察碑身)、时间顺序(浮雕内容)及逻辑顺序(全文层次)。其中,介绍碑身浮雕的部分是文章重要的内容。

      三、解读浮雕内容,理解设计者建碑选材的意图

      1.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

      【明确】选取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纪念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民英雄。

      四、总结作者写作意图,明确英雄形象

      1.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回顾历史,赞颂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步和变革的人民。

      2.文中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什么样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明确】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贡献了全部乃至生命的人,哪怕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也是永垂不朽的英雄!

      欣赏歌曲《英雄的赞歌》。

      ①②参见百度百科。

      ③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4(2)。

标签:;  ;  ;  ;  ;  ;  ;  ;  

中国风味教学法在初中插图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兼论“民族英雄不朽”的中国风味变体教学设计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