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欧化”迈向“全球化”的北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 斯洛文尼亚7国向美国政府递交加入北约的相关文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10款之 规定,上述7国即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北约成员国由19国骤增至26国,完成了北约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
一、北约扩张的战略意图
按照美国及北约当权者的打算,北约须继续增肥,扩至全欧洲。美国总统布什曾表示 :“所有期待和准备分担北约责任的欧洲民主国家应能加入联盟……过去行动谨慎,现 在下决心的时候到了”。(注:www.nato.int,《北约杂志》2002年夏季号。)
后冷战时代,北约已经历两次扩张,第一次是1999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的加入,第 二次是本轮扩张。接下来,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有望在2007年入盟。再接下 来,有意入约的国家还有波黑、塞黑、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一个囊括欧洲 绝大多数国家的“泛欧化”大北约已经出现。
北约持续扩张的战略意图在于:
(一)用“持续扩张”抵消冷战后出现的“北约危机论”和“北约无用论”,证明北约 存在的“必要”。北约急需用对外扩张、内部改革来实现北约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转变。 通过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压缩俄罗斯战略回旋空间,以扩(张)促统(欧洲统一);通过调 整军事战略和机构以适应新变化,以新(定位)对新(威胁),同时在处理内部关系上以新 (欧洲)制老(欧洲)。布热津斯基认为,北约是美欧利益与价值的体现者,“东扩后的北 约是最大的政治与军事联盟,它将统一的欧洲与美国联系在一起”。(注:俄罗斯《俄 罗斯报》2002年12月24日记者对布热津斯基的采访。)
冷战刚结束时,北约失去前苏联这个战略对手,但从中东欧国家捕捉到再生希望。在 北约看来,中东欧国家入约虽不会提高北约军力,但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使然,它们能为 实现“和平、统一、民主的大欧洲”目标效力。正如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所称:“北约 扩大是推动民主改革,削减冷战时期庞大军事机构和促进相邻国家间和平稳定关系的手 段”。(注:新华社莫斯科2004年4月6日俄文电。)
(二)消化冷战“成果”,进一步防俄、弱俄、遏俄。冷战结束后,刚获“独立”、“ 民主”和“自由”的中东欧国家亟需西方保护,恐俄情绪升级,西归感迫切。吸收它们 入约,既是“拓展自由世界疆域”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为“捆住北极熊”所须采取的必 要步骤。对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为什么我们需要北约?北约为什么不消失?原 因很简单:大家都想加入俱乐部,理由只有一个,它们想成为与北美建立牢固关系的政 治和安全组织的一部分”。(注:www.nato.int,《北约杂志》2002年夏季号。)新入盟 的7国总理在联合撰写的《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里程碑》一文中称:“加入北约实现了 我们长久以来的目标,即重返欧洲—大西洋大家庭……如今,欧洲又多了近5000万人并 知道历史不会重演而感到更加安全”。(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4年3月29日。 )
(三)扩展北约的战略大周边。“泛欧化”进程首先便利了北约进军外高加索和中亚地 区。北约通过两次扩张,实现了在冷战时期未能完成的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俄西部战 略前沿后缩近2000公里,缓冲地带基本消失,不仅失去了在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 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而且还将面临最后的安全屏障——独联体国家一一被分 割瓦解的局面。俄深谙北约东扩对其构成的战略威胁,故反对东扩。北约为稳俄并促其 就范,对俄给予一定回报。俄鉴于实力不济,以吞苦果换取北约的重视与善待。1999年 ,北约与俄签署《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的基本文件》,关系重新定位。北约在第二轮扩 张时,又与俄签署《罗马宣言》,建立20国机制,双方关系未降反升。与此同时,在欧 亚腹地,北约吸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后,巩固了对黑海的控制,俯瞰外高,逼近里海 ,战略大周边得到明显延伸。
(四)应对全球性威胁,逐步迈向“全球化”。美国按照其对安全的新判断,认为对西 方的主要威胁不再是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和巴尔干动荡,而是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扩散和“失败”国家,要求将反恐列入北约军事职能,强调北约要建立与反恐 相适应的军事能力,旨在将北约绑在美“反恐”战车上。布拉格首脑会议实际上降低了 入约标准,以量充质,不再强调“先达标后入盟”,决定成批发展新成员。“泛欧化” 只是北约发展的第一步,美为推展其新的全球战略,正将北约改造成全球扩张的工具。 “全球化”才是美国的终极目标。
二、北约在改造中加快“全球化”
2002年11月的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是北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 出台加大北约整合力度、对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革指挥结构、成立快反部队、将 北约主要基地移向中东欧等重大举措,标志着北约注意力由欧陆传统威胁转向欧陆以外 的新威胁,原则上结束了北约活动范围的争论,明确恐怖主义是北约首要威胁,反恐是 北约核心任务。会议联合声明宣称:“我们需要为保卫人民和领土的安全而增强迎接挑 战的能力,不管挑战来自何方”。时任秘书长罗伯逊表示,由于北约面临的恐怖主义威 胁来自欧洲大陆以外,围绕北约是否应在区域外开展军事行动的争论没有意义。北约欧 洲盟军前最高司令克拉克也表示:“反恐战争比20世纪发生的任何一场冲突都需要有强 大的盟友,从北约的形式看,我们拥有这种机制”。(注:德国《世界报》网络版2002 年2月26日。)
布拉格首脑会议以来,北约打着“反恐”、“维和”等旗号,开始突破传统防区,走 向“全球化”。例如,北约向波黑派驻1.3万“稳定部队”,在科索沃驻扎1.7万“维和 部队”,在阿富汗领导一支由31国5300名军人组成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尽管北约 尚未宣布正式介入伊拉克局势,但其16个成员国已经派兵进驻伊拉克。北约秘书长夏侯 雅伯新近表示,一旦时机成熟,北约将研究如何在伊拉克发挥“重要”作用。他说:“ 如果一个独立自主的伊拉克政府在联合国的支持下,请求北约发挥更大作用,我看不出 我们如何能放弃我们的职责……”。(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网站,夏侯雅伯2004年2月 17日在该基金会的演讲。)如上表明,北约在控制中、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后,涉足独联 体、中亚、海湾地区的兴趣大增。
北约以改革加快全球化进程的背景是:
(一)推动北约“全球化”是美国的既定方针。早在1993年,美国就有人极力主张北约 “全球化”。美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前国防部长佩里和一些议员均认为,北约培育在 全球范围内维护欧洲和美国利益的能力是一种“战略需要”。他们主张在讨论北约“战 略意图”时应把海湾或台湾危机考虑在内,北约应当承担全球责任。但美想法遭到欧洲 盟国反对。一些欧洲成员国认为,北约应继续坚持“集体防御”原则和“地区化”属性 ,致力于保障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法国甚至强调,美国的全球利益与北约欧洲 伙伴的利益并不一致。
(二)反恐成为美国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和推动北约全球化的“催化剂”。“9·11”事 件后,美认定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构成21世纪的两大威胁,要求北约盟 国将世界范围内的反恐防扩作为核心任务。2002年9月,美国政府公布新的《国家安全 战略报告》,对“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进行修订和展望,强调对恐怖主义 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为落实“先发制人”战略思想,布什政府正调整美军在全球 的部署,确保美军能在“恐怖主义组织”和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袭击美及盟国 前将其制伏。美认为,现实威胁主要来自贯穿中东、高加索、中亚、南亚、朝鲜和加勒 比海沿岸的“不稳定弧型地带”。美已酝酿减少在德国的永久性基地和驻军,代之以在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建立“具有前沿阵地性质的”小型军 事基地,部署快反部队。从全局看,美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北约被“激活”的动因之 一。
(三)北约依然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关键棋子。扩大和改造北约,是美国继续维持其“ 一超”地位的重要步骤。美鼓励一些北约成员参与对伊拉克的占领,同时对法德等“老 欧洲”国家的反战行为进行惩罚,实现对“新老欧洲”分而治之,既确立了在欧亚结合 部的军事存在,又扩展了对“大中东”、巴尔干和北非的控制力。不料,美在伊战结束 后深陷泥潭,无力独自应付窘境,既需要联合国为其“解套”,又渴望北约分担风险。 从政治和军事角度看,北约是美国牵制欧洲的有力工具。在重新界定传统和非传统领域 威胁后,美竭力向北约欧洲成员鼓吹“唇亡齿寒”观念,要求欧洲增加军费,组建快反 部队,提升自身防务能力,使美能将更多的军力投放世界其他地区。
三、北约“全球化”的三大障碍
北约在功能和作用上的“边缘化”、内部关系的“龟裂化”和因扩大引发的肥胖综合 症,是北约全球化进程中不争的事实,成为难以逾越的三大障碍。
(一)功能和作用的“边缘化”。
近年来,美国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单边主义行动和霸权气势日盛,对北 约的需要曾一度相对下降。“9·11”事件后,西方媒体指出,“自事件发生以来,可 以认为北约迎来了光辉一刻,也可以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正开始快速滑向 边缘”。(注:英国《经济学家》2002年10月4日,前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的文章《北约政 治超人》。)“光辉一刻”表现在: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北约在历史上首次启动了使 用集体自卫权的第5条款。“应美国的请求”,北约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美国提供支 援,包括派遣预警飞机在美国领空巡逻。北约期待用“实际行动”显示北约的团结,结 束自科索沃战争以来的美欧分歧,得到布什政府的赞赏。然而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 并未对北约发出参战的“要求”。在阿富汗战争和随后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对北约盟 国采取了“顺者则用,逆者则惩”的策略,北约整体凝聚力受损。美国防务情报研究所 认为,“美国并不需要眼下的这个北约,他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北约,并愿意为这样一 个温顺的集团提供经费”。(注:美国防务情报研究所2002年1月,尤里·潘科夫文章《 北约:处于中年危机之中》。)美欧军事上“鸿沟”的不断扩大,是北约“边缘化”危 险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北约欧洲成员的防务开支继续下降,实际开支比1999年下 降6.7%,从1770亿美元降至1650亿美元。除了英、法和希腊三国的军费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例接近2.0%,其他国家大幅度削减军费。德国已降到了1.5%,而一些国家是 “零增长”。欧洲各国的平均军费为每个士兵7000美元,美国士兵高达2.8万美元,其 中大部分用于开发新武器。欧洲用于研究与开发的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的1/4。美国不断 增加军事预算,达3290亿美元,比排在其后的9个军事预算大国的预算总和还多。2003 年又增加15%,约增480亿。同样,美欧间技术鸿沟也在扩大。欧洲在搜集地面情报、高 精确度武器、运输能力、飞机空中加油等许多方面面临困难。北约有6000架飞机,但只 有一小部分能够使用精确制导炸弹。欧洲当前的防务预算是美国的40%,在许多关键性 领域,通常只及美国的10%。“鸿沟”问题造成事实上的欧美分工:美国人主持“家政 ”,欧洲人极不情愿地“洗盘子”。因此,美国宁愿选择单干,或者“志愿者联盟”, 也不愿受北约集体的“拖累”。
(二)内部关系“龟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随着“单极”与“多极”两种力量斗争的加剧,美欧在北约内引发空前分裂。2003 年初,法、德等坚决反对美国提出来的北约协防土耳其的动议,并对土参与战后维和持 消极态度。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北约举行了6次会议,均未达成一致,法德比三国甚至 打破属于秘书长特权的“默许程序”,否决了美国的请求。这是北约自成立以来遇到的 最大危机,美国深感丢脸面。基辛格忧郁地表示,“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过程是北约自19 49年诞生以来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注:英国《独立报》2003年2月11日。)法国、德 国、比利时反对北约向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说明北约的凝聚力在下降,北约内部制约 美国霸权地位的因素上升,美国对北约的控制能力在减弱。北约内部“单极”与“多极 ”斗争今后还会有所表现。
2.随着欧盟实力和地位的提升,欧盟在建立独立防务政策方面成果显著,引起美国不 满和警觉。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不久,法、德、比、卢四国就尽快加强欧洲独立防 务能力问题达成协议。此后欧盟还就加强欧洲防务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最为引人注目 的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9月和今年3月在柏林两次 举行首脑会晤。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欧盟必须具有一种不依赖北约的策划和指挥军 事行动的能力”,共同提出设立独立的欧盟军事指挥部等建议。法德英成为欧洲防务建 设的“三驾马车”,对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挥关键的作用。对于欧洲决心加速独立防务 计划的事实,美国自然心怀疑虑,不时对欧洲发出“不得分化北约,不得与北约竞争” 的警告。美国官员直言不讳地说,欧洲独立防务是“对北约前途最大的威胁”。欧盟一 些国家对北约的“离心离德”问题已浮出水面,但从长远看,欧盟在安全方面依然需要 北约和美国,不存在“离经叛道”的问题。
3.北约“泛欧化”导致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分化。北约大举向中东欧挺进,对此,中东 欧对美国感激涕零,因此更加追捧美国,与北约的欧洲老成员国拉开了距离。中东欧国 家更加亲美。阿富汗战争开始后,波罗的海三国向美开放了空中走廊,保加利亚向美国 开放了空军基地。美军还对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恐基地进行评估。伊拉克战争 期间,中东欧国家更是惟美国马首是瞻。美则利用美欧在打击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故 意“炮制”出“新欧洲”,挑起“新欧洲”与“老欧洲”不和,意在制造欧洲分裂,拖 延和破坏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003年初,在美国呼吁其他国家支持其对伊拉克动武后, 波兰、匈牙利、捷克会同欧洲其他5个国家,发表了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八国公开信 ”。接着,由波罗的海三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 、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维尔纽斯十国集团”的外长们,发表了支持美国对伊立 场的公开信。中东欧15国中有13个国家(塞黑和波黑除外)支持美国。伊战爆发后,与老 欧洲相比,“新欧洲”对美国出力不少:捷克向科威特派遣了防化部队,匈牙利向伊拉 克反政府人士提供进行军事训练的营地,波兰出兵伊拉克。中东欧国家的举动激起“老 欧洲”国家的不满,法国总统希拉克曾愤怒地指责中东欧国家“失去了保持沉默的好机 会”。
(三)北约在不断扩大中不断增肥,已显现出肥胖综合症的各种病态。
首先,北约急速增肥,对其内部运转效率与处理危机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北约 机构的负担,削弱了北约的政治、防御和安全作用。随着北约的扩大,北约“一致通过 的决策原则”将面临挑战,将使北约变得更松散,更难以运作。北约“全球化”有可能 使北约出现“空洞化”和“虚化”。其次,北约扩张增加了对新成员的安全承诺,但集 团整体军事能力未升反降。多数新成员国不仅不会加强北约的实力,反而还要依靠北约 的扶持。在北约不断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同时如何能做到融俄防俄,使北约陷入窘境。 美国凯托学会从事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会长盖伦·卡彭特认为,美国对北约新成员 作出永久安全承诺将招致危险,安全承诺所指只能是俄罗斯,虽然目前俄罗斯采取接受 的态度,但一旦今后条件变化,美国将陷入违背诺言还是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两难之中 。(注:美国《华盛顿时报》2002年12月2日。)俄罗斯在北约扩张面前一退再退,战略 回旋空间愈发有限。近来俄反对东扩的调门明显提高,并在外交、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如拉住法国、德国,增强对美国的牵制,进行军演和修改军事理论等来应对北约 扩张。随着北约对独联体的“兴趣”增大,俄与北约必将展开新一轮激烈较量,从而使 北约—俄罗斯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再次,北约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北约需要采取措施 来确保新、老以及未来成员国达到该组织的政治标准,进而保持组织的连贯性和重要性 。北约能作为一个军事联盟发挥作用,一是因为它的成员国每天参与其委员会工作、军 事策划以及训练,制定了务实的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使它能够制 定统一和更加有效的政策。在共识原则下运作,靠的是成员国之间的信任,它源于北约 成员国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以及共同遵守的制度。二是成员国有着共同的传统,军队实 现了职业化,并服务于文官政权。北约的实力与其成员国的素质息息相关,特别是与它 们的民主价值观及制度关系密切。如果北约有一两个成员国是由排外的、独裁的或腐败 的领导层管理,那么这将给北约带来严重的形象危机。
综全文所述,在欧洲,随着北约扩张的顺利实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牢牢掌执欧洲安 全之牛耳。在欧安组织和欧盟尚难全部承担起维持欧洲稳定和安全责任的情况下,北约 在欧洲安全格局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全球范围上,北约大扩张进一步增强了北约在全 球安全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但北约“全球化”进程将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前进 道路漫长而坎坷。
标签:全球化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军事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