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的相关性分析_农民论文

农业政策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的相关性分析_农民论文

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性论文,相关性论文,信贷论文,农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投入的多寡在农民收入增长率的实现过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1996年,江西省农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723.09元,比上年增加44.42元,增长6.5%;家庭经营收入为2244.85元,比上年增加304.23元,增长15.7%;投入产出比例为1:3.1,产出率比上年增长8.4%。分析江西省农民家庭近两年经营支出和收入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单位资金报酬率的提高;二是对农业投入积极性的增强。

一、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的相关性

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引导农民投入。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推动作用。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及其它投入,构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据对1996年江西省农林牧渔基建技改投资构成分析(见表1), 对农业投入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和农民自筹资金。特别是国家对农业的长期投资,主要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从表1还可以看出,如果把财政、 各行贷款和利用外资归纳为国家对农业技改投资的范畴,农发行占61%。但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对整个农业投入来说,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比重,农民投入始终处于第一位。据对1996年农民人均对农林牧渔投资量测算,江西省农民在年度内对农林牧渔的投入总量约为216亿元。农发行当年累计放出各项贷款174.9亿元。两项投入,约占全省当年对农林牧渔业投入的80%左右。因此,农民投入和农业政策性投入在农业资金运动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推动。

表11996年农林牧渔基建技改投资构成单位:万元

项目 总计 农民自筹 财政拔款 商行贷款 农发行贷款

外资

额度 336489244 3210 1973

14900 4321

比重 100% 27.5%9.5% 5.9%

44.3% 12.8%

2.与农民投入形成了最为紧密的联系。农民投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得利益。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既有帮助农民获得最佳投资收益的一面;也有引导农民投入向国家需要发展的产业和部门流动的另一面。农发行这种双重职能,是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落实与反映在使农民获得更多利益的动机上。如果农业发展银行的投入不符合农民投入与产出的内在规律,就不能促进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热情。从近两年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行特征来看,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已经与农民投入形成了最为紧密的联系,产生了最为直观的联动效果。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江西省农民对农林牧渔投入的绝对额,比1993年增加120.5亿元,增长126%;全省农业政策性贷款绝对额同期增加159亿元,增长178.7%。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两大投入增长率内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首先,农民投入的增加,有赖于农副产品的收入的实现。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以来,对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投放,平均每年保持在40%以上的增幅,这样,不仅使农副产品收购没出现打“白条”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使农民顺利实现了粮棉油产品由商品到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因而有利于农民增加货币积累,促进农民扩大生产。其次,由于农业投资的回收周期长,特别是对投入与收效时间长的农业综合开发、老区扶贫、农田水利建设等项投资,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和财政资金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必须依赖于国家信贷的支持。1994年以后,江西省农业发展银行每年直接用于支持农业、林业综合开发,老区扶贫,农业基建技改等方面的固定资产贷款近10亿元,所支持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将近一半是农发行提供的,这对引导农民投入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再次,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符合农民投入的内在规律。对国家来说,通过实行优惠利率和延长贷款期限,稳定增加农业投入的目的在于稳定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品。对农民来说,每增加一块钱投入,就要得到相应的收益。农业作为一项风险大、周期长、利润率不稳定的弱质产业,农民在投资过程中,谨小慎微的态度特别明显。如果投资的预期效果不佳,则难以产生投资动机。农业政策性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投入的信心。据对江西省10个市、县农发行1996年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老区扶贫项目测算,平均每百元农业政策性贷款年利息支出比商业银行同类贷款利息支出少5.58元,占项目百元资金平均利润率的36%。换句话说,农发行贷款优惠利率的执行,直接提高了农民的利润率,反映了农民投入与农业政策性投入的联系。

3.促进资金资源合理配置。农业政策性贷款在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上发挥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指令性专项贷款计划,明确国家信贷资金的投入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对农业有关产业和项目的贷款份额,引导农民资金向这些产业和项目流动。从江西省近两年的农业资金配置变化看,不论是由于农业政策性贷款投入的增加,引起了资金配置结构的变化,还是农民自我意愿所形成的投资结构变化,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投资结构正趋于合理;二是农业政策性贷款对促进资金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产生着积极的作用(见表2)。

表2 农业政策性专项贷款结构变化单位:万元

年度1995年

比重1996年 比重增长率

(万元) (%) (万元)

(%)

(%)

合计 40150100 60060 10049.6

基建技改 6650

16.6 1491024.845.3

扶贫 17000

42.3 2020033.618.8

农业综合开发 11600

28.9 1915031.9 65

林业治沙 4900

12.2 5800 9.718.4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业发展银行在1996年农业政策性专项贷款执行过程中,突出了科技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投放力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份额由上年的16.6%提高到24.8%,提高了8.2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 江西省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收购贷款占整个农业政策性信贷资产近90%,粮棉油收购贷款虽然不直接发放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却是农民增加再投入、改善投资结构的重要源泉。我们再对农民投资结构的变化作些分析,以深入认识两大投入之间的互相联系(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增减变化单位:万元

年度1995年1996年 增长率

(元) (元) (%)

项目

合计967.671032.186.7

多种经营504.44 545.698.2

粮棉油种植 256.23 273.816.9

林业 1.73

2.15

24.3

牧业193.07 191.51

-0.8

渔业 12.2

18.96

55.4

表3所反映的农民货币资金投入增减变化, 说明农民投资行为的三大特点:一是开发性农业正成为农民新的投资热点和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资料表明,1996年,江西省农民人均从特色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纯收入达462元,约占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25%。在表3中,多种经营、林业和渔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与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综合开发和林业方面的贷款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并不是偶然的对应关系。二是随着粮棉油生产投资稳定增加,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定,投入回报率稳定增长。农民对粮棉油投资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国家对粮棉油生产保护政策的效力,科学技术在粮棉油生产中的推广、运用相对较小。近年来,国家对粮棉油生产、收购实行保护政策,鼓励发展“三高”农业,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改良品种,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对1996年农民住户收入统计,江西农民人均从粮棉油经营中获得的收入为1262.64元,比1995年增长19.3%,其中,粮食收入为906.54元, 比1995年增长25%。在粮棉油生产与出售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银行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粮棉油生产科技含量和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等关键环节上,发挥了特有的政策性金融职能。三是由于资金资源的有限性,农民在投资中掌握了择优原则。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江西农民人均存款48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93.8元。从总量上来看,农民积累率不高,资金不很宽裕。即使是有强烈的扩大投入的愿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国家和社会对农业投入的有限性,使农民的投资扩张欲望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是在不放松粮棉油生产,保证对基本生活来源投入稳定增加的基础上,十分慎重地将剩余资金投入其它产业。但这种开拓新的生产门路的投入,会随着农民积累率的提高和国家信贷投入的增加而逐步扩大,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调控功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对农民投入的引导作用

1.支持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无论从现实出发还是从发展着眼,农业投入的主体始终是农民。在当前我国农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能,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政策性贷款的投向投量,为农民投入起引路和示范作用;其次,必须通过政策性贷款政策、范围、利率及管理方式的调整,增强农民投入方向对政策性信贷投入方向的趋附性;再次,必须通过拓宽农业政策性资金渠道,促进农业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多渠道筹资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注意协调好社会各渠道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关系。为了解决目前各渠道资金分散使用、各自为政的状况,可以省、地为单位,成立农业投资指导委员会,以协调银行、财政、部门、社会团体、外商等农业投资,形成合力,提高效益。

2.推动多层次农业投资发展。在当前,要抓紧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各项农业政策性专项贷款质量,增强政策性贷款的功能作用。要按照专项贷款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国务院界定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内,逐步放开小额贷款的审批权限,让基层行根据各地农民的积累率和产业的不同特点,行使政策性贷款决策权;省级农业发展银行的重点是加强对资金投向投量的宏观决策与指导,掌握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大、辐射面广的产业和项目。在导流资金的目标任务上,可具体分工:省、地农业发展银行的导流职能主要是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农民和有关部门在产业和项目之间的投入比例,并协调部门资金的筹措与到位。县级农发行要负责落实农民投入的来源、方式及管理规程,负责小额贷款项目中农民投入部分的落实。

3.切实保护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促使农民投入总量有一个较大的增加,促进农民投资结构有一个较大的变化,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鼓励与保护。在现阶段农民积累率不高,对农业投入后续乏力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对农民增加积累,改善收支结构,要在政策、税率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护。首先,要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从江西省来看,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居第20位,属中等偏下水平。与收入水平相近的其他省比较,江西省农民积累率(农民人均存款)低6~7个百分点,消费水平低3个百分点,手持现金高2~4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农民收入可能被抽调。另据有关部门对江西省部分粮食收购点调查,一些村委会在农民交粮结算过程中,扣收农民各项摊派和不合理费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既违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规定,也减少了农民积累,并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因此,要提高农民积累率,必须通过政策、法令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收入。其次,要采取“滚动发展”的信贷措施。农业发展资金的集合,主要依靠外援和内增两条途径,而内增是实现农业投入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投放上,要采取“滚动发展”的措施:一是对已经见效的项目收回贷款,要留出一定再贷比例,补充项目的流动资金;二是对收回的专项贷款和盘活的沉淀资金,相当部分留给当地周转使用,保持后续投入的稳定性,以增强农民在获得收入后进行持续投入的信心。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农民个体、联合体、股份制农业企业的发展。

4.拓展筹资渠道,增加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总量。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三大职能:一是稳定投入职能,即保障大宗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维护市场与社会稳定。二是渗透职能,即拓展农业政策性业务贷款范围,扩大对开发性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提高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渗透力。三是调控职能,通过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面,增强影响力,达到调控农业投入的目的,实现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从目前农发行资金投入的情况看,虽然每年增量较大,但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拓宽渠道,增加有效供给。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在保持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量稳定增加的基础上,农业发展银行要逐步拓展三条筹资渠道:一是开办国内储蓄存款业务;二是发行债券;三是开展境外筹资。使资金来源有个大的变化,逐步降低对基础货币的依赖程度,增强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直接引导国内外资金向农业流动的功能。

5.增强农村金融业的整体功能。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不仅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国家整个金融业都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农村金融组织要在基本业务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国家对农业信贷投入的合力,发挥“粘合”与“催化”作用,提高农业投资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发挥各家农村金融组织的特点,农业发展银行要突出政策性,农业银行要发挥灵活性,农村信用社要保持地域性,构成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并逐步完善这一体系的整体功能。其次,要加强协调工作,省、地、县农村金融组织要建立行长联系会议制度,主要对农业投资的计划安排和业务发展进行定期通报、协商。特别是对准备支持的项目,要统一协调,避免出现多头贷款、重复投资现象。同时,要解决各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再次,有步骤地组织银团贷款。随着对农业投资规模化,经营风险越来越高,银团贷款有利于形成投资规模,分散银行风险。但组建银团贷款,必须按照符合业务范围、平等自愿、明确主办行、分开评审、集中决策、恪守信用的原则运行,保证银团贷款的正常运行,发挥政策性贷款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引导作用。

标签:;  ;  ;  ;  ;  ;  ;  ;  ;  ;  

农业政策信贷投入与农民投入的相关性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